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愛的藝術: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作者:埃里希.佛洛姆
出版日期:2021/09/29
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
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人類的破壞性解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
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
書中提到,很多人在愛的議題關注的是「被愛」,而不是如何「去愛」。對他們來說,愛的課題就是如何能夠被愛,如何能夠變得可愛。
對男性來說,讓自己變得可愛的方法是在自己的社會地位許可的情況下盡量追求成功,盡量變得有權勢和富裕。對女性來說,是透過打點身材和穿著讓自己變得有吸引力。而男女通用的,包括培養怡人的風度、有趣的談吐、樂於助人的態度和不得罪人的謹慎等。
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可愛,是指成為一個既為大眾喜愛又有性吸引力的人。
-
但是作者卻在書中提到,愛是一個需要去練習的能力。
大多數人以為愛是對象的問題,只是現在的自己還沒遇到那個對的人。
同時也很多人混淆了起初「墜入」情網的經驗和永久性的「在愛中」的狀態,於是當熱戀期結束之後,就覺得自己好像不愛對方了。
進而持續去追求前面那段富有刺激感的經驗,這種突然變親密的奇蹟若是結合了性的吸引與銷魂,強烈程度往往倍增。但這種類型的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法持久的。
當兩個人越來越熟悉,他們之間的親密就越來越失去神奇感,到最後,他們的對立、失望和彼此厭煩會扼殺掉最初的興奮所殘留下來的任何一點東西。
-
作者強調,我們必須採取的第一步是認清:「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一門藝術。」如果想要學會怎樣去愛,我們就必須以學習任何其他藝術(例如音樂、繪畫、木工、醫學或工程藝術)的相同方式著手。
分離意味著被切斷,沒有能力運用人的天賦能力。分離意味著無依無靠,意味著不能主動地把握世界(事物和他人)。意味著外界能侵犯我,而我則無力對此做出反應。
事實上分離感是所有焦慮的根源,而不同時代與不同文化的人們,都有相同的課題,那就是要如何去克服分離感,而其中一種手段是進入狂歡迷亂狀態。
-
原始部落為了克服分離感會舉行儀式,由於這些儀式是集體進行,所以會讓人有一種與群體融合的感覺,這使得此種解決方式更為有效。
與這種狂歡解決法密切相關,也常常被混在一起的是性體驗。性高潮可以產生類似於催眠的效果或如同某些藥物的效果,而集體交歡儀式是許多原始儀式的一部分。
在這種狂歡迷亂之後,人會有一段較長時間不太受分離感所苦,不過焦慮的壓力還是會再次慢慢累積,最終需要透過再次舉行儀式來紓解。
-
很多人因為沒有其他辦法來減輕分離感,因而性狂歡對他們來說就如同酗酒與吸毒,它成了一種逃避分離焦慮的無可奈何的方法,但帶來的結果只會越來越孤單,因為沒有愛情的性交合,頂多只能片刻填補兩個人之間的鴻溝。
與分離感相對的是合一,是人們會傾向和群體有融為一體的感受,也是我們在無意識中一直在追求的狀態。
從眾是合一的一種,人們現今所謂的平等乃是機器人之間的平等,是失去個體性的人之間的平等。平等在今日意謂著「一模一樣」,而非「一體」。這種一模一樣是把個體性抽離之後的剩餘物,指人們從事相同的工作,進行相同的娛樂,讀同樣的報紙,有著同樣的思想感情。
另一種達到合一的方法是創作,不管是藝術家還是工匠的創作,創作者都會把自己和材料(代表著他的外在世界)結合為一。然而,這種情況只發生於創造性工作(productive work)之中,那種由我來計畫、由我來生產,由我來看到工作結果的工作中。
而在現代社會裡,對一個在生產線旁工作的工人來說,工作中這種與外在世界的合一已經幾乎沒有了。
-
由創造性工作達成的合一不是人際(interpersonal)的合一,由狂歡式融合達成的合一是轉瞬即逝,由從眾達成的合一只是假合一。因此,這些方式對於人類的生命難題只提供了片面的解答。完滿的答案寄託在人際合一的達成,寄託在與他人在愛中的融合。
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若你對如何去愛有興趣,想要看到更詳細的內容,歡迎購買《愛的藝術》!
「如果你這一生只打算讀一本心理學的著作,那麼你就應該讀《愛的藝術》。」這是愛智者書窩版主鐘穎,在他的推薦序中所寫的一句話。
愛對我來說是一輩子的課題,也是人類活動中脫離不了的主題。書中提到的愛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愛,還有自愛、兄弟愛與母愛。一直以來在我心裡的感受與我的幸福感來源,以及在低潮期間對於分離感所感受到的不舒服都在這本書裡面找到了解答。
大多數人都希望得到一個教他們「如何做」的解方,但作者特地在書中強調,任何帶著這種預期閱讀本書的人,恐怕讀完後會大失所望。
因為愛只能是一種屬於每個人自己的體驗,只能靠自己去實踐。要學好任何藝術,都必須有無上關注的態度。如果一門藝術對學習者來說不是無比重要,他就永遠不可能把它學好。
我推薦這本書給被愛所困的人,推薦給對愛疑惑且充滿好奇的人,我們一起來練習如何去愛吧!
歡迎追蹤,用愛心、拍手支持我,並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