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面對一件無法掌控的決定時,你會怎麼辦?很多人會到廟裡拜拜求籤,或是請教命理風水師。不只有你會這樣,我知道多數的企業家也有一樣的習慣。因此當我們探討華人商業文化時,這個有趣且常被忽視的現象:迷信的力量,應該被列入探討。Eric W. K. Tsang於2004年發表在《Organization Studies》期刊上的研究「Toward a Scientific Inquiry into Superstitious Business Decision-Making」就討論了迷信在企業決策中的角色與作用,雖然這篇論文已經發表20年,仍可以帶領我們探索迷信在華人商業決策中的重要角色,並揭示這種現象背後的文化與心理機制。
Tsang的研究團隊背景深厚,作者來自美國Wayne State University,專注於管理學與組織行為領域。這篇文章不僅填補了學術界對華人商業迷信研究的空白,也挑戰了傳統的決策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迷信與決策的關聯性。
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不確定性是無法避免的挑戰。無論是市場波動、經濟危機,還是競爭對手的不可預測行動,這些因素都讓企業管理者面臨巨大的壓力。Tsang的研究指出,迷信作為一種應對不確定性的策略,在華人商業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力。這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心理需求的體現:人們渴望在混亂中尋找秩序,並通過某種「超自然」的方式來降低焦慮感。
Tsang的研究特別引人入勝的是其對迷信在實際商業決策中的描述。例如,一位香港企業家在考慮是否將投資設廠於上海或成都時,陷入了分析的僵局。儘管他和團隊已經進行了詳細的市場研究,但仍無法做出最終決定。在朋友的推薦下,他諮詢了一位知名的風水大師。根據企業家的「八字」分析,大師建議他選擇靠近水的上海,因為這能補足他命理中的「缺水」。此外,大師指出,上海位於香港的東北方,符合「向東發展」的命理建議。最終,這位企業家接受了建議,並成功在上海拓展了業務。
這個故事不僅展示了迷信如何影響決策,也揭示了它對於決策者心理的安撫作用。當人們面對高風險的抉擇時,迷信提供了一種「確定性」的幻覺,讓決策者感到更加自信。
Tsang的研究詳細分類了華人商業迷信的形式,包括風水、命理分析、求籤與面相學等。其中,風水是最為普遍的形式,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例如,建築物的方位、室內佈局甚至辦公桌的位置,都可能被認為會影響企業的運勢。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求籤。研究中提到,一位香港的企業家在進行一項大規模投資前,前往廟宇求籤。籤詩的解釋顯示該投資存在巨大風險,最終他選擇放棄該計畫。事後證明,這個決定幫助他避開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
這些迷信行為雖然看似非理性,但卻深深植根於文化與歷史之中。它們不僅是一種心理安慰,也是一種社會互動的工具,幫助決策者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方向。
迷信與理性看似對立,但Tsang的研究指出,二者在實際決策中可能共存。一些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後,仍會諮詢風水大師或求籤,作為補充資訊的一部分。這些人認為,迷信提供了一種「超自然的數據」,即使科學無法解釋,也不應完全忽視。
然而,這種行為也帶來了心理上的矛盾。部分受訪者坦言,他們知道迷信不符合理性邏輯,但仍然無法抗拒其吸引力。這種「半信半疑」的狀態反映了人類決策過程中的複雜性:即便我們追求理性,情感與文化仍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儘管迷信在某些情況下能提供心理安慰與文化連結,但它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例如,過度依賴迷信可能導致資源的浪費,甚至錯失科學分析的機會。此外,迷信的準確性往往難以驗證,過度相信可能導致決策偏差。
Tsang的研究提醒我們,應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迷信。在決策過程中,迷信可以作為一種輔助工具,但不應取代理性分析。企業管理者需要平衡文化傳統與現代科學,才能做出最優化的決策。
對於一般職場工作者而言,Tsang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心理安慰與文化連結同樣重要。例如,在團隊決策中,我們可以尊重成員的文化信仰,同時保持理性的分析框架。此外,了解迷信的心理機制,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行為,並建立更包容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