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7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釀人物|【​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刻在你心底的千禧電影音樂──盧律銘 ╳ 許智彥 ╳ 法蘭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 活動影像/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 活動影像/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前言

華語電影發展至今,走入千禧年後的廿四年,創作方向已是越發多元,百花齊放的電影類型,同樣推動了電影音樂的多種樣貌──其中,也有不少電影音樂跳脫它本身的功能性,成為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本次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與第 61 屆金馬獎合作舉辦「臺灣電影音樂漫談」音樂故事沙龍,此場次以「刻在你心底的千禧電影音樂」為題,邀請影視配樂工作者盧律銘、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法蘭 Fran 與導演許智彥共同參與。主持人水ㄤ(《那些電影教我的事》)以幾首傳唱度極高的電影主題曲作開場,如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艾怡良的〈我這個人〉,道出隨著電影而誕生的電影音樂,進而成為流行歌曲,交織出的另一種音樂靈魂樣態。

電影音樂除了作為輔助與推進電影內容的角色,同時亦肩負延續、擴充,甚至具象化戲劇情感張力的功能,好的電影音樂有助於幫助角色建立定位,並協助推導、操控觀眾的觀影心理,以達到創作者欲傳達的理念訴求。聲音與畫面的關係在有聲電影之後,注定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因此電影除了以「視覺」作為進入觀者記憶的媒介,同時也以「聽覺」更全面地深入、強化電影本身觀看與被觀看的連結性,甚而使電影能完全走入觀眾的生命記憶。

正因如此,一個好的電影音樂本身也會從畫面與角色間的細孔中,冒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 活動影像/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盧律銘以擅長結合傳統管弦樂器、電子噪音聲響製作「聲響場景」聞名。今年,盧律銘以《鬼才之道》電影片尾曲(Dead Talents Society)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餘燼》(The Embers)電影片尾曲〈北方來的人〉則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法蘭 Fran 同樣也是近年備受矚目的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同時也是法蘭黛樂團的主唱、團長。法蘭近年主要耕耘個人作品,她所製作的配樂音效在各項大獎亦獲得佳績,近期更為第 60 屆金馬影展開幕片《車頂上的玄天上帝》(Be With Me)製作、演唱電影主題曲〈住在我靈魂裡〉。

青年導演許智彥以拍攝 MV、廣告展露頭角,影像風格多元細膩,他所執導的首部電影《誰先愛上他的》(Dear EX.)曾於第 55 屆金馬獎入圍多項大獎,最終奪得最佳電影原創歌曲、最佳剪輯、最佳女主角獎。

本次活動邀請到三位近年備受矚目的創作者,除了與觀眾分享屬於千禧電影音樂的記憶,也帶著對影視音樂的專業理解與製作經驗,以及逐漸走入大眾視野的創作歷程和突破。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 活動影像/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千禧年電影潮交織的影像與音樂

華語電影在千禧浪潮後經歷許多改變,2008 年,《海角七號》(Cape No. 7)打下台灣電影最高的五億票房,也連帶捧紅片中由范逸臣演唱的歌曲〈無樂不作〉和〈國境之南〉;2011 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電影主題曲〈那些年〉也成為台灣人一個時期的生命記憶──電影的「模樣」在千禧年後產生了微妙變化,音樂溢入其中成為語言敘事,住進屬於每個人的千禧記憶裡。

若是提到「兩千年電影潮裡,印象最深刻的電影與音樂作品」時,由侯孝賢所執導的《千禧曼波》(Millennium Mambo,2001),其中林強製作的電影音樂極具標誌性,不同於流行音樂的歌詞與旋律感,林強製作的音樂更彷彿帶有如同唸禱般的神性力量。就是這樣的共鳴,令法蘭相信一個好的音樂就像是開啟另一個世界的情感開關,就算沒有電影畫面輔助,也能讓人身在其中,任音樂湧動的力量撫過全身。

長期耕耘電影配樂的盧律銘則認為,2002 年的香港電影《無間道》(Infernal Affairs)啟蒙了他對電影配樂的想像,配樂對聲音的運用,音階的用法,和旋律的鋪排設計,使大學時期便非常喜歡看電影的他也意識到,原來配樂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以導演的眼光來看待電影音樂,許智彥談到過往製作 MV 時,會傾向功能性地拆解音樂片段、分割主副歌,因此在拍《誰先愛上他的》時,也會不自覺地分析起音樂功能,以影像結合音樂來呈現,推動導演訴求。但他也提到徐小明的《少年吔,安啦!》(Dust of Angels,1992),讓他可以用粉絲的心態聽音樂,做回單純的觀眾,且聽到音樂時彷彿會回到當時的台灣鄉下場景,不自覺地跟著搖擺身軀。

儘管以工作者的身份來看待電影音樂會有一點「職業病」,但無論以何種角度來看,這些電影與音樂作品仍在他們心中產生了純粹的感受,並留下了日後的啟蒙,亦開啟了他們走向影視幕後的念頭。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 活動影像/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從電影到音樂:從製作到產出

回到商業角度來看,現代電影若能擁有一首傳唱度高的主題曲,便能為電影帶來相當不錯的宣傳效果,並帶領電影走向未來彼方。

《誰先愛上他的》作為許智彥第一次製作長片電影的經驗,他談及當時和徐譽庭導演在編寫劇本角色時,就已經決定好了電影主題曲一定得要存在。因此,他們早就邀請曾在〈台北直直撞〉就有合作經驗的歌手李英宏一起加入製作;同時,也決定要讓電影主題曲〈峇里島〉與劇情有著強大的連結性,在片中以各種不同形式出現,有時作為配樂烘托角色情緒,有時則為角色阿傑哼唱的旋律,而為了貫穿整個故事,片尾也會再次出現。

同樣由許智彥、徐譽庭共同執導,於 2021 年上映的《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I Missed You),他們也找來了同樣是非電影產業出身的歌手艾怡良,除了肩負女主角的位子,也參與製作、演唱電影主題曲〈我這個人〉。

在製作一部電影的音樂時,許智彥認為這是一次性的「對賭」。〈峇里島〉和〈我這個人〉的旋律是音樂創作者從劇情/角色層面加入製作,打磨成現在的模樣。李英宏和艾怡良分別以音樂作為說故事的語言形式,打造出他們認為的電影角色的靈魂之地──創作者之間的默契此時就相當重要,而許智彥認為,這兩次合作都達成了很好的共識和結果。

但電影音樂其實是較為抽象的概念,如何在音樂創作中同時為電影落下好的情感註腳,便是雙方的考驗。如〈峇里島〉是為了三位主角的心之所向,與夢中的理想烏托邦而生,同時為了搭配影像元素,難免都會遇到音樂與畫面不夠協調而感到挫折的時候。

雙方的溝通和調整在此時就成了必要的橋樑,身為統籌者的導演得從對創作的想像出發,和音樂工作者培養製作默契;而當視角轉向以音樂工作者為主體出發時,又會有什麼樣不同的風景?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 活動影像/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親愛的房客》(Dear Tenant,2020)電影主題曲〈在夢裏〉,是林健一(莫子儀飾)寫成曲子〈Haven〉送給愛人王立維(姚淳耀飾),後由養子王悠宇(白潤音飾)將歌曲旋律作為基底,替健一和立維完成一首完整的〈在夢裏〉。

從〈Haven〉到〈在夢裏〉,音符的片羽最終長成了一對翅膀。在創作〈在夢裏〉時,法蘭提到她也是從編寫劇本時就加入製作,她從原計畫的片名《約束》發想,連結了愛與被愛的約定、束縛,和承諾──法蘭認為這首歌代表著健一、立維、悠宇之間的愛,溫柔、強大的歌曲便如焉誕生,歌曲帶領彼此走往心中最美好的心靈之境;無論現實生活中有無實質的家庭/伴侶關係,只要這首歌持續存在且被歌唱,相互有愛的人都將於歌唱時得到救贖。

如法蘭在現場清唱的一段歌詞一樣:

我還不會飛翔
你告訴我 我有翅膀

而第 60 屆金馬影展開幕片《車頂上的玄天上帝》,法蘭也參與製作主題曲〈住在我的靈魂裡〉。和〈在夢裏〉不同的是,〈住在我的靈魂裡〉更關注於家庭關係。就算每個人都有不願意承認、肯定原生家庭的時候,但同時卻與家庭擁有緊密連結,這就是家庭關係的複雜之處,因為在「不喜歡」與「否定」的背後,有著隱藏得最為深刻且宏大的愛。

〈住在我的靈魂裡〉如此幽微、烙印在生命記憶的家庭之愛,回扣到電影本身的主題,兩者交織幻化成為喚醒每個人對家庭記憶的印象,歌曲也存在於記憶的一隅,只要未來再次聽到這首歌,就又能想起「愛」。

音樂擔任電影引路人的角色,時時牽引著觀眾的情緒,配樂經驗豐富的盧律銘,也說起他在製作電影配樂時的工作經驗。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 活動影像/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談到《無聲》(The Silent Forest,2020),盧律銘說他在當下快速地決定要以人聲配樂來代替角色作為發聲的管道。背景尖銳的音樂、低喃的人聲,都是他在家中獨立製作完成,偶爾需要靈感和方向時,他會去聽其他電影的原聲帶,如《骨肉的總和》(Bones & All,2022)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的眾多作品,他會以純粹的眼光去聆聽,繼而思考自己創作的方向。

今年入圍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和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的《鬼才之道》,盧律銘特地在製作配樂時組織「鬼才大 Band」,大陣仗製作原聲帶,由樂手即興演奏引入各種玩轉與創新,以熱鬧、繽紛的斯卡曲風(Ska)作為發想,利用銅管樂器、管樂、鼓、貝斯等樂器打造音樂聲勢。錄製過程中,盧律銘花費相當多心力在協調樂手檔期和錄製空間等現實層面的問題,經過種種討論和思考,最終決定以個別錄製的方式處理,不過即使是個別演奏也有其困難度,例如光是打鼓就一次打了近十二個小時,貝斯也同樣錄製了一整天。

配樂上如此用心,但作為一個「工作」,盧律銘比較不會想到觀眾是如何看待這次的成果。對他而言,最在乎的是導演和自己有沒有滿意──建立在這樣的想法上,他認為在製作配樂時,溝通比創意來得更重要,他偏好在製作音樂前先拿到劇本,透過文字琢磨角色的情緒和劇情等細節,從中思考適合的曲風,再和導演進行討論。而不同的導演也有不同的剪輯習慣,多數時候導演都會提供類似的風格作為參照,但在製作《餘燼》時是沒有 reference,邊做後期剪輯邊做配樂的,而這時「溝通」的重要性便會浮現,此舉能幫助他們在工作時更為靠近,作品成果也會因為溝通而達到最好的模樣。

當然,作為音樂工作者,偶爾總會遇到自己不太喜歡的劇本,但盧律銘認為比起自己的意見,導演的想法更為重要,因此他會先聽取導演的想法,倘若能夠理解,那麼回頭製作配樂時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 活動影像/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從電影到音樂,再由愛作結

最後,回應此次的金馬獎,三人也都給予各項入圍者最大的祝福,並在主持人水ㄤ的提問下,分享了影響自己人生最深的一部電影。

許智彥提到自己很欣賞《魔球》(Moneyball,2011),除了因為這是一部來自人生「真實」的作品,和劇情緊緊相扣的電影音樂也是他在電影路上,學習將人生轉譯成電影而又不自溺時,對現階段的他最重要的電影作品之一。

法蘭提到的是黑澤明的《夢》(Dreams,1990)。電影營造了八個詩意的故事,法蘭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段狐狸娶親的夢,電影詭譎的氣氛、交互碰撞的影像語言、無以名狀的電影內容,至今都還影響著法蘭音樂創作的方向。

盧律銘表示姊姊盧謹明執導的《接線員》(The Receptionist,2018),是他第一次製作配樂的作品,此作帶給他的影響力,是開啟了他往電影配樂窄門前進的最重要的啟蒙導師。

從三位創作者身上,能看見他們在與每一部作品碰撞出火花時,都會承載著自己過往所經驗的累積,並且不斷地自我突破、汲取養分、相互交流,一次次地在瞬息萬變的光影中,找到能夠譜成歌曲的微小片光。

電影與音樂的關係,已交織縱橫成海,是一大片與光共容且不可分割的有機母體。三位來賓的過去造就了現在,也將成就未來。那些尚未到達的地方,任他們由影像拼接、用音符鋪造,帶領好多雙眼與耳,一同抵達如夢的情感彼岸。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 活動影像/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影像提供/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文字整理、撰文/文字裡的貓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主視覺。

電影是劃開時間與時空,熠熠發光的魔幻之光,再度迎來第 61 屆金馬獎,《釀電影》依然準備了極豐富的專題,與大家一起迎接金馬盛會 ✨

「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閱讀專題請往此!




紀念金馬影展 TGHFF 與北流首次跨界合作,獨家設計聯名小物!
以「Music is Life, Live in Music」概念出發,
汲取經典黑膠的視覺元素,詮釋音樂與電影的夢幻連動,
復古金屬打造厚實手感,細緻凹凸坑紋刻鏤時代軌跡~

北流×金馬61 最佳黑膠造型開瓶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