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效應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21天效應:習慣的養成與自我改造

在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被稱為21天效應的理論,指出人們形成並鞏固一個新習慣或理念,至少需要21天的持續重覆。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或思想,若能在21天內反覆實踐,就可能從意識層面逐漸轉化為潛意識的習慣性行為,並最終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習慣形成的三個階段

根據我國成功學專家易發久的研究,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分階段逐步實現的。習慣的形成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特定的努力與適應:

1. 第一階段(1-7天):刻意、不自然

在這個階段,個體需要付出極大的意識努力才能執行新的行為或思維模式。由於行為尚未內化,會感到生疏甚至有些抗拒,且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去完成這些行為。例如,開始早起的人可能需要多次調整鬧鐘,並告訴自己不能懶床。

2. 第二階段(7-21天):刻意、自然

隨著重覆次數的增加,新的行為逐漸開始融入日常生活中。在這個階段,個體對新行為的接受度提高,執行起來更加順暢自然,但仍需意識上的控制來鞏固效果。例如,早起的習慣雖然已初具成效,但依然需要刻意提醒自己,避免回到舊的行為模式。

3. 第三階段(21-90天):不經意、自然

到了這個階段,新的行為已經徹底內化,無需特意提醒自己,便能自然地完成。習慣此時已成為個體生活的一部分,行為的執行變得輕鬆且毫不費力。例如,早起不再需要鬧鐘,個體可以在固定時間自然而然地醒來。


21天效應的應用領域

隨著21天效應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將其應用於自我改造和提升生活質量的過程中。此效應的核心在於「重覆與堅持」,無論是在理念改變還是行為改善方面,都能帶來顯著的效果。

1. 理念改造

21天效應常被用於改變深層次的思維模式。例如,將「人人為我」的自我中心觀念改變為「我為人人」的利他主義,或將「不能吃虧」的狹隘觀點轉變為「吃虧是福」的豁達心態。這些理念的改變,不僅能提升個人的格局與視野,還能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2. 行為習慣的改變

在行為層面,21天效應幫助人們養成許多有益的生活習慣。例如,通過長期堅持,矯正不良的走姿與坐姿,改變言談舉止中的不良習慣,或培養更加積極的生活方式。此外,一些常見的健康行為改變,如每日早起、堅持運動、健康飲食等,也可以通過21天效應來實現。


如何有效運用21天效應?

想要有效運用21天效應,必須在行動之前做好充分準備。首先,要明確目標,知道自己想要改變的是什麼;其次,要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例如每天在固定時間做某件事;最後,要對自己充滿信心,並時刻提醒自己堅持下去。即便遇到挫折,也要學會鼓勵自己,因為每一次堅持,都是接近成功的一步。

21天效應提供了一個簡單且有效的框架,幫助人們在有意識的努力下,逐步養成新的習慣,改變舊有的行為模式,並最終實現自我完善。這個理論的魅力在於它的可操作性和廣泛適用性,不僅適用於個人的生活改善,也可用於團體或組織的行為管理。無論是微小的行為改變,還是深刻的理念轉化,只要堅持21天,就有可能迎來全新的自我與生活。

avatar-img
2會員
14內容數
關於人類的觀察記事與心理學的手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栗子的札記 的其他內容
荷蘭某城市為了解決垃圾亂丟的問題,曾嘗試過各種傳統方法,但效果始終不理想。該市的衛生機關首先選擇加重對亂扔垃圾者的處罰,將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然而,實施後發現亂扔垃圾的現象依然層出不窮。接著,他們決定增派街道巡邏人員,期望通過加強監督來改善情況,但結果仍不如預期。
半途效應(The Midway Effect)是一種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人因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出現負面影響的現象。這種效應通常表現在人們在追求目標時,容易在過程的中點附近感到挫折、動搖或放棄。眾多研究和觀察表明,人類的目標行為中止期大多發生在「半途」位置,這個階段成為目標實現過程中極為敏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亦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墨菲定律(Murphy’s Law)指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換句話說,事情往往會朝著你最不希望發生的方向發展,只要這種情況存在可能性。
蟑螂,一種讓人厭惡的昆蟲,長期以來在人類社會中成為「全民公敵」。人類對抗蟑螂的歷史已延續了數個世紀,但蟑螂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不斷進化的抗藥性,始終佔據上風,使這場鬥爭看似無止境。上世紀,德國一家企業發明了一種專門對付蟑螂的藥物,其效果堪稱「革命性」。這種藥物並不會立即殺死蟑螂,而是讓中毒的蟑螂體內帶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譯為「畢馬龍效應」或「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與雅格布森透過小學教學研究驗證提出。這一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其核心概念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不值得定律:專注於值得做的事情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往往被人們忽視。這一定律揭示了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當一個人從事自認為不值得的事情時,通常會採取冷嘲熱諷或敷衍了事的態度,結果不僅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成功,也難以產生成就感。
荷蘭某城市為了解決垃圾亂丟的問題,曾嘗試過各種傳統方法,但效果始終不理想。該市的衛生機關首先選擇加重對亂扔垃圾者的處罰,將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然而,實施後發現亂扔垃圾的現象依然層出不窮。接著,他們決定增派街道巡邏人員,期望通過加強監督來改善情況,但結果仍不如預期。
半途效應(The Midway Effect)是一種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人因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出現負面影響的現象。這種效應通常表現在人們在追求目標時,容易在過程的中點附近感到挫折、動搖或放棄。眾多研究和觀察表明,人類的目標行為中止期大多發生在「半途」位置,這個階段成為目標實現過程中極為敏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亦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墨菲定律(Murphy’s Law)指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換句話說,事情往往會朝著你最不希望發生的方向發展,只要這種情況存在可能性。
蟑螂,一種讓人厭惡的昆蟲,長期以來在人類社會中成為「全民公敵」。人類對抗蟑螂的歷史已延續了數個世紀,但蟑螂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不斷進化的抗藥性,始終佔據上風,使這場鬥爭看似無止境。上世紀,德國一家企業發明了一種專門對付蟑螂的藥物,其效果堪稱「革命性」。這種藥物並不會立即殺死蟑螂,而是讓中毒的蟑螂體內帶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譯為「畢馬龍效應」或「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與雅格布森透過小學教學研究驗證提出。這一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其核心概念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不值得定律:專注於值得做的事情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往往被人們忽視。這一定律揭示了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當一個人從事自認為不值得的事情時,通常會採取冷嘲熱諷或敷衍了事的態度,結果不僅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成功,也難以產生成就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本書的書寫主軸其實是習慣,內容在其他書中也都大略提過,所以今天這篇你可以當成是習慣的複習!用以檢視你自身的習慣與工作狀況。
Thumbnail
✨閱讀後你將學會: 認識習慣形成的底層原理:瞭解習慣是如何透過「提示-行為-獎勵」的模式形成。 具體的習慣形成策略:提供具體步驟來介紹讀者養成新習慣,從設置清晰的提示、規範行為模式,到創造實質的獎勵。 實際案例的應用:發現習慣養成的步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功應用。
Thumbnail
習慣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我們的認知。 「習慣」意味著我們的「慣性思維」,我們常態性地認為怎麼做很合理、怎麼做很正常、怎麼做才是好,於是我們會不斷地沿用這個行為模式...
Thumbnail
「為什麼」要培養習慣?習慣只是手段,目的是: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培養好習慣不只一種方法,原子習慣vs彈性習慣哪個適合你? 「習慣養成需要21天」其實是一個迷思,而原子習慣提出的概念,幫助許多人真正提升習慣養成的成功率 凡靠意志力的,必定會失敗,要讓習慣簡單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一個人所累積形成的個人習慣必須要經過頻繁不斷的接觸、甚至訓練至嫻熟境界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四條定律是讓它令人愉悅。當體驗令人愉悅時,我們更有可能重複一種行為。人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行為轉變的基本準則: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要保持一個習慣,你需要有即時成就感,即使它體現在細微之處。
Thumbnail
雖無真正的科學實驗研究證明,但他人的大量實踐結果以及我自身的經驗實證,此卻可以作為學習和習慣的短中長期的一個參酌里程碑……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本書的書寫主軸其實是習慣,內容在其他書中也都大略提過,所以今天這篇你可以當成是習慣的複習!用以檢視你自身的習慣與工作狀況。
Thumbnail
✨閱讀後你將學會: 認識習慣形成的底層原理:瞭解習慣是如何透過「提示-行為-獎勵」的模式形成。 具體的習慣形成策略:提供具體步驟來介紹讀者養成新習慣,從設置清晰的提示、規範行為模式,到創造實質的獎勵。 實際案例的應用:發現習慣養成的步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功應用。
Thumbnail
習慣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我們的認知。 「習慣」意味著我們的「慣性思維」,我們常態性地認為怎麼做很合理、怎麼做很正常、怎麼做才是好,於是我們會不斷地沿用這個行為模式...
Thumbnail
「為什麼」要培養習慣?習慣只是手段,目的是: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培養好習慣不只一種方法,原子習慣vs彈性習慣哪個適合你? 「習慣養成需要21天」其實是一個迷思,而原子習慣提出的概念,幫助許多人真正提升習慣養成的成功率 凡靠意志力的,必定會失敗,要讓習慣簡單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一個人所累積形成的個人習慣必須要經過頻繁不斷的接觸、甚至訓練至嫻熟境界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四條定律是讓它令人愉悅。當體驗令人愉悅時,我們更有可能重複一種行為。人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行為轉變的基本準則: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要保持一個習慣,你需要有即時成就感,即使它體現在細微之處。
Thumbnail
雖無真正的科學實驗研究證明,但他人的大量實踐結果以及我自身的經驗實證,此卻可以作為學習和習慣的短中長期的一個參酌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