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句話,是偉大的二十世紀英國歷史學家,E. H. Carr所說的。這句話和刊載的本書"What is History?"數十年來,成為無數歷史學生和史學課程的必讀之書。
是的,無論歷史學者再怎麼試圖重返當下,都是從己身的當代觀點出發。而且正因為現代這位對話者不斷變動,追尋過去也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但是這絕不意味著過去就是隨意讓當代人建構的。Never。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有意識我們是用「現在的自己」去跟「過去的人類」講話。換言之,請作好現在與過去課題分離的想法。
正如我們跟任何一個當代人類對談一樣。我們都會從對話中得到一個自己版本的故事。但我們也該清楚知道,那是另外一個人。他有自已的生命、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話語。他的生命不容玷汙。
我們如果真要從對話中學到什麼,那麼設法呈現對方的聲音是重要的,理解哪些是自己的評價,哪些是他的,也是重要的。否則自己扭曲一個故事版本就好了,用不著對話。
而歷史這場對話,更是該有抽離的自我意識。因為我們對話的對象已經無法回手了。
在涉獵迦太基歷史時,就有一位學者講過一個類似於E. H. Carr的比喻,但有所不同:
研究迦太基,就像是在看一場希臘、羅馬與迦太基的對話,但其中一方(迦太基)的聲音永久消音了。我們只能從希羅的聲音回猜迦太基說了什麼。
這位學者為什麼要研究迦太基?當然有他的當代關懷。但設法盡可能還原這位古代對話者的聲音——那怕只剩一點點——這都是他設法尊重過去這位對話者、設法與現代分清的證據。否則聽希臘羅馬的紀載亂講就好了,為何費那麼大功夫,去做考古和文獻分析?
重複一次,古代是對話對象,不該是現代人任意詮釋的玩具。古代與現代是不同的東西——別說差兩千年,差半個世紀都可能會有巨大變化了。
當我們在回看過往事跡時,都該謹記今時彼刻的不同,方才能真正意義上地展開一場無盡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