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的理想切片──年終歲末讀1960年代的幼稚園課本

閱讀時間約 55 分鐘

這批童蒙教材的照片,耶誕節之前曾經刊過。只有標題和書影,沒有內文。有一位小熊站友認為我應該為這幾冊我媽年代的幼稚園課本多寫幾句話。我把書冊逐頁翻看一遍──果不其然,脫頁解體了!沒一會兒折到一角,登時落下一塊三角形的碎片──先將閃現在腦海裡的想法,速記在曾經照顧我媽的琊妠記寫一半的手帳本子上,整理、推敲、查考、反身聯想。然後拿把刀出來,一手按壓、固定這疊書簿,另一手徐徐施力,像電視上餐飲職人切叉燒、香腸和魚生一樣,小心沿著懸崖邊緣拉刀,切成薄片。一片又一片,盛滿一大盤,放上桌面順勢轉四分之三圓周,改換視角,把最漂亮那一面推送到看倌的面前。以下,一起來欣賞這一場斷面秀。

 

         (一)課本細讀


raw-image

這批幼稚園教科書版權頁記載民國59-61年再版,原定價貮元,加蓋橡皮章變成肆元,陸元,約略32開大小,先是五彩後來進化到七彩套印。早初用紙稍薄,越加越厚,售價也變成捌元,最終跳漲到十三元,約略可以感覺伴隨經濟發展,必然帶動物價開始攀升的速度。


我猜它們既非教育部編定,可能也無所謂審核通過與否。我之所以會這樣判斷,除了版權頁僅有內政部發給工商登記的字號,還因有次收到簡訊,超商取貨抽中大杯冰美式,領取的時候座位區有人利用手機視訊正在開meeting,言語好像起了爭執,就假裝坐下來品茗,偷聽他們說話。


原來隔壁這位插畫家幫某出版集團發行的國中教科書配圖,稿件被負責審核的單位退回來。插畫家不服氣,我畫功不好嗎?請別污辱我!出版社的小編委婉向他解釋,不是好不好的問題,事情只與正誤準確與否有關。一般科目的人物畫成Q版沒關係,大眼短裙,小動物會說話,這些都無妨。可是體育課本還是希望動作能到位,傳達出一定程度的科學正確性。這就必需講究大小腿比例,關節和肌肉線條的走向,Q不得。

 

raw-image


raw-image


我從他們的對話,為此番閱讀尋得一個下手的切口。就像下面提到的好幾處地方,校門口的招牌應該寫國小,不是國校;農曆新年期間穿短袖;月亮懸掛天空,可是地上人間卻亮得跟大白天一樣刺眼;學童在家過冬以西式壁爐取暖,這不是一般家庭尋常百姓的的日常;而且對幼稚園來說,有些學童的年齡和身材明顯大了一兩歲。從這批教材每一本都充斥諸如此類微小暇疪的情況暗下判斷,咸信這幾冊並非國民義務教育範圍內的幼稚園教材,共沒有經過教育主管單位的技術審查。

 

算一算,同類圖書我家存有5種13冊,每冊皆為24頁。13 x 24=312篇短課文配上插圖。我故意把書本顛倒過來,把它們當成繪本閱讀〔兩者的文化涵義完全不一樣。〕加上與內文不重複的封面,總共有312+5=317幅圖畫配文。也算不少了,足夠我做一點微型的統計和分析。


 

          (1)

首先,頗為意外,317幅圖畫裡沒有出現國旗,文字上也沒有我的國家,我愛國旗,我愛我的國家,類似這種籠統稱之民族精神教育=國家意識的內容。連同前述書中充斥微小技術性暇疵的情況,這批幼稚園課本,不僅沒有經過教育主管單位的審查,而且很可能,此時也還沒有任何單位,銜命為幼稚園的小朋友應該學些什麼,訂出標準課綱,完全由坊間有意願涉足這塊產業的公司,各憑或本事或常識,編出一套教材,供應當時剛開始受到重視的幼教市場。

 

這裡面有戲嗎?

 

可能必需對照同時期部定小學一年級教科書才好進行評論。我猜測當年假手義務教育,將小朋友們迎入體制,一開始少不了要提到國家、國旗、國歌這些大寫的撈什子。實情是否如此?


疫情初起,有天我在路上行走,看見一塊招牌,教科書博物館。當下信步入內參觀,晃了一圈出來。如今想來,上那兒應該可以找到正確答案。但在確實比對以前,不宜把話說得太滿。據說以前有些幼稚園在十月的最後一天,召集小朋友排隊向蔣總統玉照行鞠躬禮,發給一顆麵粉做的壽桃。近幾任總統副總統,無例外都會進入幼稚園活動。小朋友被聚集起來,向客人大聲問好,迎賓獻花,不僅一起吃飯、搓湯圓、講故事、玩遊戲,就連國慶典禮的觀禮台也開放部份座位供老師帶領小朋友進行校外教學。如果想像自己萎縮成100公分,知識程度只有大班5歲,甚至小班、幼幼班不足3歲,他們曉得自己正在做什麼事嗎?真正認識眼前眾人簇擁的來賓嗎?鼓掌獻花齊聲問好──根據我自己接受教育的經驗,再不然乾脆厚臉皮誇大說是理想教育的立場,幼稚園、小學和國中,最不該教的就是要學生齊聲誦答一致的內容,就算考問「一加一等於多少?」我的態度也很保留,唯有長大後參與選舉場子同聲共氣的遊戲另論──小朋友表達歡迎愛戴的動作是在沒人教導的情況下自動自發的行為嗎?所有行頭、道具,都是自己準備、操辦的嗎?他們看見大人搞出這種排場,會怎麼理解?大概只能矇矇懂懂計上心來,站在前面臉上笑瞇瞇那位必是個偉大的好人吧!

 

這裡插播一段閒話:出川哲朗騎歐兜邁充電旅行,據他自爆,每到一地參訪,劇組會利用各種管道發訊息,鼓動民眾前來為藝人打氣。有時爸爸媽媽帶著剛脫離襁褓的小孩在路上遇見西瓜安全帽,小孩想與您合照,可以嗎?開心極了。可有時候小孩根本不認得眼前的怪叔叔,轉過身去找媽媽,不肯面對鏡頭,再不然就是哇哇哇哇哭不停。家人帶我旅行逛景點,也常看到媽媽忙著要小孩擺姿勢,讓她好拍照。多數時候小孩臉上堆滿笑容,專業配合,看得出來自己喜歡被拍照。有次目睹一位紗裙公主鬧彆扭,不僅心裡不樂意,還在嘴上嘀咕:我又不是專門給你表現的工具!以為一句話可以震撼全場,可惜沒人聽懂理會他。

 

回到正題。好像經濟學會考量不同時代的生活水準定出物價換算公式,政治進入幼稚園,也要考量古時候鋼性的硬宰制與今日柔性宰制之間幣值兌換的表面通膨。遂只能以戲謔的語氣,擺出假正經的態度,笑嘻嘻推估,這時期民間出版的幼稚園教科書不見國旗、國家、國歌,大概要等到政治那隻手忙完其它事情以後,閒閒沒事做,稍晚有空才會介入、伸進幼稚園的領域這一塊。

 

raw-image

其次,雖然是幼稚園課本,但圖畫上學校大門老是寫著「國校」、「國民學校」。可能有人以為「國民小學」和「國小」是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以後的稱呼,國民學校乃是日制遺留。其實二戰以前中式機關與人員職稱常與日語書面的漢字相同,大陸上的小學也叫「國民學校」。我甚至猜想,很多現代化項目的中制,往往以日制為本,照抄變化而來。


raw-image


台語「國豪」和「國秀」雖然很相近,但還是有差別。我高中最後一年,時逢重大選舉,沒日沒夜逃學跟在宣傳車後面一路跑。一邊彎腰撿拾丟棄地上的宣傳單,一邊聽插電的大喇叭罵人講笑𣁽。暗七點作夥來去「國豪」或「國秀」聽人演槓,據以猜測正在說話的這位助選員,平日有多常使用國語或書面文字。

 

除了上面舉例,其他還有很多細節,確實會讓敏感人士心生懷疑,這些內容大概是出版社忽聞新近形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幼稚園教科書市場,為了節省經費,搶時間趕早一步上市,直接從既有小學低年級課本取材,蹈襲套用。不可否認,這是一項缺失、破綻,但但是進行移植手術的插畫家和出版編輯,取用圖畫的時候,一定會以直覺考量這幅圖畫適不適合本地?能不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順利融入公眾心靈?同為大社會的成員,他們的想法多少反映一般國民每日操練,但並非經常提到意識層面考量的心態〔可能就是我小時候被大人逼著背誦:百姓日用而不知。〕對於我們用來切片分析時代風情,不僅妨礙不大,還能夠從中提煉出另一種有別於可觀察表面的歷史現實來。詳後。


raw-image

 


至於學校名字,剛好一半中山和中正,另一半是廣智和大眾。他們是誰?竟能和兩位偉人相提並論!雖然說不出這有什麼意義?但還是把它記下來。

 

以上諸點綜合起來,可以推斷這批童蒙教科書草繪編纂的時間不晚於1960年代中期,只會早,不會晚。

 

 


             (2)

raw-image

晨起向端坐在上的父母請安,到學校則向師長鞠躬。天地君親師,所謂尊師重道。好奇有多少現代父母會忍心責備小孩:不可以用這種態度跟爸爸媽媽說話?親子辜且不論,當老師的叫小朋友尊敬自己,對著自己鞠躬敬禮,往深一點想,多少有點兒怪。回到歷史的脈絡,只有須要確保受人尊敬的合法性不被質疑,務求將自己地位的合理性在別人內心徹底內化,才想得出來這一套。很難想像今天這個時代,還會出現這些內容?我完全沒有根據胡亂瞎猜:中國大陸、北韓和蘇聯一定有。如果台灣也還動員小朋友列隊歡迎鞠躬鼓掌獻花獻吻集體高喊總統好總統我愛您,不是以上邏輯全盤皆錯,而是說明了脫離了自我宣傳,大家的真實情況其實相差不是想像那麼遠。

 

raw-image



小朋友從小就要幫忙掃地洗碗做家事。哈哈哈,這我不予置評。古代童子啟蒙教育,灑掃應對進退,灑掃列在第一。我和父親去世後失蹤至今十餘年無音訊的哥哥,從小接受大人施予的灑掃教育。自上小學起每天晨起掃地、飯後洗碗、抹桌子,說是從小接受嚴格家務勞動訓練長大也不為過。所以看見家人做這幾件事情,手腳顯得很不俐落,登時頭皮發麻非常受不了,只好每次都搶過來自己做。

 

後來我媽左眼全盲,右眼視力僅剩0.1,難以自理生活。因為年齡尚輕,無法通過巴氏量表,只好聘請台籍家事看護居家照顧。仲介公司派遣上門的婦人拿出身分證,設籍台北市,我妹心裡登時暗叫不妙。再看她們拿掃把掃地、操起抹布擦桌子,還有在流理槽洗碗的架勢,就知道不是經常做家事。可是對外人不便當面示範,也不好指出人家的缺點。桌椅底下常見果皮、衛生紙,洗過的鍋碗餐盤也每每留下大塊食物殘渣沾黏,只好練習視而不見。

 

現在小學生還有排專門的打掃時間嗎?要求他們掃到什麼程度呢?日本電影常出現學童認真打掃的畫面,這是真的嗎?我小學時候打掃,都是抱著應卯的心態,潦草對付。偶爾倖獲苟免,就當意外中獎,得到一次小確幸那樣竊自欣喜。中學以後,更是視之為學生世界的髒活兒,dirty work,不僅以為同學們也都同我一樣如此想,老師處罰不良學生的法寶,常常也是放學留校走透透,撿拾落葉紙屑加碼掃廁所。

 

日本教育體制將國中、國小交由地方政府負責,〈妙國民糾察隊〉的劇組曾經企畫,找出特別注重這一塊的縣町,加以介紹。有些縣町針對地方特殊環境或特別重視的掃除項目,發明自豪的裝備,例如抺灰塵的手套,擦地板的護膝,高處專用的長柄撢子種種神器。從上幼稚園開始,每位小學童必須自行備置。由媽媽手工製作,又或市面購買,一年消耗好幾套。有些學校特別重視擦地板,除了跪行,還有一套彎腰撅股手趴地,壓著抹布利用身體重力幫忙作功的方法學。劇組來校採訪,小學生蜂擠在播出十幾年收視地位保持不墜的王牌綜藝節目攝影鏡頭前,爭說自己最愛打掃抺地板!だいすき!

 

我發現此一文化現象,最有趣的地方莫過於電影裡老是藉由擦地板在男女學生之間製造出某種浪漫的情愫。不僅日本的學生片,連政治意味頗濃的老台片《無言的山丘》裡面也有。我非常喜歡據說在菁桐太子賓館取景那一幕,超詩意,和岩井俊二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詩意。特別那位飾演日裔台生的男演員,愛死了,簡直就像攬鏡自照,根本就是自我容顏的翻版。日式擦地板甚至還進一步登堂入室,成了色情片和A漫固定的橋段。按文本傳播的理論來說,如果這不叫經典,什麼叫經典?

 

然而,我自己擦地板的經驗卻一點兒不具浪漫詩意的情愫。誠如我老愛掛在嘴上用來吹噓的私人史:我高中唸了六年,最後一年看電影排隊買票認識出身單親家庭已經就讀大三的某小姊,承她不嫌棄,把我介紹給母親認識。不久某小姐出國深造,這位母親將家中鑰匙交付給我,囑我白天趁家中無人上門擦地板。家裡鋪著普通常見40公分見方的白色磁磚,必須使用小熊牌或貴婦人牌的白色棉質抹布,一小塊一小塊,逐格擦拭。拭完洗淨,拿一條新抺布檢查,隨機檢選幾個方格子,接觸以後,仍然保持新鮮純淨的白色才合格。

 

那年一整個秋天,我持鑰匙開門,先行掃地,然後跪下來,一格一格仔細擦拭。室內悶熱,汗水滴落,洗滌抹布,重新再來一輪。跪下,擦拭,流汗,洗滌,腰酸背痛,手指起泡。如此反覆操作,直到完工,關門,上鎖,迎著室外一陣一陣秋高氣爽的好陽光,從中領悟很多人生的道理。一直到現在,我仍認為這是我滯後的青年時代,學得受用無窮攸關人生態度最有價值的一件事。


有天我在電話裡告訴某小姐,每週三次去她家手工擦地板。正在海外深造學業的某小姐誤會了我的意思,回過頭越洋質問母親為什麼拿我當工人使喚?寃枉啊!隔天我拿鑰匙開了門,某小姐的母親直挺挺立在門後,表示以後不方便請我幫忙,向我伸手,收回了鑰匙。我轉身回家,抬頭遙看天空,心中預感這一季的好天氣差不多到頭了,接下來馬上就要起變化。

 

傳統灑掃必需藉助身體出力才能獲得足夠修行感,這不是使用時髦省力超高科技小家電能夠達到的效果。日本綜藝跟拍家庭掃除,選定的對象往往是拯救貧窮大作戰,或是食指浩繁大家族的類型。年幼的小朋友拿出小板凳墊腳,站在洗碗槽前面,有心為一天至少三個兼職派遣工的爸爸媽媽減輕負擔。我長年觀看這類型節目,發現劇組永遠都是鎖定正在接近、甚或單腳已經陷入社會底層的工薪階級,相對中國科舉考試成為出路的定番以前,理想的小學教育,無論王公貴族或庶人子弟,名義上都要接受安排,一律從灑掃勤務開始登爬社會階梯,不能不懷疑重視位階倫理的日本,是否出於文化作祟,社會的隙縫至今仍隱藏一套階級分工的意識型態沒有掃除乾淨。

 

         (3) 

raw-image

「爸爸出門,媽媽在家。」教科書上頭什麼時候開始有雙職父母出現呢?母親擁有經濟能力,不再是專職家庭主婦=傳統男貴女賤的社會開始邁向性別平等的信號,或者可投入生產的勞動力,乃至可剝削壓榨的營業額或產值又擴增了一倍,端賴你怎麼看。


之前無意間經過教科書博物館,入內參觀,剛好玻璃櫃中展示一頁小學中年級的課文,一位單親媽媽在工廠做工,辛苦扶養小男孩。有天媽媽生病了,害怕請假扣薪。為了讓身體趕快好起來,考慮施打價格昂貴的補針,一劑500元,深感為難。忘了這位媽媽後來如何籌措這筆費用,當下我只關心學校為什麼會有這種慘不忍睹好像強迫小朋友收看人情恐怖片的課文呢?WHY?誰能告訴我?

一整個下午在室內戴著口罩閱讀、思考,感覺很不舒服。我走出大門,離開博物館到斜對街著名的蘿蔔絲餅老鋪,跟在群眾後頭排隊。35分鐘以後,熱烘烘的油餅到手,坐在便利商店門口邊吃邊想。日本、亞洲乃至全世界受到戰火波及的國家,終戰以後想必都有很多這種單親媽媽到工廠做工辛苦扶養小孩的故事在坊間流傳,藉以安撫人心。台灣有生產同類故事的條件和壓力嗎?有多少做為家庭支柱的男人在二次大戰的戰場上被犠牲呢?想不出來,再排一次隊,再買一塊餅,回到便利商店門口,繼續想。一會兒天黑了,疫情也越來越嚴峻,就沒再回去博物館,把那一頁未讀完的課文讀完。

 

        (4)

   tea time!中場休息!太好了!一起來看看幾段有趣的課文吧。

 

raw-image


raw-image

「哥哥做大鳥,弟弟做小鳥,妹妹做老鼠,姐姐做貓。」「做」是扮演、或播出〔=放送〕的意思,疑是編輯不小心摻入台灣國語。〔另有一頁課文,示範「洗面」。查字典,古代文言也有,不見得是台灣國語,同時也為小朋友面見證,閩南方言保存漢語古音尤多的傳說不是隨口杜撰的。有些課文提到水果,寫成「果子」,亦同。〕以前我家巷口擺攤賣檳榔的老婦人常向我搭訕:「今天電視做幕府將軍大結局,你一定要看。」其次,這一系列幼稚園教科書,凡遇「姊姊」都寫成「姐姐」。姐姐和姊姊的差別,今年上半年曾國城主持的綜藝節目以此出題,曾經引起熱議。

 


近年凡涉語言文字的新聞,最後都是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做出裁奪。我家沒有這套工具書,只能參考小時候在媒體上佔據同一地位,論頁數、重量一點也不輸人的民間版大字典。十次裡面至少有三、四次,對於公定的標準答案感到不服氣。下次如果遇到適當機會,也許可以拈出來提供討論。

 



raw-image


「花貓捉小雞,小雞叫嘰嘰。」小貓怎麼會去捉小雞呢?我家喵喵見到蟑螂,固定的反應乃是害怕、退縮,轉身逃入房間,跳上床鋪躲起來。其實小貓與老虎近親,分類上同屬貓科。以前童話故事卡通影片裡的喵醬多具奸性與野性,往往生食自己抓到的鳥類、鼠輩和家禽,吃得喳喳呼呼,兩邊鬍鬚沾染鮮血,滴滴淋淋。早期小說中的貓咪尚未接通人性,對主人無情無義。小貓的徹底馴化,成為憑恃可愛度依附人類的萌寵還是近年的事,多半和人工育種,光速加快社會演化的速度有關。

 

「上學真正好,有吃又有玩」;「慶祝兒童節,穿新衣戴新帽。」其中的涵義,就留給讀者自己心領神會吧。

 

          (5)

raw-image


全部繪畫沒有例外,所有幼兒晚上都是一個人睡在自己的房間〔圖畫上都是男孩,可能是無意識,男孩比女孩好畫。但也正因為是無意識的,其中才有更深層的意思可以探討。〕早晨時間到了〔鐘面指針不是六點就是六點半〕,自己起床,不勞爸媽進出侍候,三催四請。


面對這些圖繪,翻閱的瞬間可以有好幾種猜測,原初可能意在培養孩童獨立勇敢不依賴的性格。然而現在看起來,單人臥房,擁有自己的房間,在1950或60年代。天啊!贅沢!好奢侈啊!如果用一根超級放大鏡去檢視那個時代人們內心對現代化生活的理想憧憬,所有細節表徵都在這幅圖畫中看得一清二楚。

 

事實上即使是日本,直到80年代中期,擁有自己起居的房間,在全國範圍內,仍是許多都市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寤寐以求而不得的美夢。接近90年代,貨幣供給寛鬆,社會經濟始能支撐大都會裡面所謂單身貴族的生活型態,建商乃趁勢為獨身的都會男女推出1 LDK=作為個人天地的小套房。當時最早幾齣偶像劇裡的角色,都是一個人住在這種房型的屋子裡。據說日劇在中國大陸吸引改革開放政策出身一線城市的第一代年輕人,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憧憬能夠住在「自己的房間」,過上自由自在脫離大家長處處設限管控的生活。我尚未確認本地的情況怎麼樣?但覺得從專注日常生活史的角度,這幾幅圖畫確乎是很有重心感的材料,值得送去護貝裱框掛起來。

 

再者,全部學童都是自行走路上下學,沒有大人接送。這到底是如同〈我家寶貝大作戰〉那樣有意訓練幼兒及早獨立,將來好為國家所用?或者只是單純反映現實,生產第一,大人忙於勞動,小孩尚未被賦予登基當小皇帝的特權?〔狄更斯和悲慘世界的時代,小孩往往到了八歲、十歲,就得進工廠勞動,有些角色還更早。無憂無慮,享受無盡寵愛,只管快樂地長大,這樣的童年,其實是晚近才由社會建構、發明出來的概念。早先有一本暢銷書,《童年的消逝》,就專門在講這些事。〕前者和後者合組聯立方程式,說簡單是很簡單,說複雜其實也蠻複雜。

 

         (6)


raw-image

所有學校一律都有封閉式高聳圍牆。如圖,相對幼童的身高而言,捱近牆邊,實在還蠻具壓迫感,不能不讓人聯想呈現在螢幕上那些集中營式接受特別管理對待的地方。進入圖書館的新聞資料庫,可以找到頗多前人認為學生和軍人非比一般,只有服從,不適合時時刻刻強調自我權利的主張。各種法條、案例、議論,以及為法律觀點進行護航的解釋,可以參考。

 

raw-image

多次出現教室裡的場景,除了有一幅圖畫出現類似教堂那種長排式桌椅,另一幅則是觀摹教育先進國家常見6-人同棲的大方桌,多數小朋友使用單人課桌椅。至於本地前世代經驗中的雙人課桌椅,一幅都沒有!WHY?誰能告訴我?走過那個年代的人,回首看到這些圖畫,不會覺得名實乖違很彆扭嗎?好奇處處成為台灣學習模仿對象的日本,小學以下的情況是怎樣?努力搜尋腦中殘存的影視畫面,沒有結果。能夠一下子立刻想起來的畫面,都已經是晚近單人課桌椅的時代。


一般而言,我是google的化外之民,向來半鬆半緊地自我設限,沒有迫切需要,切勿使用google查找資料。對於像我這樣繭居在家沒有工作的人而言,不太會有什麼事情重要到非得馬上動用資源把答案找出來不可,天真以為自己手上還有大把時間可以等。如果轉過身,剛才的問題還繼續留在生命史中,困擾著自己,我通常會固執地忍耐,繼續把它豢養在體內。像是寄生蟲〔或腫瘤的隱喻〕,任由它浸潤,吮血,直到長大成熟,破殻而出,痛得我張嘴叫出聲來,成為我自己提問的問題。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問題才滯後地獲得它原初就該有的意義。尤有甚者,只要能夠捱到這階段,往往答案也會隨著自身的提問,同步從自己的內心浮現出來,免費,用不著拿個資當鈔票向google購買。

 

暫停一下,容我把以上這套既落伍又無用,痴人說夢自說自爽的理論命名為⋯⋯呃,叫什麼名字好呢?google無用論?太沒勁了。眾裡尋它千百度,答案總在自家心裡面?馬拉松賽場上那位穿汗衫打赤腳遙遙落後的最末一名跑者終究也憑著自己抽筋破皮快要使喚不動的雙腿跑回體育場,只是觀眾席上滿場的看客早都散了,一個人也沒留下來。這款落落長的名字不錯吧?什麼?太晦澀了?意思要精簡一點?上面那一大段不過就是鼓勵人們放心去做自己的英雄,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若改用哲學的方式表述,也算我的手淫特技之一。不喜歡?好吧,那算了,先擱下,改天再為他取個具有偶像氣質的好名字。總之,亮出來立刻就要有史巴賴斗打在上面輝煌懾人的感覺才可以。

 

可是因為對這件事情實在太感好奇了,有點心動,想要破例google一下。只看標題索引就好,不點進去,違規不嚴重。沒錯,一個在台日本人說他以前也是使用雙人課桌椅。顯然這是因應戰後嬰兒潮,就學人數太多,不得不在一間教室裡面塞進儘可能多的學童,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設計。如果二戰後的日本小學泰半也是使用雙人課桌椅,那麼這些圖畫若非在演穿越劇,就是脫離了現實。二者必居其一,對吧?其實也不盡然,至少還有一種邏輯可能之前沒有計算到。

 

雖然台日友好,在1950和60年代同樣為了因應戰後嬰兒潮,容納暴增的學齡兒童〔=今日少子化現象,很多學校招不足學生,關閉、合併、廢校的徹底相反。〕發展出雙人課桌椅這種無形中讓教室空間翻倍的設計,但我猜這些單人課桌椅的圖畫很可能是從二戰結束以前的日本幼教圖書隔空翻拍而來,又或者插畫家經歷過日本帝國主義亞洲殖民的歲月〔很可能他認為這是全民起步邁向現代化一段美好的歲月,在此跳過不追究。〕所以才會如此脫離現實。

 

以上說法很不精確,犯了蠻大的語病。雖然乍看圖畫脫離戰後X世代乃至Y世代所經歷的現實,〔日本人有日本人習慣的標示法,通常把在這段約略相當的時間之內出生的人叫做團塊世代。〕但卻在暗中符合更早世代曾經經歷,且在日後發揮模鑄心靈作用的另一現實。總之,人的表達,不管是深思熟慮還是無厘頭,是純粹的幻想還是對鏡描模,故意遮掩又或有心洩露,一定符合某個向度的現實。沒有任何表達能夠完全脫離現實,這是我屢次進行私人詮釋學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莫忘遵守的鐵律,絕對錯不了。



                    (7)

raw-image


校園遊具以翹翹板、溜滑梯,和盪鞦韆為王道,可謂三大神器。WHY?誰能告訴我?這三者到底具有什麼優勢?憑什麼稱王?思來想去,半點頭緒都沒有。只好先丟在一邊,不去管它。

 

考察在兒童遊戲場稱霸的這三件神器,滑行、平衡、昇降和擺盪,都足以在移動中形成恍若失速,直面恐懼的快感。〔常常大社會出考題,召集大家來玩選邊遊戲的時候,我都站錯邊。睜開眼睛,環顧左右,只有自己孤立一個人。模仿電影愛跑賭場的地獄倒楣鬼,以自我為明燈,修正前論,我猜跨上三大神器,覺得快意拉風,精神瞎趴的人數一定比較多。〕就容我把它們命名為快感型遊具,設立一個群組。再如攀爬架一類可以鍛練臂力,消耗體能,在身體裡形成乳酸,堆積起來,讓肌肉感覺酸痛,達到和挑磚、擔沙、耕田、搬貨種種勞務工作一樣的效果。容我把它們命名為勞動型遊具,為之設立另一個群組。請問,你會參加哪一個群組呢?


ばか!說什麼蠢話!當然兩者都不參加!現在下課時間,每個人都嘛留在教室裡玩自己的手機,手指型遊具,或叫做免除社交型的遊具,既輕鬆又能獲得更大的快感,而且不會流汗,不會弄髒衣服,不會打架爭搶,破皮流血,最重要的是不用與人接觸交朋友。最高!

 

raw-image



遊戲場中女生跳繩,幼幼班的拍皮球,還玩一種我只在電視介紹古早味的畫面見人拿一根細棒子挑動大鐵圈滾動前進的民俗遊戲。日本綜藝采風有時候為了尋找地方上的美食名店,走進小巷子,迎面撞上學童操控鐵圈向前滾。出外景的藝人,十次有十次總會例行公事一般說上一句,懐かしい ,好昭和,好和平,好令人懷念啊!

 

台灣曾經流行或推廣過這個遊戲嗎?懷疑。電腦桌旁邊剛好有一本上個月在資源回收舊貨店10元特價箱子裡找到的《台灣早期童玩野趣》,作者署名王灝。小桌上堆滿了雜物,就攤在大腿上翻找。透過這本書,知道以前鄉村學童玩這個遊戲,常常拆下報廢木桶上頭鐵線做的箍圈。作者把小時候自己玩這個遊戲體會到的樂感所在,講解得十分清楚。我不僅深覺受教,學得一事,也還從他短短的文章中舉一反三,聯想到很多事情。感恩啊!

 

除了以上提到的類型,密室脫逃=一種新型的智能合作遊戲,會不會已經有學校與遊戲業者合作──說錯了,應該是遊戲業者與教育主管機關合作,撥出經費贊助廠商在校園內設置密室脫逃的空間,玩一次30元,只要坊間的十幾分之一價,創造校方、業者、學生和家長四贏的局面。應該早有了吧?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進化──要知此間講進化,很多時候都=商業化──的速度未免也太慢了。

 

全部畫面沒看到跳房子、呼拉圈、彈珠、尪仔標和扮家家遊戲=小朋友扮演救火英雄,工程師,氣嘟嘟體罰學生的老師,昨天剛生小孩今天和爸爸相親相愛打kiss 的媽媽,護士給醫生打針,等等。

 

 

raw-image


raw-image


     (8)

女老師無例外全部穿旗袍=京華煙雲和徐志摩、陸小曼一類民初劇裡陰丹士林氣質女大生長大後的模樣,男老師則是襯衫、領帶、西裝褲。不論男女學童皆著便服。女生一律穿洋裝,男生則是需要繫皮帶的短褲+襯衫或馬球衫,不見T恤,也沒有人繫上圍兜兜。許多人背小皮包〔約略=有背帶的手拿包〕,而非此間習慣學生專用的「帆布書包」。至於髪型:女學童有人齊耳根的清湯掛麵,也有人束馬尾,微燙捲曲,最多就是別上蝴蝶結。男生全是西裝頭,沒人剃光,也沒有小平頭。

 



raw-image



raw-image

凡有關角色與刻版印象的陳腔濫調等等一干常聽人覆誦批判的老詞兒,這裡通通省略不提。〔一位稚齡的妹妹開心玩著汽車,而不是洋娃娃。「乖小孩,愛乾淨,天天要洗澡。」兩次出現男學童在浴室全裸的畫面,一次淋浴,一次坐浴。在性別刻畫與對身體態度上,這些都與平素對這個時代的刻板印象相背離。〕我只提一個瞬間閃過腦海的疑問:為什麼圖畫裡的小孩沒人穿往頭上一套就OK的T恤呢?T恤很晚發明,晚近始才流行嗎?〔去翻版權即將到期拼了命加印,低價傾銷一整套20冊大開本精裝才699,平均一厚冊新台幣不到35元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繁體中文版,光買影印紙也不只這個價錢呀!二戰以後詹姆斯.狄恩開始到搖滾樂大盛,T恤成為流行服飾。〕難不成有其他文化上的解釋?わからない,實在不知道。

 



raw-image

我自己對皮帶這物事異常敏感。以前上學,三天兩頭目睹訓育組體育老師一人一根高爾夫球桿闖進吵鬧的自習教室。沒繫皮帶的人通通站出來!學生一字站開,就像無數日本片、韓國片,特別是金莎朗性感演出的校園喜劇《誰上我的床》,男孩們彎腰前趴,兩手搭在黑板溝,使勁把屁股撅高抬起來,逐個兒接受捱打的洗禮。球桿擊在青少年正在發育的屁股上,砰砰砰或者噗噗噗,包裹繃緊快要撐破的藍色短褲揚起一陣灰塵,在陽光的照耀下,粒粒分明一顆一顆隨風飄到坐在第一排的我臉上。


次の瞬間,我猛然發覺昨天晚上將皮帶抽出來,狂亂揮舞,自己一個人躲在房間裡玩妖魔鬼怪群俠亂鬥的遊戲,早上出門忘了繫回去,腰間空空洞洞⋯⋯直到今天,牛仔褲沒有繫皮帶我不好意思出門。走路去公車站,短短12分半的路程好幾次手摸腰間,反覆低頭檢查自己有沒有繫皮帶。大概是有過這樣難以磨滅的經驗,透過自己鼻樑上架著這付有色眼鏡的折射,因而能夠識圖說話。從男學童腰上那根說顯眼其實不怎麼顯眼的皮帶,聯繫上衣必須要有領子,而且領口至少要有幾粒扣子,最低限度必須對鏡整裝不能套了就走的服裝款式,再進一步敏感地聯想到排除休閒生活軍事管理等級制的作風。

 

有次我在常去的資源回收舊貨店,看到一本早期國民中學的新生訓練手冊,詳載有關制服的規定,並有繪圖,就連根本沒有皮帶穿孔設計的女生褶裙也要繫皮帶。要說這裡沒有性別與文化象徵的空間,我才不相信。

 

早先英國很多作風嚴謹的寄宿學校,必項整齊穿著全套西裝款式的制服才能進出校門,套頭T恤一類的體育服,單穿一條靠著鬆緊帶得免掉下來的褲子,嚴禁!所以老電影裡面的青少年,上完體育課一定緊跟著要加一場打開私人鐵櫃換衣服的過場戲,很少有例外。台灣幾所夙有盛名的私立中學,不知有沒有明文規定,或只是積俗成習,有意無意之間,始終維持這項以榮譽為名的禮儀性建制。

 

我剛搬來現今居住的街區,還沒有成為繭居族,有天接家人返家,行車經過一所國民中學,正逢學生下課,結伴走出大門,嘻嘻笑笑,打打鬧鬧。一路望著窗外貪戀風景的家人突然驚叫起來,哎唷!怎麼那麼可憐,讓自己的小孩穿體育服裝上下學!雖然當時我覺得一天穿兩套衣服替換,回家媽媽洗衣服很辛苦,可大體上也還是同意家人的看法:衣著不正式,精神鍛鍊太鬆散了。要再過好些年,有幸在網路上認識一位寵兒,承她特意搬來一塊又一塊大石頭,用力砸向我早就僵化控固力的腦袋,始知道自己當年犯下文化政治不正確的錯誤。

 


        (9)

又捱到了tea time,再找兩段有趣的課文,配著幼稚園下午配給的點心和飲料讀一讀。

 

raw-image


「大家來喝汽水,你一杯我一杯。」蛤?為什麼竟然給了「汽水」兩行總計12個字這麼大的篇幅?在所有課文裡面獨佔鰲頭,排名居前比爸爸、媽媽、老師和喵醬還重要!WHY?難不成汽水在當時乃是作為一種受人景仰渴望的時髦之物在社會上或小朋友的世界裡存在著嗎?誰能告訴我?


啊!我想到自己寫過一則相關的記載!曾在書上看過一段記敘:當時最大的明星凌波──當時的最大到底有多大?我不知道。載譽歸國在西餐廳、夜總會一類地方獻唱,擠得進去聽歌的粉絲,人人桌上都點了最in的飲料,玻璃瓶裝的榮冠果樂或黑松汽水,以示身分匹配。大概就是這樣吧!

 


raw-image

又是乍看非常深奧難解的課文:「下大雨,一絲一絲真有趣。」可能是從幼兒的眼光去看?小孩都喜歡玩水。後來下大雨只會讓道德家擔心農民受災,主婦煩惱菜價又一波上漲,雨停了也不會降回原來價格的水位。以上略過不談,我在意的焦點是圖畫裡的小女孩持一把木柄的雨傘,傘面非素色,飾有花樣,看起來好像刺繡。


自從家人安排雙雙失智的父母就近移住同一城市,方便探視,我始有機會跟從她回老家幫忙整理荒廢的舊宅。兩位老人年輕時代使用的雨傘都收藏在衣櫥裡,和毛料西服+量身訂做的仕女套裝整齊擺放在一塊兒。不會就是家庭相簿裡面那把雨傘吧?四十年了啊!果真如同電影,有一個出門手上得拿把好傘的紳士與淑女的時代!

 

日本綜藝職人節目,有一集介紹商業街上的雨傘店,不是和紙傘,而是明治開化引進塑膠布、防水布,帆布類的西洋雨傘老鋪。手工製作最便宜至少都要一萬多日幣起跳,夕陽產業嘍!有天居然招到一個工藝學校畢業的女孩願意駐店當學徒,感動啊!涕泣啊!老人驚喜,一連說了好幾次:現在很少人願意下重本,花錢買把講究的好傘了,云云。

 

            (10)

好像體育課程特別重視「游水」,出現了好多次。而且除游水外,沒再介紹別的運動項目。在我棄學逃家當流浪童工的時候,來自南部的工廠同事談及游泳,口語都是講「泅水」,很少講「遊印」。進一步想,雖然此時距離1968年紅葉國小開啟的棒球風潮還有好幾年,但為什麼是游泳呢?畢竟1960年代台灣的幼稚園和國民小學,有幾間學校能擁有游泳池這種在當時屬於高端、大氣、上檔次,維修養護極端燒錢的設備呢?或許正是從這個角度觀察,游泳運動作為現代性之中特別令開發中國家嚮往的項目,也就不在話下了。暫時用一句話,先這樣簡單理解,不節外生枝了。

 

raw-image


注意女學童的髪型與散布桌面的文具

注意女學童的髪型與散布桌面的文具




學童用筆有毛筆、鉛筆,沾水鋼筆,還有一個我怎麼看都不像粉筆,欵是鉛筆延長器,不曉得對不對?〔家人帶我去日本玩,我在東京車站旁邊KITTE百貨店的文具部門找到一款不鏽鋼製的小東西,形狀像原子筆套。當鉛筆用到只剩最後一小段,長度不夠手握的時候,套上去可延長筆身,方便繼續使用,消磨到最小值。大概是這間文具店售價最低廉之物。我用家人給我的零用錢,偷偷買了好幾個。回來寫信跟當時網路通信的筆友獻寶,被人笑話根本土包子。〕另外有一塊好像是手寫板的玩意兒,不詳其在當時的作用。有橡皮擦,但沒看到墊板、鉛筆盒、和小小一粒刨鉛筆器。

 






raw-image


317幅圖畫中有2幅出現剪指甲的畫面,都是拿把大剪刀在剪。小時候偶而會看到我媽拿裁縫專用的剪刀剪指甲,拿菜刀削鉛筆,成品完美比我用專門工具處理還漂亮。指甲剪什麼時候普及成為家庭中毫不起眼的物事呢?二戰前後的文學作品或名人家書有沒有出現指甲剪這項便利生活工具的名稱?又或者,台製指剪甲剪進入百貨通路的歷史可不可考?經生活指數換算後的售價位在什麼水平?在我的想像中,指甲剪應該和紅酒開瓶器一樣,最初作為社會前沿階層領先消費的傲人小物,緊接著有個從時髦絢爛回歸日常平凡,貴星隕落的過程。

 

raw-image


洗臉、刷牙、洗手都在玄關,再不然飯桌旁罝一臉盆盛水,地上還可見到痰盂一類的容器。有一幅畫面,吃了蒼蠅叮咬的西瓜狂吐,嘴巴湧出如箭水注,畫出一道漂亮的抛物線,直直射進牆角的盂罐中。由此猜測這些陶製瓦罐或許主要供漱口後使用。至於洗腳,出現兩、三次,畫面上的地點似乎都在公共浴池的一角。若由以上諸點,聯合推定大都會或上流階級以外,自來水並不普及,一般人家中並有沒獨立衛浴,雖然我自己也覺得未免也太跳tone了些,但委實可能並不離譜。

 

多本書籍反覆教導小朋友不要用手指掏耳朵、挖鼻孔、揉眼睛,應該可以參考醫療衛生史,綜合匯整,給出幾句說明。例如當時是沙眼流行的時代,云云。或者,用三級跳遠的方式大膽亂推測,1950 年代細菌與疾病的關係,帶連治療方案有重大進展。加之物資缺乏的年代,肥皂很可能還屬奢侈品,洗手消毒尚未成為普及的日常習慣,才需如此賣力宣導,是這樣嗎?套句羅大佑反覆吟唱的歌詞:わからない,這是我所不知道的事。

 

       (11)

 

raw-image



房舍多為人字形屋頂的瓦房,最高建物是一排商店街的樓房,既沒有農家四合院,也未見公寓式外觀〔就是後來被生活家詬病的火柴盒建築〕。教科書中什麼時候出現代表文明舒適的公寓式住宅呢?又什麼時候出現四合院呢?二者其實是相等重要的問題。

 

我所住的鎮上,有兩棟分佔左右門神位置的舊公寓,外觀做了一點美術系的裝飾,很有味道。小時候大人曾帶我進去拜年,順道參觀。與當時電視播出的影集相同,廚房牆上有個拉門,打開是即垃圾通道。將打包好的廢棄物或直接將果皮紙屑剩菜飯一股腦兒傾入,就會自動沿著密道,溜滑梯一樣抵達後院的垃圾場。晚上,八戶人家只有兩戶點著一盞微弱的日光燈,窗戶玻璃都破了,用膠帶黏起來,想來僅存見證時代或作為錯誤示範的老人棲住。這兩棟據我所知本鄉年齡最大的公寓住宅,如果哪天都更要拆的時候,會不會有人發動一波搶救保護的運動?わからない,這是沒有人會知道的事。


raw-image


幾次出現火車都是蒸汽火車,農活依靠人工和獸力,從翻土、插秧到收割,一輛農機都沒出現。但是路上馳騁的私家汽車卻都是誇張的流線型,類似007首部曲出場的奧斯頓.馬丁,或有著醒目大散熱孔的豪華形,一輛保守中庸的國民車都沒有!WHY?同樣一招用了再用的偷吃步,只消把台灣地圖疊上日本的時間軸,這個時間點剛好就在成功舉辦第一次東京奧運前後,一億總中流,全日本84趴的國民自認屬於中產階級無比榮光的時代,就不難理解這幾幅畫大概是copy自日文書報,順手將別人的成就、欲望和價值,一併移植過來了。

 


                  (12)

raw-image


課文曰:「過馬路要小心」,那當然。只是圖畫上的地點並非路口,地上沒有畫任何交通標線,難不成當時並非全部道路都鋪上瀝青,有些路段尚未畫上斑馬線?待考。我沒看過斑馬線,在我成長的經驗裡,雖然很多人嘴巴上習慣說過街要走「斑馬線」,但實際上都已經是「行人穿越道」了。依稀記得電視上的益智問答節目曾經就兩者分別出題考問參賽者,到底長什麼樣子,わからない,又一件我所不知道的事。

 


raw-image

另一可疑之處是加裝活動式遮蓬,由人力車夫拉著跑的兩輪車。〔問題:可以把日本各城市老街全數移做遊客觀覽使用的兩輪車叫做「黃包車」嗎?不然它們在圖畫裡的當時,中文名字是什麼?〕台灣有沒有人力兩輪車的時代?咦?考量南方多雨,以前的印象裡一直以為沒有這回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間背景差不多也是1960年代初期,所見都是腳踩固定遮蓬權充克難車廂的三輪車。有幾幅圖畫一併出現有軌電車,代表花卉是菊花,很可能人力車夫拉著跑的兩輪車襲自某幅現成的日本畫,這麼瑣碎的小事,當初不以為意,怎知日後有好事者尋出來認真檢討。惹人討厭真無聊!


 


          (13)

raw-image


夏天的瓜果11項,我能認出的僅有5+2項〔其中2項不確定〕,好吃的蔬菜亦只有2+2項。圖畫中不見高麗菜,是稍後引進,引起流行,最終才成為本地日常的代表嗎?台灣種植高麗菜的歷史何處尋?〔印象裡有一本書叫《消失的蔬菜》,把方向倒過來研究,就是針對蔬菜界的新移民。〕另外一篇介紹水果,選出木瓜、椰子、香蕉三項代表。「椰子多,椰子好,椰子長得高。」台灣曾經出產或進口很多椰子?沒聽說哩!原來水果也有世代差異。

 


raw-image
raw-image

出現的動物有:貓狗雞鴨牛馬羊老鼠大象蟋蟀蟬蝴蝶燕子青蛙蚊蟲蝦蟹蜻蜓和蠶寶寶,沒有特別的。硬要找出奇怪的地方說一說,就是(a)青蛙出現最多次,我不知道Why?但可以合理推想,如同老鼠和牛、羊,青蛙在當年小朋友的生活世界,也屬於日常尋見的生物,這肯定錯不了。〔有次我一個人在台26線徒步,鍛鍊心志。頻頻遇見專程從台北南下,包下計程車的爸媽探頭出來向我問路,說小孩快上國中了,這輩子還沒見真的牛隻,問我該走哪個方向?〕我見過青蛙!雖然次數不很多。好奇現在有多少小朋友在日常環境中得以遇見活生生會蹦會跳的實體青蛙?青蛙應該就相當後來的蟬,現在的天牛和獨角獸吧?是嗎?わからない,又多一件不知向誰訊問方能獲得答案的事。(b)「蚊子最可惡,蒼蠅最髒,青蛙吃害蟲」,會不會太早向小朋友灌輸凡事以人為本位的世界觀呢?記得有位人氣堪比網紅的氣象官,總是用對人友善或與人作對來幫大自然的天氣貼上敵我標籤,有人勸他改,他想來想去最終還是不想改,以為只是不足掛齒的小事,云云。(c)還有一段如今看起來也有點兒怪的課文,「小鳥快來住籠裡,天天同我在一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課文?怎生理解是好?前兩年看書目網站,差不多同時間推出兩本關於人類用鳥籠豢養鳥類,進行賞鳥活動的歷史。等農曆年跟圖書館借來看看,如果能為這段課文找到一個據以理解和申訴的觀點再向大家報告。(d)彼時沒有「寵物」的概念,貓捉老鼠,狗守門口,牛耕田,羊擠奶,馬拉車,大象鼻子會做工,所有動物隱隱然都具有勞工的身分。說起蜜蜂的生命史,嗡嗡嗡,嗡嗡嗡,全程都是在做工。下面這個撐竿跳式的推論不曉得會不會太過份:就一種隱喻的感覺而言,我們父祖那一輩,想必是個全民勞工的時代。

 


          (14)

raw-image


普遍使用不插電的熱水瓶,流行王家衛電影裡常見深淺兩色雙拼的格子地板。郵局叫郵政局,這一點待考。出現的職業統計,計有醫生、護士、救火員、老師、農夫、工人和警察,就某種程度的理想型來講,都是奉獻類。手藝人代表僅有木匠一種,不曾出現任何工廠,也沒有企業家、工程師、郵差以及金融、休閒、餐飲等等服務業。尤其讓人隱隱感覺不安地方是,居然連一位軍人的圖像都沒有!進一步為我判斷這套幼稚園課本未經審查,也非根據標準課綱籌畫編寫,許多內容直接取自戰後日本再多添一分證據。

 

raw-image


如果課本上的圖畫反映時代概況具有一定可信度,推測當時社會成員還普遍汲取井水,不插電的慰斗裝入事先燒紅的煤炭加熱,房屋建材中木質等易燃建材佔有相當高的比例,使用油燈的比例仍高,燭火亦很常見,很多人家燒飯煮菜還是使用傳統爐灶和柴薪,所以防患火災成了重點施政項目〔一共出現四幅圖畫,在分類細目中拔得頭籌。〕連帶救火員受到重視〔不僅職業代表出現救火員,就連介紹帽子種類,畫出的五頂帽子,就有一頂非屬日常配戴的救火帽。〕猜測小學生寫作文,我的志願,會有一定比例的學童許願,將來要當勇敢的消防隊員。


raw-image


所有媽媽都是蹲在路邊用手洗衣服,搭配洗衣板和一個大盆子。因為現今除了幾處特別規畫的觀光景點,台灣很難見到真實的洗衣場景,以前的洗衣板可能都跟著中國大陸的網友改名叫搓板。這人骨瘦如柴像搓板。路面柏油才剛鋪好,下場雨就變搓板了。洗衣盆看起來是木盆或金屬製,因為不可能是鐵,更不會是銅、鉛,鋅,剩下來的選項只有鋁製品了。這麼說來,塑膠類的民生用品可能還沒上市?わからない,說不定是個為日常生活進行考古發掘的好題目。

 

我翻檢全部圖片,除了路邊施工使用延長線連接的電鑽,不見任何一件家電,連電燈泡都沒有,遑論被奉為第一代家電三大神器的電視、冰箱、洗衣機,全都還未現身,推斷電力尚未完全普遍。上個月家人帶我出門外食,火鍋老店說1960年代初期,第一代創業的時候,廚房下重本備置了電扇、冰箱和不鏽鋼餐具三大神器,是附近首屈一指最先進的名店,云云。

 


        (15)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籠統而言之,這是一個以穿皮鞋為體面的時代〔很多年前,我來方格子寫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我的穿鞋史,集中在青少年以前數個零星片斷。〕牙粉與牙膏並行的時代〔現在很多地方還買得到一種叫做蒂克的潔齒劑,又香又甜的桃色粉末。根據懷舊商品圖冊,知道這款商品當年上市的時候,由與錢來也齊名的第二號小生馬如龍代言。為什麼牙膏的接受度壓倒性大獲全勝呢?WHY?誰能告訴我?〕教導小朋友不吃零食的時代〔咸信當時是出於營養學的考量,但現在反而能讓後人據以推估,當年商業所佔社會勢力的比例仍輕,一旦動了意氣,按捺不住,固執站出來和政治力掰腕子,輸面居多。反過來今天這種局面,衛福部在電視上刊廣告,呼籲小朋友少吃零食。家長叮緊,別讓小朋友吃太多!閣揆施政報告仿以前某位政壇前輩喊出「讓零食業蕭條」作為年度施政重點,輿論立馬炸翻,下屆總統、立委和縣市長通通都別選了。〕


就圖片來看,當年成年男性外出,以西裝配平簷的Fedora為潮〔看前幾天下檔的《謊言偵探》就知道了,這是日式風格,更正確說,是轉手日本的歐洲時尚。〕天上滿是星星,到處可見螢火蟲〔家人有次項訂民宿+夜間導覽套裝行程,要我開車四小時──結果碰上連假大塞車,總共開了七個半小時才到地頭,專門載她去吃豬油拌飯、看星星和螢火蟲。〕天花尚未絕跡,人人必須捲起袖子接種牛痘的時代〔a.我猜測接種率一定相當接近百分百,於是低下頭來反省:冠狀疫情時代有些人包括我在內,好說歹說就是不肯去打疫苗,到底什麼心態?b.種牛痘會在手臂留下極端不平整像是燒燙傷造成的瘢疤。美少女必須從小養成,愛美心切的媽媽會要求醫護把牛痘種在女兒的腳底板。家人為此常常犯嘀咕,早知道出生在這種人家當女兒就好了。〕


這年頭流行假日全家去海水浴場(出現了N次,比起公園只出現兩次,比例高了很多。甚至還有一個系列,四冊都以海邊出遊為封面。公園屬於現代性的一個重要項目,這我曉得。圖書館裡有一本書,《近代都市公園史──歐化的源流》,我曾借出,逐字細讀。公園作為現代性的項目使我聯想到,有陣子我用假日接力的方式,有時駕車,有時徒步,有時租借摩托車,沿台灣海岸線完整走了一圈。沿途很多封閉、或暫時封閉等待重啟的海水浴場,沙崙,崎頂,通霄⋯⋯沙灘污染、流失是主因,但我總覺得光這樣解釋還不夠。後來看一本書,藍鯨書系的《旅遊》,敘述了海邊成為度假聖地的旅遊史,一開始是醫療,泡在海水裡可以怎樣怎樣有益健康。後來可能因為「祛魅」的緣故,轉型主攻休閒市場。換句話說,去海邊度週休,在那個時代也屬於崇尚歐美生活方式的一環,即使一點不美麗的沙灘也人滿為患。如此帶出一個問題:「無人的海邊」這種美感又是怎麼出現的呢?到底經過哪些在時間軸上插旗的標誌性事件,始成為一種寂寞心境滄然之美被人體會、認識的呢?〕


同時也是天空飄著嬝嬝有炊煙的時代〔前面提到,燒菜煮飯使用柴火。課文曰:「炊煙向上升,明日天氣晴,炊煙向下沉,明日天氣陰」。真的嗎?我沒聽過這說法。但可以肯定,這時候的炊煙不具美學意義。必需等到炊煙不常見了,快要消失了,只在鄉下、山區、接近大自然開發不足的地方看得到,跟隨潮流出門踏青健行的都市人才會把炊煙認定是一種美。如是,容我再一次要偏激,拿一根助行的枴杖執意要跟人比賽撐竿跳:炊煙是一種救國團美學的組成部件。哈哈哈!這樣說立馬會被人打槍嗎?在我的印象裡,跟救國團活動有關的歌曲、卡片、采風寫真和餐飲,處處都看得到炊煙。如果有人拿出證據,民國50年代以前的美術寫生或文學作品,就已經普遍有意識地納入炊煙,為炊煙安排舉足輕重的位置,隱隱形成一個譜系,就算把我一槍斃命,驅逐出場了。文學和美術我都外行,期望有人能回答我的疑問。〕


鼓勵學童無畏風雨上學去的時代〔a. 以前流傳納爾遜小時候的故事:有天下大雪天,未來的海軍上將仍然不顧勸阻,堅持出門上學。到了學校,沒半個鬼影,只好再走回家,日後傳為美談。b.有沒有人做過放颱風假的歷史及它到底反映了什麼事情不是一面倒的研究呢?應該有吧。我曾歸結出一個道理,只要還在社會話題之海浮沉的事件,人們看待它的態度就如同分析股票的圖表,一個波段接一個波段,升降起伏,直到它不再被人討論,封關下市,水面再無一點波爛。)小朋友要自製蒼蠅拍的時代〔這我不暸?沒見過,也沒聽人談起古早時代有這款童玩。〕

 


     (二)用撐竿跳抵達一處暫時的結論

 

我不會說這些童書拙趣、可愛,散發歷史光暈,彷彿看見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繫著圍兜兜走出時光隧道的身影,令人愛不釋手,一直拿在手上把玩之類容易理解的動聽話。也沒為這些用玻璃紙層層包裹,和我媽婚前在原生家庭的戶口名簿一起收藏在木頭衣箱底層的物事安排一段劇情。家人說我是個徹底無趣的小孩,這方面的感官和觸覺還沒有被啟蒙。我則坦然既然沒有這方面的天份,實在也無需假裝個性溫柔敦厚,藉由說故事的意志,為個人的善良佈建形象。


 總體來講,我把這一套講明是幼稚園課本、讀本、基本常識的彩色繪本讀成一頁又一頁歷史社會的切片=反映現代化進程一系列的風情畫。熬過二戰倖存下來的大人,為緊接而來的嬰兒潮世代描摹他們心中對生活的嚮往與想像,無可避免透露出在一場歷史賽跑中,暫時落後亟欲追趕模仿的心態,但又不時帶有自豪、自信、充滿奮鬥感的樂觀姿勢與體態。


 常聽人說,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相隔一段時間的距離,反而看得比較清楚,所謂人生、歷史都是這樣云云。我並不一定以為然。就如同嘗試了解現時代的事務,執著從當事人的立場,批判光會戴著透視眼鏡從外部角度觀察的人缺乏同理心;或者反過來,習慣蹲低角度並且從社會通識反面看事情的逆子和背骨仔,嫌棄面向陽光追求思想療癒的合群美學抵觸自己口味。以上二者可能都是意識型態。


 作為我不確知到底什麼因素直接促使它被生產出來的這一套幼稚園教材,較之原始事件=我媽4或5歲念幼稚園觀閱這些繪本的當下經驗,已經五十年了。如同我以前討論我小時候讀過的幾本文藝書籍,拼了命想要返回少年時代的眼光,模擬,存真......完全只是自費力氣的徒然之舉。


站在不同的時間定位點,我不認為今日的我會比我媽當時任何一位稚齡學子第一手的童蒙視線看得更清楚,得到更多能讓自己大腦起飛實實在在的感觸。但無論如何,我所抱持這種基於「時差」才得以成立的視線,費了好些勁兒,總算也有機會施展、投射了出去。

 不同定位點,有可能下意識把時間軸當成一條直線,並不是妥切適當的隱喻。我比較喜歡把事情的發展看成位在一條路線上的不同車站。彎彎曲曲繞來繞去相隔數十站,一下子沿著河邊,一下子爬進山裡,上坡、下坡、順著地勢轉方向,有時也會來個大迴旋。剛剛見到太陽在左,此刻已經落到身後邊。如此,時間的距離同時也創造出「視差」。從事件的起點出發,經過一站又一站,回過頭看,不全都位在一條直線上。有時只是稍微偏離一點角度,有時故意擴大世代差異,更有時繞到事情的背面,從反方向看過來。


 將座落在時間中不同世代面對現代化的心態繪成一幅地圖,不光是起點到終點的簡單一直線,時間越往後,可以搭乘的交通工具就越多,路線也有更多可能的選項。火車、高鐵,走高架道路的遊覽車,短程巴士接力,計程車,省道鄉道產業道路觀光步道,只限當地人行走不成文的捷徑,甚至獸徑,還要考慮走錯路,故意繞路,乃至順路去別的地方參觀,在地圖上將不同交通工具所有可行路線各用不同顏色粗細的筆畫下來,全部混雜一起,越搞越亂,最後變成一團宛如幼童塗鴉隨筆亂畫的線團。


 如果我有辦法把自己搞出門,先搭火車轉台北捷運,再坐六站公車或騎公共腳踏車到那間我曾無意間經過,距離不遠的斜對街有很多人排隊買蘿蔔絲餅的教科書博物館,我倒很想找幾本我自己時代的國小或國中教科書來重溫。利用時差與視差的聯合,不得不改換一個不同原始事件發生當下的視線。如果我把我媽的時代的敎科書讀成現代化的嚮往與想像=第一部曲,那麼,我自己曾經親歷的第二部曲,我猜──只是憑感覺去猜,此刻尚沒有明確的想法或概念──就是工廠的誔生。接下來我在繭居時代致力圍堵新聞時事入侵生活,造成時空隔離,並未和我的後世代,並那時已經年華老去的前世代一同經歷,老實說,現在出門走在路上感覺幾乎完全陌生的第三部曲〔仿若我從墳墓裡爬起來〕,套一下辯證的公式,應該就是第一部曲從反面看過來,現代性的幻像或工廠時代的幻滅。是不是這樣呢?わからない,要實際進行以後方能見分明。

 

 

    (三)肥油餅捲果醬佐帶絲肉鬆

 

有一年,我想到小說裡讀到的霧台好茶村看看,入山前經過媽媽小時候居住的村莊,繞行幾圈,只見到兩間連鎖經營的現代化幼稚園。我在媽媽後來畢業的小學圍牆邊停頓,稍事歇息。這一刻,世界沐浴在幟熱的陽光下,幾位忙著說笑打鬧的白衣黑裙女高中生走過我身邊,我沒辦法估計我媽的幼教時代和這批圖畫兩者之間的差距。

 

我對自己的幼稚園生涯記憶很少,畢業班合照,我是個頭兒最小的那三、四個小蘿蔔頭之一。攝影師按下快門的時候,我正好把頭偏轉,穿過高大的人肉叢林看向隊伍裡面距離我最遠的女生。最後一天上課,離園前頒發優等小朋友獎狀、獎章和獎品,大半同學都有收獲,唯獨我落空了。回家的路上我一直跑,一直跑,嘴裡嚷嚷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事情很快傳開了,所有人都在暗地取笑我:巷子䀆頭那個傻小個兒,明明是個樣樣不如人的落後生,卻整天高喊自己第一名。翻開我的羞恥史,伴我一路成長,諸多丟臉、不光彩、被人揭發內心猥瑣手段卑劣的難堪事兒,數也數不完。按時間順序排列的第一例,就是這麼回事。

 

還有什麼事呢?上學前我媽準備的早餐常出現很可能是她自己發明的油餅捲果醬。麵粉仔細過篩和水攪拌下油鍋,別煎出焦色,濕濕油油白白嫩嫩像一大片肥豬肉的程度就起鍋。真的要小心,千萬別過頭了。然後塗滿果醬,當時市佔第一的梨山牌,草莓或橘子口味皆可,沒有果肉,全是jelly狀的物質。然後在上面鋪滿肉鬆,菜市場買來稍帶一點纖維絲兒那種,趁熱用白報紙捲起來,讓我帶在身上,出門邊走邊吃。

 

一方面,果醬遇熱化為汁液,從下端滴滴答答流下來,很討厭。其次,吃這種由自家爸爸媽媽手工製作不稱頭沒品牌的低端食物,被人看到,我會覺得很丟臉。甚至,我只要一想到可能被同年齡的小朋友看到,出言恥笑,就算他們笑瞇瞇,一個酸字不說,我也深刻感受失去顏面不被認同的痛苦,無地容身。每每出門以後,隨手將之扔進路邊的大排水溝裡面。拍掉手上的碎渣屑,奔向停在路口等待接送往返的娃娃車。

 

有天下著瓢潑大雨,早一步出門上班的父親臨時折返,欲取忘了攜帶的東西。剛好目睹升上中班的我,把滴滴答答的肥油餅捲果醬佐帶絲肉鬆丟進水溝那一幕。父親很生氣,娃娃車司機向父親報告每天都見我這麼幹,糟蹋糧食。我有沒有被處罰呢?實在不記得那麼多了。


自從父親去世,我媽失去自理生活能力以後幾度想起這檔事,忍不住下廚房炮製這道屬於我私人的懷舊餐點來回味。煎油餅有點難度,連著幾次都失敗了,炮製不出那一整片ㄉㄨㄞ ㄉㄨㄞ的肥肉感。索性就讓麵餅在鍋裡多留點時間,順勢拿鍋鏟壓扁,煎焦,用蠻力切割、斬剁,變成乾巴巴的碎麵塊。徒手抓幾瓣趁熱入口,剩下來擱置盤中,等全涼了以後沾沙糖吃。這也是我媽以前小餓用來止飢的自製款零食,我家兄弟姊妹很少吃。坦白說,就跟父親逢年過節請人來家裡打麻將親手下廚炮製一整桌家鄉手路菜一樣,光聞味道就哭哭啼啼,就算拿出鞭子侍候,仍然倔強死硬就連一口也不吃。

 

現在拿好市多賣的蔥抓餅代替,塗上家人去年辦公室團體旅遊帶回有機文青小農在地生產多少給人一點兒受騙感的超高價果醬,再灑上電視品牌一心為健康著想的罐裝肉鬆,家人建議我用蛋餅皮+材料減半製成比輆薄形的款式,又或者用街邊早餐店常見其他材料任意變化一番。不嫌棄就請將就吃吃看!感恩嘍!





 

 

 

 

avatar-img
5會員
32內容數
既有私小說、私散文,應該也可延伸相同概念成立私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電子浮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莎岡,讀者,電影改編,觀眾,後續世代的讀者和觀眾。每個世代各有獨屬他們自己的影評、書評、各種文化評論。「你喜歡布拉姆斯嗎」的意義逐步累加,登上意義的階梯,在傳播過程中自行增生。如果容許我非法沿伸羅蘭巴特的意思,他們是同一份文本第二、第三世代的作者。「你喜歡布拉姆斯嗎」早就不再屬於莎岡創作的句子了。
   書名叫《月的另一面》,我真的依指示跑去另一面,從紙背看過來,從正反顛倒的印刷字體中瞧見李維史陀脫下人類學專業的眼鏡,不小心露出成名這麼多年以來,罕為人識,一臉天真浪爛漫,觀光客容易滿足的笑容。
早於「後現代」之名,民61年《純文學》雜誌籌畫刊譯日後被視為美國後現代小說旗手之一的Donald Barthelme,連兩期專號盛大介紹,並計畫匯輯研究討論,以書籍形式出版。不料雜誌因財務無法支撐,臨時決定停刊,使得編寫翻譯朝向完稿可能只差幾步的《巴莎姆作品集》,就此成為一本於現實中不曾存在之書..
1 布列松晚年不吝向後輩學習乃所以成其為大師 2 現在沒人這樣拍電影了;也沒人這樣看電影了。
 1 將溫柔女子離譜錯解為禁錮於婚姻煉獄之女子絕望自殺的故事,其實是預設天主教中心的詮釋結果 2 連同夢想者的四個夜晚兩次對杜斯妥也夫斯的改編均把重點放在主體單向建構世界的實驗 3武士蘭斯洛使得犯有體系偏執症的電影詮釋者,想將布列松全數作品置入條理一貫之系統脈絡的企圖,在此受阻、顯得曖昧 4心魔
莎岡,讀者,電影改編,觀眾,後續世代的讀者和觀眾。每個世代各有獨屬他們自己的影評、書評、各種文化評論。「你喜歡布拉姆斯嗎」的意義逐步累加,登上意義的階梯,在傳播過程中自行增生。如果容許我非法沿伸羅蘭巴特的意思,他們是同一份文本第二、第三世代的作者。「你喜歡布拉姆斯嗎」早就不再屬於莎岡創作的句子了。
   書名叫《月的另一面》,我真的依指示跑去另一面,從紙背看過來,從正反顛倒的印刷字體中瞧見李維史陀脫下人類學專業的眼鏡,不小心露出成名這麼多年以來,罕為人識,一臉天真浪爛漫,觀光客容易滿足的笑容。
早於「後現代」之名,民61年《純文學》雜誌籌畫刊譯日後被視為美國後現代小說旗手之一的Donald Barthelme,連兩期專號盛大介紹,並計畫匯輯研究討論,以書籍形式出版。不料雜誌因財務無法支撐,臨時決定停刊,使得編寫翻譯朝向完稿可能只差幾步的《巴莎姆作品集》,就此成為一本於現實中不曾存在之書..
1 布列松晚年不吝向後輩學習乃所以成其為大師 2 現在沒人這樣拍電影了;也沒人這樣看電影了。
 1 將溫柔女子離譜錯解為禁錮於婚姻煉獄之女子絕望自殺的故事,其實是預設天主教中心的詮釋結果 2 連同夢想者的四個夜晚兩次對杜斯妥也夫斯的改編均把重點放在主體單向建構世界的實驗 3武士蘭斯洛使得犯有體系偏執症的電影詮釋者,想將布列松全數作品置入條理一貫之系統脈絡的企圖,在此受阻、顯得曖昧 4心魔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這部動畫是我對奇幻世界的啟蒙作品,也讓我開始對奇幻世界裡的一切感到興趣,比起現在的動漫作品,它沒有華麗的畫面和角色設計,也沒有那種可以一擊必殺的主角光環,有的卻是最真實的實力冒險,主角從一個村落的小人物,經由和朋友們的一路冒險,最後成為整座島嶼的英雄。
《美少女夢工場》不僅是90年代女性向遊戲的代表,更是一段深刻的成長記錄。遊戲中玩家透過自由選擇養育虛擬女兒,探索多結局的可能性。它催生了許多女性玩家的自我對話與情感投射,成為無數玩家的童年記憶。隨著重製版的推出與新作的發布,這款跨越時代的經典仍然在現代遊戲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文章回顧經典動畫《庫洛魔法使》的迷人魅力,並探討為何值得重新追番。不僅介紹了作品的核心故事與角色情感的深度,還延伸至其全新篇章《透明卡牌篇》及與 CLAMP 宇宙的連結。以懷舊與探索交織,邀請讀者再次體驗純真的魔法旅程。
最近看到快打旋風的手遊推薦,不禁想到小時候總是坐在家裡打著saturn的遊戲機玩魔域幽靈、拳皇大亂鬥等等。 我不是什麼特別厲害的玩家,甚至可以說是玩得很爛XDDD但還是非常喜歡玩,尤其是當初格鬥遊戲盛行還出了各種不同款式的快打旋風,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袖珍快打(口袋快打)
我在8歲時第一次接觸電動玩具,從此便踏上了長達14年的電玩人生。不管是線上遊戲、街機、掌機還是手遊,只要是有電玩的地方我都會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在上面。直到我意識到了這些事...
任天堂的 Family Computer (Famicom,FC)遊戲機,是在 1983 年 7 月 15 日於日本發售,今天是它發售滿 38 周年的日子(同時也是 SEGA SG-1000 發售 38 周年),藉此時機,我想來討論一下,關於這台主機的中文稱呼。
這部動畫是我對奇幻世界的啟蒙作品,也讓我開始對奇幻世界裡的一切感到興趣,比起現在的動漫作品,它沒有華麗的畫面和角色設計,也沒有那種可以一擊必殺的主角光環,有的卻是最真實的實力冒險,主角從一個村落的小人物,經由和朋友們的一路冒險,最後成為整座島嶼的英雄。
《美少女夢工場》不僅是90年代女性向遊戲的代表,更是一段深刻的成長記錄。遊戲中玩家透過自由選擇養育虛擬女兒,探索多結局的可能性。它催生了許多女性玩家的自我對話與情感投射,成為無數玩家的童年記憶。隨著重製版的推出與新作的發布,這款跨越時代的經典仍然在現代遊戲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文章回顧經典動畫《庫洛魔法使》的迷人魅力,並探討為何值得重新追番。不僅介紹了作品的核心故事與角色情感的深度,還延伸至其全新篇章《透明卡牌篇》及與 CLAMP 宇宙的連結。以懷舊與探索交織,邀請讀者再次體驗純真的魔法旅程。
最近看到快打旋風的手遊推薦,不禁想到小時候總是坐在家裡打著saturn的遊戲機玩魔域幽靈、拳皇大亂鬥等等。 我不是什麼特別厲害的玩家,甚至可以說是玩得很爛XDDD但還是非常喜歡玩,尤其是當初格鬥遊戲盛行還出了各種不同款式的快打旋風,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袖珍快打(口袋快打)
我在8歲時第一次接觸電動玩具,從此便踏上了長達14年的電玩人生。不管是線上遊戲、街機、掌機還是手遊,只要是有電玩的地方我都會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在上面。直到我意識到了這些事...
任天堂的 Family Computer (Famicom,FC)遊戲機,是在 1983 年 7 月 15 日於日本發售,今天是它發售滿 38 周年的日子(同時也是 SEGA SG-1000 發售 38 周年),藉此時機,我想來討論一下,關於這台主機的中文稱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書包, 滿載課本, 也滿載校園時光記憶
Thumbnail
整理家中書本後,回想所有書籍背後的閱讀記憶。從兒時初次接觸漫畫開始,到後來的小說、心理學、世界文學等閱讀經歷,除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並探討閱讀習慣與書籍類型的轉變,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的熱愛。
Thumbnail
不知不覺就來到第60篇閱讀筆記,六十有很多意義,是一個輪迴,也象徵新的開始。決定收起年少時對於響亮名稱的執著,單純地以週記為出發,期許自己能夠一週分享一本書,分享思想在文字間的跳動,以及紀錄選書的初衷。 從定義到最後的解方,作者分享作為冒牌者症候群的對抗心法,或許是親身經歷的關係,沒有過多的學
Thumbnail
這兩天整理一下之前出版的書的封面,從早期的言情小說,到愛情小說,再從童書到靈異,後來又有機會出版電影小說、戰爭小說,穿越小說也參與過了。早期在編撰童書或小知識、小百科等書,也沒想過該為參與的書籍留下封面,等到後來才想起,很多書也忘了書名了……
Thumbnail
學校中的圖書區總是有著各式各樣的繪本, 提供給孩子借閱或是一起分享內容, 而每一階段也可以看出孩子喜歡的內容主題。 這兩週的時間,孩子因為方案課程有帶了與課程討論有關的繪本、 資料書來學校分享,放在展示區提供借閱的同時, 似乎也開啟了「我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繪本給同學」的開關
整理了四本書 放到讀冊二手出售 謝謝這些書陪伴我一段時光
Thumbnail
透過幾本值得分享的繪本,也道出和孩子共讀時光的一些回憶。
Thumbnail
一天下午, 老師帶著小朋友討論到教室的書籍要準備換新的囉! 就像過年前要除舊布新一樣。 找到幾個小幫手後, 我們一起將這學期的書搬回圖書室。 老師開放小朋友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每個孩子的想法讓書籍的種類選擇也不同, 挑選到自己喜歡的書籍後, 也開心地幫忙搬回教室的書櫃排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書包, 滿載課本, 也滿載校園時光記憶
Thumbnail
整理家中書本後,回想所有書籍背後的閱讀記憶。從兒時初次接觸漫畫開始,到後來的小說、心理學、世界文學等閱讀經歷,除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並探討閱讀習慣與書籍類型的轉變,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的熱愛。
Thumbnail
不知不覺就來到第60篇閱讀筆記,六十有很多意義,是一個輪迴,也象徵新的開始。決定收起年少時對於響亮名稱的執著,單純地以週記為出發,期許自己能夠一週分享一本書,分享思想在文字間的跳動,以及紀錄選書的初衷。 從定義到最後的解方,作者分享作為冒牌者症候群的對抗心法,或許是親身經歷的關係,沒有過多的學
Thumbnail
這兩天整理一下之前出版的書的封面,從早期的言情小說,到愛情小說,再從童書到靈異,後來又有機會出版電影小說、戰爭小說,穿越小說也參與過了。早期在編撰童書或小知識、小百科等書,也沒想過該為參與的書籍留下封面,等到後來才想起,很多書也忘了書名了……
Thumbnail
學校中的圖書區總是有著各式各樣的繪本, 提供給孩子借閱或是一起分享內容, 而每一階段也可以看出孩子喜歡的內容主題。 這兩週的時間,孩子因為方案課程有帶了與課程討論有關的繪本、 資料書來學校分享,放在展示區提供借閱的同時, 似乎也開啟了「我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繪本給同學」的開關
整理了四本書 放到讀冊二手出售 謝謝這些書陪伴我一段時光
Thumbnail
透過幾本值得分享的繪本,也道出和孩子共讀時光的一些回憶。
Thumbnail
一天下午, 老師帶著小朋友討論到教室的書籍要準備換新的囉! 就像過年前要除舊布新一樣。 找到幾個小幫手後, 我們一起將這學期的書搬回圖書室。 老師開放小朋友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每個孩子的想法讓書籍的種類選擇也不同, 挑選到自己喜歡的書籍後, 也開心地幫忙搬回教室的書櫃排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