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最出色,且值得我們學習的其中一項能力是「樂在其中」的能力。他們不只可以比許多成人更專心地投入於遊戲當中,更厲害的是,他們可以把手邊的事物一下子變成遊戲。
在色彩主題的課上,孩子們自發地把前一個環節中「觀察泡泡的彩虹色彩」和後一個環節的顏料結合在一起,自己調配出了能吹出特定顏色泡泡的泡泡水;當他們一看到玻璃紙,還沒有人跟他們說接下來要做什麼,就自發地把像忍者龜那樣把它們綁在頭上,用「有色眼光」看看世界會有什麼變化。
只要那些與色彩相關的媒介出現在他們眼前,不需要有人教他們怎麼玩,他們就立即有了想法,其中一些甚至比我們原先構想的教案更好玩!
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當我們玩完這些顏料,要開始收拾環境時,對這些「什麼都能玩」、「什麼都好玩」的孩子來說,一個更好玩的遊戲開始了!好幾個人搶著要刷地,沒拿到刷子的人跑去拿水盆裝水、拿著清潔劑擠泡泡。在大人視角裡是有點累人的清潔活動,他們依然能玩得樂此不疲。
而且他們並不是「不好好打掃卻在玩鬧」,而是真的把打掃變得好玩。用力把地板上的顏料痕跡刷掉是好玩的、用水把泡泡衝到旁邊是好玩的;當我們說水不用拖乾,可以等太陽自己曬乾時,他們還是執意要去拿拖把,不願讓太陽搶走他們的遊戲。
*
隔天,當我們把遊戲的場地放在更親近大自然的戶外環境時,他們更是把那種「找到好玩東西」的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找果子是好玩的、抓蚱蜢是好玩的、把鬼針草沾在別人的衣服上當然又更好玩了!
透過孩子們的手跟眼睛,還有那顆能把一切事物變好玩的心,我們突然有了機會,去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的那些理所當然。大自然裡明明有那麼多渾然天成的遊具和玩具--而且它們不像兒童遊戲場那樣有年齡或重量限制--我們這些「無聊的大人們」卻總是與其擦身而過、視而不見。
而那些收拾、整理、清潔,也總是被我們當作麻煩的家事,能少做就少做--甚至有人用童年不用做家事的經歷來深度詮釋自己不願做家事的心情,選擇不去看見那些活動中有意義與有樂趣的一面。
這些充滿主動性的孩子們,之所以比大人們更有辦法樂在其中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尚且沒有那麼多煩惱,也還沒忙碌到「沒那個心情」。但恰恰因為我們在這些方面的能力早已不知不覺被消磨,才更應該去和孩子們學習,並重新想起,原來自己也曾那麼懂得如何玩得開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