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贏了道理,輸了感情?關係經營的省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幾天看到一個故事,一位爺爺過九十大壽,親友們紛紛稱讚他老當益壯,便好奇地問起他的長壽秘訣。爺爺笑著說:「我和太太結婚時約法三章,只要吵架,誰理虧就去院子散步。這六十五年來,都是我去散步。」

🌸故事很短,卻讓我思考良久。它點出了一個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經常遇到的盲點:太執著於「對錯」,而忽略了「關係」本身。

raw-image

爭論對錯,往往兩敗俱傷:

爺爺的故事幽默地呈現了,為了維護關係的和諧,他選擇了「退一步」。這並非代表他永遠是錯的,而是他更看重與妻子的感情,而不是在爭執中爭個輸贏。生活中,我們也常為了小事爭得面紅耳赤,最後即使贏了道理,卻輸了感情,甚至傷了和氣。



「散步」是一種智慧:

爺爺的「散步」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更是一種比喻。它代表著在衝突當下,選擇冷靜、退讓,給彼此空間。這份智慧,讓我們在情緒高漲時,不說出傷人的話,不做後悔的事。

關係的維繫,需要柔軟的身段:

人際關係是雙向的,沒有永遠的對與錯。懂得適時的放下身段,柔軟以對,才能讓關係更加長久穩固。

raw-image

學會在各種關係中「散步」


由此,聯想到我們自己的生活,這樣的「散步」也是無處不在。

🍀在家庭中: 有時和家人因為生活習慣不同而爭執,與其堅持「我這樣做才是對的」,不如試著理解對方的立場,或許退一步,就能海闊天空。例如,媽媽總是唸我們東西亂丟,與其反駁「我等一下就會收」,不如養成隨手整理的好習慣,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執。

🍀在職場上: 和同事意見相左時,與其堅持己見,爭論誰的方案比較好,不如先傾聽對方的想法,或許能從不同的角度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朋友之間: 和朋友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產生摩擦時,與其試圖說服對方,不如尊重彼此的差異,維繫友誼比爭論對錯更重要。

raw-image




💖就像這位爺爺的故事一樣,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爭辯誰對誰錯,而是學會「散步」,給彼此一個下台階,給關係一個喘息的空間。這份智慧,不僅能讓我們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也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美好。

💖下次,當遇到爭執時,不妨問問自己:「這件事,真的需要分對錯嗎?」也許,比起爭個輸贏,一場安靜的散步會帶來更多啟發。

💖希望我們都能在生活的紛爭中,找到那條「散步的小徑」,走向更寬廣的心境與更深的情感連結。

raw-image

記憶小幫手

  • 關係比對錯更重要
avatar-img
2會員
69內容數
在這裡,我將分享我的見聞、生活觀察與思考。感謝每位有緣人的造訪,陪伴我走過這段心靈成長的旅程。在這片許願池中,期待能啟發彼此的心靈共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月光下的許願池 的其他內容
由一位在夢中遺失行李的女人的故事說起,了解到要願意讓自己由夢中醒來,醒來後會發現問題並不存在。生活中的煩惱往往是心的夢境,平靜是心是迷夢的醒來。
孩子在母愛缺席的童年中成長,成年後仍深受童年創傷的影響。當面對年邁的母親時,複雜的情緒湧上心頭,憤怒、怨恨、以及對母親的渴望。儘管選擇承擔母親的養老費用,但內心深處的傷痕並未完全癒合。這是一個關於如何從傷痛中找到成長力量的故事。最終會了解到原諒並非為他人,而是讓自己解脫,走向內心的自由與希望。
面對失聯多年的父母再現,子女的反應通常兩極:有人選擇接納、有人拒絕。某些子女渴望父母的愛而選擇原諒,另一些則因創傷與憤怒無法接受。對母親的保護、個人境遇與社會壓力也影響態度選擇。這樣的子女可依自身需求與現實條件,決定是否履行法律責任或情感關係,並嘗試平衡內心的衝突,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方式。
真誠的陪伴與傾聽,往往比任何建議更彌足珍貴。 陪伴的三個心法:專注傾聽、啟發思考、給予支持。真誠的陪伴與理解,遠勝過高高在上的建議。
建議可能帶來否定感,隱含我比你更好的訊息,易傷害對方自尊心,甚至引發責怪與壓力。即使建議正確,對方也未必感激,因為經驗的適用性有限,不一定符合他人需求。與其急於給建議,不如耐心傾聽,用開放式問題引導對方思考,並提供支持與肯定。真誠的陪伴與理解,才是真正的幫助,讓對方自己發現答案,比任何建議更具價值。
本文藉由夢參老和尚的開示,了解「無明」,即失去正知正念的狀態,並以唐朝宰相魚朝恩的故事為例,說明無明如何引發煩惱。並自我勉勵,不用怕無明、不用怕煩惱,只怕放任自己渾然不覺。
由一位在夢中遺失行李的女人的故事說起,了解到要願意讓自己由夢中醒來,醒來後會發現問題並不存在。生活中的煩惱往往是心的夢境,平靜是心是迷夢的醒來。
孩子在母愛缺席的童年中成長,成年後仍深受童年創傷的影響。當面對年邁的母親時,複雜的情緒湧上心頭,憤怒、怨恨、以及對母親的渴望。儘管選擇承擔母親的養老費用,但內心深處的傷痕並未完全癒合。這是一個關於如何從傷痛中找到成長力量的故事。最終會了解到原諒並非為他人,而是讓自己解脫,走向內心的自由與希望。
面對失聯多年的父母再現,子女的反應通常兩極:有人選擇接納、有人拒絕。某些子女渴望父母的愛而選擇原諒,另一些則因創傷與憤怒無法接受。對母親的保護、個人境遇與社會壓力也影響態度選擇。這樣的子女可依自身需求與現實條件,決定是否履行法律責任或情感關係,並嘗試平衡內心的衝突,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方式。
真誠的陪伴與傾聽,往往比任何建議更彌足珍貴。 陪伴的三個心法:專注傾聽、啟發思考、給予支持。真誠的陪伴與理解,遠勝過高高在上的建議。
建議可能帶來否定感,隱含我比你更好的訊息,易傷害對方自尊心,甚至引發責怪與壓力。即使建議正確,對方也未必感激,因為經驗的適用性有限,不一定符合他人需求。與其急於給建議,不如耐心傾聽,用開放式問題引導對方思考,並提供支持與肯定。真誠的陪伴與理解,才是真正的幫助,讓對方自己發現答案,比任何建議更具價值。
本文藉由夢參老和尚的開示,了解「無明」,即失去正知正念的狀態,並以唐朝宰相魚朝恩的故事為例,說明無明如何引發煩惱。並自我勉勵,不用怕無明、不用怕煩惱,只怕放任自己渾然不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緣份有分內緣與外緣,跟家人的緣份就是內緣,跟外人的緣份就屬外緣。有的人內緣結得差,外緣結得好,這樣子的人就會有一種現象,跟家人的關係就像兩片不同大小的門關不密也合不上。外緣結得好也會有一種現象,每每遇到困難走投無路就會突然有人給機會,不致於走上不歸路。 也是一個老阿嬤,七十六歲了,一周要做四戶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老阿嬤,總是勸自己的孫女不要嫁人,孫女心想,阿嬤自己都嫁人,也生了七八個小孩,卻勸她不要嫁人,難道阿嬤要養她嗎?女孩當時三十歲,沒有對象,但是對婚姻很嚮往,希望找到一個優秀的男人共組家庭。 幾年後,孫女結婚了,不久之後老阿嬤也往生了。婚後的孫女經歷柴米油鹽各種生活壓力,以及與婆家人磨
Thumbnail
有一位善知識說,人間最長的路是「想」。一直想,想到中年過了、老年來了,人生的終點也到了,仍然沒有想出一條路。想做一件事,把握時間起而行,光想沒有執行,事情不會有任何改變。 有一個嫁到南部的女人,在每日一次與媽媽的電話中,感覺媽媽精神狀況越來越差,女人帶媽媽就醫,醫生診斷媽媽得到躁鬱症,女人當下
Thumbnail
三十歲進入婚姻,三十五歲完成生子計畫。六十歲,孩子成家立業,我們的責任也宣告結束,功成身退。六十歲開始不一樣的人生,這個人生就是為自己的晚年鋪路,如果說六十歲開始投入慈善,慈善年齡就是一歲,許多阿公阿嬤從六十歲做到九十歲,慈善年齡就是三十歲,想想,三十年可以囤積多少功德財,福慧福雙的紅地毯都鋪到下一
Thumbnail
我們與孩子約莫有三十歲的人生差距,現在人晚婚晚生,恐怕拉距會更大,差個四五十歲比比皆是。孩子三十歲,我們也就六七十歲了,觀念就變成老觀念,在孩子眼中我們就成了那個缺乏與時俱進不思進步的老人。 有一個婦人跟婆婆三觀不合,自從嫁進婆家,每天上演婆媳大戰,她嫌婆婆的裹腳布又長又臭,所以不管婆婆說什麼
很久以前我在台灣坐火車時, 有一個婦人看著我說: 小姐, 如果你還沒結婚的話不要結婚, 我懂一點面相學, 妳不適合婚姻, 會剋公婆. 不用擔心,我的婆婆法力無邊, 就算來10個法海老和尚也收拾不了她. 我不知道對方意圖, 如果她真的有神力的話, 倒是希望能把我的功力再加強一下, 10幾年過去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困難抉擇時的善良和正確之間的抉擇。作者分享了她和家人的一些個人事例,並提出了一些對於教導孩子和與年長家人相處的感悟。藉由這些真實生活中的例子,希望能啟發讀者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抉擇時,選擇善良。
Thumbnail
農曆新年期間,一位多年好友來家裡拜訪。除了聊聊彼此的近況,她也和我提起因為與長者一起居住而發生的一些摩擦,或是她無法接受卻必須忍耐的事情。我和家人聽完她的故事後,發現這是每一位和長者居住的家庭會面對的事物,於是也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給好友。 往事重提 好友只要和家中長輩說起自己在生活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緣份有分內緣與外緣,跟家人的緣份就是內緣,跟外人的緣份就屬外緣。有的人內緣結得差,外緣結得好,這樣子的人就會有一種現象,跟家人的關係就像兩片不同大小的門關不密也合不上。外緣結得好也會有一種現象,每每遇到困難走投無路就會突然有人給機會,不致於走上不歸路。 也是一個老阿嬤,七十六歲了,一周要做四戶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老阿嬤,總是勸自己的孫女不要嫁人,孫女心想,阿嬤自己都嫁人,也生了七八個小孩,卻勸她不要嫁人,難道阿嬤要養她嗎?女孩當時三十歲,沒有對象,但是對婚姻很嚮往,希望找到一個優秀的男人共組家庭。 幾年後,孫女結婚了,不久之後老阿嬤也往生了。婚後的孫女經歷柴米油鹽各種生活壓力,以及與婆家人磨
Thumbnail
有一位善知識說,人間最長的路是「想」。一直想,想到中年過了、老年來了,人生的終點也到了,仍然沒有想出一條路。想做一件事,把握時間起而行,光想沒有執行,事情不會有任何改變。 有一個嫁到南部的女人,在每日一次與媽媽的電話中,感覺媽媽精神狀況越來越差,女人帶媽媽就醫,醫生診斷媽媽得到躁鬱症,女人當下
Thumbnail
三十歲進入婚姻,三十五歲完成生子計畫。六十歲,孩子成家立業,我們的責任也宣告結束,功成身退。六十歲開始不一樣的人生,這個人生就是為自己的晚年鋪路,如果說六十歲開始投入慈善,慈善年齡就是一歲,許多阿公阿嬤從六十歲做到九十歲,慈善年齡就是三十歲,想想,三十年可以囤積多少功德財,福慧福雙的紅地毯都鋪到下一
Thumbnail
我們與孩子約莫有三十歲的人生差距,現在人晚婚晚生,恐怕拉距會更大,差個四五十歲比比皆是。孩子三十歲,我們也就六七十歲了,觀念就變成老觀念,在孩子眼中我們就成了那個缺乏與時俱進不思進步的老人。 有一個婦人跟婆婆三觀不合,自從嫁進婆家,每天上演婆媳大戰,她嫌婆婆的裹腳布又長又臭,所以不管婆婆說什麼
很久以前我在台灣坐火車時, 有一個婦人看著我說: 小姐, 如果你還沒結婚的話不要結婚, 我懂一點面相學, 妳不適合婚姻, 會剋公婆. 不用擔心,我的婆婆法力無邊, 就算來10個法海老和尚也收拾不了她. 我不知道對方意圖, 如果她真的有神力的話, 倒是希望能把我的功力再加強一下, 10幾年過去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困難抉擇時的善良和正確之間的抉擇。作者分享了她和家人的一些個人事例,並提出了一些對於教導孩子和與年長家人相處的感悟。藉由這些真實生活中的例子,希望能啟發讀者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抉擇時,選擇善良。
Thumbnail
農曆新年期間,一位多年好友來家裡拜訪。除了聊聊彼此的近況,她也和我提起因為與長者一起居住而發生的一些摩擦,或是她無法接受卻必須忍耐的事情。我和家人聽完她的故事後,發現這是每一位和長者居住的家庭會面對的事物,於是也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給好友。 往事重提 好友只要和家中長輩說起自己在生活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