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次去朋友家住了幾天,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應該是我第一次在朋友的「老家」裡面過夜。與租屋處不同的地方在於,那是一種很有生活痕跡的地方。且不只是屋內,包括房間外、甚至山腳下的小路,整個鄰里都相互熟悉,這真的讓我感覺很特別。
在大學畢業之後,有些人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居住。這其實好像也不算很特殊的事,但一想到人能在老的時候仍居住在自己孩提時期居住的地方,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
今年連假提早了幾天回老家,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安排,就是每天晚睡晚起,和家人一起吃飯。我可以很自然地坐上家裡的餐桌,也很清楚地記得不同房間的相對位置;但我同時知道自己主要生活的地方在另一處,我有自己更習慣的作息與生活方式,乘載這些習慣的家具,在遠處的另一座城市。
這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使時間染上了一種「度假」的氛圍。雖不見得令人感覺更放鬆,但至少包含了某種悠閒。跟著其他人的安排食衣住行、和親戚聚餐、去「走春」看看展覽……。
這幾年有時候會思考是不是回家住,或者說至少搬到附近一點。想說可以帶著在「外地」學習到的經驗,回來做些什麼。不過邊這麼想時,反而在另一個地方愈紮愈深,接下更多責任。
以前的家是家、現在的家也是家。不知不覺,這裡有這裡的熟悉,那裡也有那裡的熟悉了。
*
我不太知道怎麼想未來的事。譬如三五年後,多少景色依舊,多少物是人非?如果有幸中間的日子是和平的,我會落腳在哪?如果台灣或世界的狀況並不理想,我們又會變得怎麼樣?這些問題是困難的,不想鑽牛角尖,只能先看眼前。
訂了兩天後的車票。火車繼續沿著鐵軌前行。路是人走出來的,還沒走過的地方,理當會看不清。但不必害怕,只要記得自己仍有地方可以回去。在休息之後,往更長遠的未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