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生活中談論「巨嬰」時,難免帶著些許無奈甚至苦笑。職場上的甩鍋者,感情中的情緒勒索者,家庭裡的責任逃避者,他們的存在讓人疲憊,卻又無法完全抽身。或許在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人,也或許,你自己就曾不小心成為這樣的角色。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剖析了巨嬰現象的行為模式與背後成因:那些年過三十、四十卻仍停留在心理幼兒期的成年人,無非是在生活的洪流裡,找不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穩定感」。這種現象的形成,有社會的縱容,有家庭教育的缺位,但更多時候,是他們對現實的恐懼與逃避,讓他們選擇活在依賴與索取的舒適圈裡,拒絕面對生活的重量。
但我們也不得不問:難道巨嬰就永遠無法改變嗎?
答案是否定的。成長,雖然會讓人感到痛苦,但卻是人生唯一的出路。而這條出路,不僅是巨嬰本人需要完成的救贖,更是我們每一個與巨嬰共處的人需要參與的課題。職場裡,我們能否用清晰的界限,幫助巨嬰承擔責任?感情裡,我們能否拒絕情緒勒索,讓愛更成熟?家庭中,我們能否改變溺愛與依賴的文化,成為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基石?
這篇下篇文章,將帶你一同探討:當巨嬰現象進入我們的生活時,我們該如何用智慧與耐心,幫助他們完成心理斷奶;同時,讓我們自己成為那個更有力量的人。
巨嬰最擅長用自己的「無能」引發同事的憐憫心,讓別人替他收拾爛攤子。但你要明白,幫得越多,只會讓他越依賴。比如當同事說:「這個好難,你能幫我弄一下嗎?」你的回應應該是:「可以,但我希望你先試試看,遇到具體問題再來問我。」
這不僅能減少巨嬰對你的消耗,也是一種間接的「斷奶」,讓他們開始意識到:沒有人永遠替你負責,學會解決問題才是自己的事情。
巨嬰推卸責任的慣用伎倆是將問題模糊化,讓「錯誤」變得難以歸屬。所以,面對巨嬰型同事,你需要讓每個步驟都清晰可追蹤。比如,在專案中,對每個環節的責任人用文字確認清楚:「這部分交給你完成,預計下週五前提交。」當問題出現時,責任的歸屬就變得無可辯駁。
巨嬰不是不能改變,而是一直沒有被迫長大。作為主管,與其容忍他們「混水摸魚」,不如用挑戰性的任務逼他們走出舒適圈。比如交代一個需要他們獨立完成的小專案,並提供適當的支持,幫助他們逐步建立成就感。
記住:成長,往往是被環境推著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