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寫測驗,短短的90分鐘。一個考生或一個寫作者的思路確實是電光石火、轉瞬之間開展的,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鋪陳寫作的思路,貍們的發心是:能做的是盡可能地切分那瞬間發生的步驟,讓孩子懂得其中有可努力、可調度的方法。
107年,貍們期待「評鑑」帶動「教學」進而改進「教材」,認為國寫的獨立施測,意味著閱讀與寫作是所有領域應共同努力發展的目標──閱讀,是讓學生得以解構各種領域的素材;寫作,是教學生合宜的配置想說的話並成功傳遞給他人。108年,貍們期待閱讀能成為引領寫作的素材,能呈現思維解構與建構的一體性,將評量視作學習的一個環節,協助寫作者開展自身思考理路,比起「用什麼樣的素材會拿高分」,更著重「要如何運用素材」,將資料與經驗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去澄明書寫者的思考形狀。109年,當題目引文討論玩具如何反映價值變遷時,也許我們也可以思考,國寫的變遷,呈現出題者怎樣的價值觀?
事實上,教育現場的每一道提問,都寄託著發問者對學生圖像的期待;那麼今年的國寫試題,希望學生長成什麼模樣?當引文與題目關聯薄弱,重視文本閱讀的人會責怪其浪費素材、剝奪閱讀樂趣,而臨陣寫題的學生則會恨其羅列無關訊息徒增焦慮;當素材取用方向縮限,學生接收題幹暗示「較好發揮」的觀點、置入出題者認為高標的體悟,而非思索怎麼樣「完整地闡述自身」。是的,我們到底期待生成怎樣的孩子?
知性題的部分與107研究用試卷主題近似,素材的選用則調整為難易度較適中的作品,然而題目的設計浪費了素材:先是第一小題並無助於第二題的運思,再則題目本身也與閱讀素材脫鉤,反不若當年研究試卷的三道小題有其明顯的邏輯脈絡,並能有良好的解建雙向。雖然可以理解從研究試卷到109知性題,修正了當時框架過於明確,使得學子書寫時深感掣肘的第一小題,但在調整過後,反而失去了評鑑度,可說是過猶不及,失卻初心。
感性題的部分,仍是「限定取材的寫作」,獨立成題的題幹中,索性先行解構了閱讀文本,直接揭明意旨,然後要求場景限縮在「靜夜」中,立意需連結文本作者,這不只是人物事例的指定,同時也是出世、入世二選一的挑戰,失去了自主發揮的空間,最大值地書寫後,寫來竟似上個世代的範文,無從得窺素養新趨勢所期待的方向。
即便對於今年試題有著諸多的疑問,貍們仍是盡可能地示範一個寫作者能運作的思路、示範一個教學者能進行的教法。曾有人質疑「翻滾海貍歷來的分析報,步驟太詳盡,考生臨場根本無法做到!」對此,貍們認為:一個考生或一個寫作者的思路確實是電光石火、轉瞬之間開展的,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地切分那瞬間發生的步驟,讓孩子懂得其中有可努力、可調度的方法,如果身為教學者的我們,都覺得瞬間的思路無何可說或者不需要多說,那要怎麼讓孩子相信學習是有意義,努力是有方向的?情感的觸發、靈感的湧現實是有系統、有脈絡、有方法、可分析的,且非一二句「要寫到觀點」、「要有論述」、「只要寫到xx就會高分」就能解析的。分析報所寫的,就是貍們期待平日教學可以進行的方法,也就是將讀寫教學視為思維的解構與建構,當我們在課堂上的每一個文本都實踐這樣的教法,學生自然不是到考場才突如其來地會這麼做。一個純熟解建的閱讀者、寫作者才能在短時間呈現成熟的思考。
教育轉型的渾沌期,如闃靜黑夜,而各方對試題的指陳仿若滿天星子各自燦爛,在明滅閃爍間反而使人失去了方向,但願這份分析報能作為一盞小燈,供旅人們持續前行,走向破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