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純文學練習簿38】

憂鬱中的盼望——讀瑪麗蓮.羅賓遜《基列三部曲》感想(上)


雖然沒有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但作品產量不多,卻本本是「優美、智慧的書寫」著作的瑪麗蓮.羅賓遜,堪稱為文學牛耳。文學藝術類作品的評價,十分主觀,得獎又牽涉到時機,可說作品的命運,也如人生般的奧秘。羅賓遜的文筆,深邃綿長,把人性與生活緊緊扣在一起,讓讀者能沉浸其間,往往覺得就在描述自己或周遭的人事物。寫作的價值,應該就是呈現形上的宇宙及世界的真實吧!

 

《基列三部曲》是羅賓遜用了十年的時間寫出的嘔心瀝血系列。其故事情節在美國大蕭條及二戰時空背景下的兩個小家庭交錯而成。人物及事件的刻畫,就是當時人人可見可感的,但心中的OS卻不是人人可觸及的。其細膩的敘述,憂鬱的氣質,在世俗一般追求歡樂積極正向的人生教練中,肯定不受歡迎。第一部《遺愛基列》(Gilead,其實中譯用《基列》為書名即可)是一位老牧師寫給幼齡兒子的長信——長到成為一本小說。第二部《家園》(Home)是第一部中老牧師的密友,另一位更老牧師的家庭故事,焦點在他有愛心的女兒和叛逆的兒子。第三部《萊拉》則是第一部老牧師的意外二婚妻子人生故事。三部曲彼此緊密纏繞,呈現極度的憂傷和那一絲微光的喜樂及盼望。而串聯在其中的一道主線,是基督教信仰的神。神是誰?如何認識祂?祂與世人有何關?祂的旨意在哪裡?每個人從現在開始的未來與祂有何關?每一個大哉問,羅賓遜用個小情節嘗試回答形而上的問題。

 

「昨晚我告訴你有朝一日我可能會離去,你說:去哪裡?我說:去良善的主所在的國度;你說:為什麼?我說:因為我老了;你說:我不覺得你老。然後你把手疊在我手上悄悄地說:你還不算太老。彷彿這麼說就算數。」《遺愛基列》中老牧師艾姆斯和幼兒羅比親密互動著。啊!這樣的親密能維持多久呢?艾姆斯行將就木,而羅比才上小學,羅比是艾姆斯和經過驚心動魄生活的萊拉來到他懷中的果子。艾姆斯曾經有心愛的妻子及孩子,但他們病逝了,墳墓在後院不遠處。萊拉就像深邃宇宙幕後蹦出來的年輕女孩,隨(上帝的)意進到鰥夫牧師家中。誰知道自己人生會遇到什麼呢?牧師擁有這苦澀的幸福,卻知到自己已經到人生盡頭,愛情的不捨讓他極度悲傷。他藉著歷史敘述,要把無形的愛與信仰傳到兒子身上。難啊!但有希望。

 

有論者曰,羅賓遜是一位神學家,是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的跟隨者及詮釋者。神學加爾文主義「鬱金香」教義(TULIP鬱金香。T:Total depravity全然敗壞\U:Unconditional election無條件的揀選\L:Limited atonement:有限的救贖\I:Irresistibe grace:不可抗拒的恩典\P: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信徒永遠不會失落,即,一次得救永遠得救)是嚴謹新教改革宗的基督信仰革新(相對舊的基督大公教會天主教)看法。但羅賓遜在《遺愛基列》中用了一般認為是無神論者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來做信仰理念的平衡。《基督教的本質》主要立論認為,基督教信仰是人類宗教思想的投射,即所謂「相由心生」。費爾巴哈不認為有猶太–基督信仰的神,正如父親是牧師的卡爾.馬克思認為「宗教是人民『精神上的鴉片』」在《遺愛基列》最後,一本重要的書被提及的是《基督教的本質》而非《基督教要義》,似乎也是要讀者在激進的信仰與世俗的現實中取得平衡。

 

第二部《家園》,圍繞在老老牧師柏頓的家庭,為照顧年邁父親的女兒葛洛莉犧牲自己的婚姻愛情與教書事業,長年在家。而「那一個」總是缺席總是叛逆總是惹事生非的卻是老柏頓最愛的小兒子傑克,在這家中如曇花一現。老柏頓如聖經舊約雅各思念約瑟,如新約老父親等候浪子,何等希望傑克永遠在身邊,但傑克就是不。傑克的種種讓讀者看了心中恨得牙發癢;葛洛莉的種種讓人心疼;老柏頓呢,讓人讀得心酸。這就是世界會有的人生,也許就在你我身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