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巨嬰現象:當成年人拒絕長大》—下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巨嬰成長的救贖之路

當我們在生活中談論「巨嬰」時,難免帶著些許無奈甚至苦笑。職場上的甩鍋者,感情中的情緒勒索者,家庭裡的責任逃避者,他們的存在讓人疲憊,卻又無法完全抽身。或許在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人,也或許,你自己就曾不小心成為這樣的角色。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剖析了巨嬰現象的行為模式與背後成因:那些年過三十、四十卻仍停留在心理幼兒期的成年人,無非是在生活的洪流裡,找不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穩定感」。這種現象的形成,有社會的縱容,有家庭教育的缺位,但更多時候,是他們對現實的恐懼與逃避,讓他們選擇活在依賴與索取的舒適圈裡,拒絕面對生活的重量。

但我們也不得不問:難道巨嬰就永遠無法改變嗎?

答案是否定的。成長,雖然會讓人感到痛苦,但卻是人生唯一的出路。而這條出路,不僅是巨嬰本人需要完成的救贖,更是我們每一個與巨嬰共處的人需要參與的課題。職場裡,我們能否用清晰的界限,幫助巨嬰承擔責任?感情裡,我們能否拒絕情緒勒索,讓愛更成熟?家庭中,我們能否改變溺愛與依賴的文化,成為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基石?

這篇下篇文章,將帶你一同探討:當巨嬰現象進入我們的生活時,我們該如何用智慧與耐心,幫助他們完成心理斷奶;同時,讓我們自己成為那個更有力量的人。


一、在職場上:給巨嬰「斷奶」的環境

1. 拒絕「我不會,幫我一下」的陷阱

巨嬰最擅長用自己的「無能」引發同事的憐憫心,讓別人替他收拾爛攤子。但你要明白,幫得越多,只會讓他越依賴。比如當同事說:「這個好難,你能幫我弄一下嗎?」你的回應應該是:「可以,但我希望你先試試看,遇到具體問題再來問我。」

這不僅能減少巨嬰對你的消耗,也是一種間接的「斷奶」,讓他們開始意識到:沒有人永遠替你負責,學會解決問題才是自己的事情。

2. 將問題具體化,堵住甩鍋的空間

巨嬰推卸責任的慣用伎倆是將問題模糊化,讓「錯誤」變得難以歸屬。所以,面對巨嬰型同事,你需要讓每個步驟都清晰可追蹤。比如,在專案中,對每個環節的責任人用文字確認清楚:「這部分交給你完成,預計下週五前提交。」當問題出現時,責任的歸屬就變得無可辯駁。

3. 從管理者的角度:設置挑戰任務讓巨嬰成長

巨嬰不是不能改變,而是一直沒有被迫長大。作為主管,與其容忍他們「混水摸魚」,不如用挑戰性的任務逼他們走出舒適圈。比如交代一個需要他們獨立完成的小專案,並提供適當的支持,幫助他們逐步建立成就感。

記住:成長,往往是被環境推著走的。


二、在感情中:學會與巨嬰共存並重建界限

1. 巨嬰伴侶的本質:缺愛,但不能成為「索取者」

首月僅1元即可解鎖全部文章
本篇內容共 271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點亮計畫💡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44會員
241內容數
脆上累積超過 6,000 萬次閱讀、100 萬次互動,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生命旅途中,貴人的助力常被看作命運的安排,但實質上卻是一場精心計算的價值投資。他們看重你的當下能力與未來潛力,衡量信任、感恩與雙贏的可能性。本文將深入探討貴人助人的核心邏輯,揭示如何在他們面前展現價值與潛力,並打造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讓你的生命博弈更加精彩!
《巨嬰現象:當成年人拒絕長大》探討那些成年後仍未成熟的人在職場、感情與家庭中的行為模式。他們推卸責任、情緒勒索、依賴他人,將壓力轉嫁到周圍的人身上,卻拒絕成長。本文剖析巨嬰現象的成因與影響,並提供與巨嬰共處及改變的實用策略,幫助讀者劃清界限,重建平衡關係,走向更加健康與成熟的互動模式。
愛情,除了心動,還是一場生理與心理的交響曲。多巴胺點燃激情,腦內啡撫慰痛楚,血清素帶來平衡,催產素則築起深厚的情感紐帶。本文以科學視角解密愛情背後的化學反應,探討如何從熱戀到親密,讓愛情從短暫火花轉為長久光芒,為感情注入更多理解與力量。
「錢、權、名、色」四個字,揭示了人性中最深層的慾望與驅動力。它們既是我們追求幸福的動力,也常成為精神枷鎖,讓人陷入無盡的空虛與焦慮。本文透過解析金錢的安全感、權力的孤獨、名聲的虛榮、與色慾的兩面性,帶你重新審視欲望清單的本質,探索如何在追逐與掙脫之間找到平衡,掌控欲望,活出真正自由與幸福的自己。
愛情中的迷失,常源於過度迎合與失去自我。本文章聚焦女性如何在感情中找到平衡,透過建立清晰界限、重建自我價值,讓愛情從消耗轉變為成長的力量。愛自己,才能被真正珍惜;找回自信,才能掌握情感的主導權。探索如何在愛中保持獨立,成為一個更有力量、更吸引人的自己。
學測看似是一場清晰規則的有限博弈,但它並非人生的終點。進入社會後,我們面臨的是一場規則模糊、目標多元的無限博弈。本文探討學測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態轉變,從單一解法到多元答案,從競爭到合作,從追求確定性到接受機率與不確定性,幫助你為真正的人生挑戰做好準備,成為一個不斷成長的自己。
在生命旅途中,貴人的助力常被看作命運的安排,但實質上卻是一場精心計算的價值投資。他們看重你的當下能力與未來潛力,衡量信任、感恩與雙贏的可能性。本文將深入探討貴人助人的核心邏輯,揭示如何在他們面前展現價值與潛力,並打造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讓你的生命博弈更加精彩!
《巨嬰現象:當成年人拒絕長大》探討那些成年後仍未成熟的人在職場、感情與家庭中的行為模式。他們推卸責任、情緒勒索、依賴他人,將壓力轉嫁到周圍的人身上,卻拒絕成長。本文剖析巨嬰現象的成因與影響,並提供與巨嬰共處及改變的實用策略,幫助讀者劃清界限,重建平衡關係,走向更加健康與成熟的互動模式。
愛情,除了心動,還是一場生理與心理的交響曲。多巴胺點燃激情,腦內啡撫慰痛楚,血清素帶來平衡,催產素則築起深厚的情感紐帶。本文以科學視角解密愛情背後的化學反應,探討如何從熱戀到親密,讓愛情從短暫火花轉為長久光芒,為感情注入更多理解與力量。
「錢、權、名、色」四個字,揭示了人性中最深層的慾望與驅動力。它們既是我們追求幸福的動力,也常成為精神枷鎖,讓人陷入無盡的空虛與焦慮。本文透過解析金錢的安全感、權力的孤獨、名聲的虛榮、與色慾的兩面性,帶你重新審視欲望清單的本質,探索如何在追逐與掙脫之間找到平衡,掌控欲望,活出真正自由與幸福的自己。
愛情中的迷失,常源於過度迎合與失去自我。本文章聚焦女性如何在感情中找到平衡,透過建立清晰界限、重建自我價值,讓愛情從消耗轉變為成長的力量。愛自己,才能被真正珍惜;找回自信,才能掌握情感的主導權。探索如何在愛中保持獨立,成為一個更有力量、更吸引人的自己。
學測看似是一場清晰規則的有限博弈,但它並非人生的終點。進入社會後,我們面臨的是一場規則模糊、目標多元的無限博弈。本文探討學測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態轉變,從單一解法到多元答案,從競爭到合作,從追求確定性到接受機率與不確定性,幫助你為真正的人生挑戰做好準備,成為一個不斷成長的自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成為一個母親後,生活有了許多改變,包括精神上的試煉和身體上的挑戰。這篇文章探討了成為母親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育兒和自我照顧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願意生小孩的不願意教,生不出小孩的有些過得自在逍遙,有的則一直干涉別人孩子的決定,有的生小孩的年輕人,寵孩子,捨不得打罵... 當孩子的,就像上面的文章一樣,左右...為難。 看書看到這頁文,心中感觸極深,想...有一天要為這頁文寫寫... 我想...在家人眼中,被看見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今年過年少了當巨嬰的權利,由於無法想像過年不在娥姐(我媽)、熊爸(我爸)、老弟身邊耍廢的日子,於是我任性的要求剛結婚的另一半老王,過年兩家一起過。幻想著一年一度的巨嬰症到來。 隨著過年時間越來越接近,我才發現,我這個任性原來充滿著勇敢,兩家人的原生環境與個性差異,想當巨嬰??妳可以安然度過就歐蜜曼
Thumbnail
你,身體長大了,心理有跟著成長嗎?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成為一個母親後,生活有了許多改變,包括精神上的試煉和身體上的挑戰。這篇文章探討了成為母親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育兒和自我照顧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願意生小孩的不願意教,生不出小孩的有些過得自在逍遙,有的則一直干涉別人孩子的決定,有的生小孩的年輕人,寵孩子,捨不得打罵... 當孩子的,就像上面的文章一樣,左右...為難。 看書看到這頁文,心中感觸極深,想...有一天要為這頁文寫寫... 我想...在家人眼中,被看見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今年過年少了當巨嬰的權利,由於無法想像過年不在娥姐(我媽)、熊爸(我爸)、老弟身邊耍廢的日子,於是我任性的要求剛結婚的另一半老王,過年兩家一起過。幻想著一年一度的巨嬰症到來。 隨著過年時間越來越接近,我才發現,我這個任性原來充滿著勇敢,兩家人的原生環境與個性差異,想當巨嬰??妳可以安然度過就歐蜜曼
Thumbnail
你,身體長大了,心理有跟著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