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善於交際,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如果你覺得這段話描述貼近你的情況,會打幾分呢?完全符合的話打5分,不符合打1分。
其實,這段文字出自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
美國心理學家伯特倫·佛瑞(Bertram Forer)根據星座和人格特質總結了這些描述,並請學生評估它是否符合自身情況。結果顯示,學生的平均評分為4.31分,意思是多數人會認為文字與自己的情況相符。
這種模糊而廣泛的描述,在占卜情境中經常出現。在《靈能的挑戰》EP4 看到,占卜師對一位可能是重刑犯的來賓說:「你是一個重義氣的人,過去做過錯誤的決定,內心壓抑,不會隨便向外人敞露心聲。」這段話表面上貼近來賓的情況,但實際上反映了許多男性常見的特質。
占卜諮詢的時間通常只有15到60分鐘,老師們需要迅速取得客戶信任,並根據對方的言談內容提供「適合」的解釋。此時,像巴納姆效應這樣的描述方式,成為一種有效工具。如果客戶感到滿意,他們可能會再次光顧;反之,若覺得不準確,就不會回流。
然而,這種方式與心理諮商有本質上的差異。心理師接受專業訓練,當事人的生命經驗才是主軸,心理師的角色是陪伴與協助,而非給予絕對答案或主導對方的選擇。
《靈能的挑戰》EP9 是一名患有腦瘤造成隱疾的來賓,原本是期待能透過兩位身心靈老師的幫助,來看是否有其他的轉機。
然而,老師們以「我告訴你問題在哪裡」的方式回應,或者直接用「長期患者」的刻板印象解讀來賓,例如:「你把自己侷限住了,所以缺乏自信」或「你的疾患來自於前世的業障,比如曾打過別人的頭」。這些模糊或帶有打擊意味的回應,並未被來賓接受,反而讓對話無法深入。
從這裡可以看出,許多身心靈老師的焦點往往放在用靈能給出快速解答,而非真正關注問事者的深層需求。他們傾向於從來賓的反應中找尋「突破口」,試圖攻破心理防線,以贏得認同或建立信任。這與心理諮商師的做法有明顯的差異。
心理諮商師在訓練過程中被強調的一點是:當事人是自己生命的主角。心理師的角色是陪伴與協助,而非主導或提供絕對答案。如果心理師發現當事人過於依賴,或自身有被崇拜的需求,這些問題會在專業督導的協助下被處理。然而,身心靈相關領域缺乏這樣的系統性規範,也沒有監管機構來評估其服務質量。
因此,將「身心靈」等同於「心理諮商」是一種誤解。兩者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方式有著根本上的差異。身心靈老師的重點在於快速提供答案,滿足短期需求;心理諮商則著眼於長期的內在探索和問題解決。如果你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或尋求情緒與心理問題的解答,專業的心理諮商師將是更穩妥的選擇。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真正以自己為中心的成長旅程。無論你選擇哪種方式,都希望你能找到能夠支持、理解並幫助你的專業夥伴,陪伴你一起走向更平衡、更和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