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活在當下,還是活在創傷裡?閱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的療癒觀察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成長過程中,我們難免遇見心碎的事,被霸凌、失戀、家庭離異、親友離世.......,在我們還沒有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們常和自己說「很多人都經歷過這些,沒什了不起」,或是「時間能沖淡一切」。的確,大多數的事情在多年以後,已經不太會引動什麼情緒,然而,這算是痊癒嗎?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作者透過心理創傷的個案研究,發現有創傷經驗的人的大腦運作和一般人有顯著的差異,大腦在創傷事件發生時,會開啟保護機制,干預受創者對於創傷事件的記憶及情緒感受,好減輕巨大壓力對身心的影響。然而這個保護機制也導致個案在日常生活、關係經營上,都被過去的創傷所籠罩,而且是以意想不到的形式。

大腦的保護機制,讓我們感覺不到痛

在第二部〈受創者的大腦〉裡談到大腦在創傷事件發生後,擅於全局判斷與認知整合的「理性腦」(前額葉皮質)腦區活動大幅降低,而負責警覺危險、做出壓力反應的「情緒腦」(主要指杏仁核)會快速運轉,由於理性腦無法充分運作,導致腦袋來不及對整件事做出整合與有意識的敘事,僅能以片段且破碎的影像、聲音、氣味保存,造成記憶不連貫、對已發生的事缺乏真實感。

也就是說,經歷創傷的人可能因為記憶的片段化或不連貫,要回想起事件的細節並不容易,甚至幾乎想不起來,我們的腦袋很可能因此判定「因為這件事沒有很嚴重,所以我才想不起來」,結果低估了創傷事件對自己的影響

 

另外,在第五部〈身體與腦的連結〉中,提到在創傷事件發生當下,當事人如果沒有得到他人的支援,又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擺脫險境時,大腦會開啟自我保護,切斷感知外在環境的能力,讓當事人對眼前發生的事情麻木,不再去注意肉體上或精神上的打擊,好減輕壓力對身心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僵呆」狀態,是解離的常見症狀。

這樣會造成什麼呢?當事人在回憶事件的時候,有可能因為感受不到明顯的緊張、害怕、憤怒,而以為自己並沒有很在意,或傷害已經隨時間癒合了,這種錯誤的判斷使得創傷更難被認知與處理,當事人也無法展開癒合過程。

大腦的僵呆經常在社會上的性侵案件被討論,在法律上,性侵是否構成犯罪,往往要判斷該行為究竟是「違反他人意願」,還是「雙方皆允許發生」,因此受害者經常面臨「事發當下有沒有盡全力抵抗」的質疑。然而受害者當下如果發現自己無法獲救,也沒有辦法靠自身力量擺脫險境,就很可能進入僵呆狀態,而無法表現出激烈的抵抗行為和情緒反應。

對於自己麻木的表現,很可能讓被害者陷入自我懷疑,以為自己並沒有想像中的「不願意」,於是不敢向外求助,只能默默地讓這件事「過去」,選擇忽略內心破碎的部分。


大腦的失序使得當事人迷失在破碎的記憶、難以指認的感受中,我們無法將這些經歷整合成我們的經驗,於是選擇忽視,事實上創傷一直都留在我們的身體記憶裡,影響著我們後續的人生。

個人故事分享:小學時目睹的道路衝突

在我身上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

我還在念小學的時候,爸爸每天都會騎摩托車載我上學,有一天在路上他和一輛卡車司機起了衝突,卡車好幾次從後方衝向我們,逼得爸爸在路邊停車,兩人下車後講不到三句話就動手打起來。當時自己不斷大喊「不要再打了!」幸好旁邊的店家老闆幫忙拉開兩人,才阻止這場衝突。爸爸傷得嚴重,流了很多血,需要盡快送醫,我則是被計程車載到學校,當天我沒有跟任何人提這件事,就只是靜靜地開始上課。

之後的事我只記得自己有到警察局去做筆錄,結果好像是雙方和解,父母對這件事情並沒有對我多談,整件事就這樣落幕了。後來,雖然我一直清楚記得有過這回事,卻不記得當下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是否有很擔心爸爸的安危;偶爾跟朋友講到這件事時,我也表現得平靜無波。

如此可怕的經歷,卻能以這麼冷靜、抽離的態度敘述,我曾懷疑自己是否太過冷血。但同時,我也安慰自己,事過境遷,如今能平靜地談起,或許也意味著這件事對我和我們家的影響並不深重吧。這樣的念頭,成了我內心自然而然用來合理化一切的方式。


重新辨認自身創傷,遠不止於「被嚇到」

在看這本書之前,若問我這個事件對我的影響是什麼,我應該只會回答「當時有被嚇到」、「看到卡車會想起這件事」、「我人生第一次進警局做筆錄」之類的;看了這本書後,我重新梳理整件事對我的影響,才明白自己心中的負擔遠遠超出我所以為的。

比如,我心中有個部份一直在質疑自己:當時的我好像沒有盡全力阻止打架,是不是因為我做的太少了爸爸才傷得這麼重?如果爸爸不用送我去上學,是不是就不會受傷了?照些愧疚感,導致後來我和爸爸的關係並不是很健康,當他在家庭、職場、人際等方面受到挫折、出現極端情緒化的表現時,我會覺得自己有責任減輕父親的痛苦。成為他的「拯救者」。

愧疚感還只是表面,多年後回顧,我發現更大的陰影是:爸爸打輸了,而且這個輸,使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動搖,也衝擊了我的自我價值。當然,這種鬥毆事件沒有誰是贏家,只是這兩個人被拉開的時候,我看見爸爸滿臉是血的樣子,相比之下那個年輕人好像只受了輕傷,強烈的對比一直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這種感覺跟發現父母老了,開始不像以前那樣靈活的無助感,有一點相似,卻更加強烈。我本來相信父親是強大的、可以依靠的大樹,在意識到大樹也可能會倒塌的那刻,深深地衝擊了我的安全感。

當時只有10歲的我,還處在一個會模仿、內化父母特質的階段,爸爸的脆弱與無助似乎被我無意識地吸收進來,轉化成對自我價值的否定。也許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一直處於一個作戰模式,似乎唯有成為一個更強大的人,才能彌補當時的缺失,才能重新填補那份安全感。


療癒的路才剛開始

這些傷藏得很深,卻深深影響了我的個性和行為。也許未來它們還會繼續影響我,但我願有一天能真正接納它們成為我的一部分,讓自己從過去的痛苦中鬆綁。期待後續能在本書中讀到幫助自己療癒創傷的方法,屆時再和大家分享。

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和我一樣,經常感受到情緒的負擔,卻不知道這種痛苦從何而來,可以嘗試回溯自己的過往,是否有某些事件造成了創傷但不自知,或低估了創傷的深度;若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面對,也不需要勉強自己,療癒的路很長,通常我們得先與該事件拉開一段距離,並且累積一些相關知識後,才有可能靜心觀察這件事帶來的影響。(就像我31歲這年,才真正發現10歲的經歷帶給我的深層恐懼)

未來我將分享自己一路上覺察創傷的歷程,嘗試歸納一些方法,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不過要特別強調的是,覺察創傷僅是療癒自己的第一步,如同作者所強調的,認知到自己有傷,並不會讓傷癒合,而是需要透過一連串的行動找回感受生命、連結身體與社會的能力,這個在後續文章也會進行分享。

 

書籍推薦:《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作者:貝塞爾‧范德寇 ; 原文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 ; 譯者: 劉思潔 ; 出版社:大家出版

在這本書當中,作者用大量的科學實證結合臨床個案故事,將創傷的複雜面向展示給世人,並致力於找出真正能跟根治創傷的醫學。書中以大量的譬喻和生活化的案例解釋腦部運作的方式,讓外行人也能很快讀懂;同時對於個案的觀察和描述非常細膩,我多次在他所描述的個案中,發現自己和身邊親友的影子,彷彿進入自我謎團的探索之旅,是一本邏輯嚴謹、知識量高、又令人感同身受的書。


raw-image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這邊分享自己在身、心、靈學習上的收穫和反思, 以前覺得不堪回首的東西,過一段時間總會有寶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