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貝素(GA,gibberellic acid)是很重要的植物激素,對種子發芽、節間延長都很重要。
有趣的是,當初會發現吉貝素,是因為被真菌Gibberella fujikuroi感染的水稻會罹患「水稻惡苗病」(bakanae,馬鹿苗、ばかなえ),而真菌會產生GA。
後來的「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找到的矮化水稻「IR8」(奇跡稻)與「Dee-geo-woo-gen」(台灣矮仔占),都帶有sd1(GA20ox2)突變,造成GA合成減少。矮化水稻不容易倒伏,可以耐得住施肥造成的增產,使得水稻的產量大增。
過去的研究並未發現GA與抗逆境有關。但是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卻將GA與抗鹼以及耐高溫拉上了關係。
研究團隊使用了非洲野生稻(O. barthii)與秈稻(O. indica)的Longtepu品系製作雜交群體,然後用在吉田(Yoshida)營養液中長到12天大的幼苗進行鹼或高溫處理。
鹼處理是將幼苗轉移到含65 mM NaHCO3的水培液中處理7-14天;而高溫處理則是以42°C處理20-28小時。然後將幼苗轉回正常生長條件恢復7天,並計算存活率(以幼葉死亡為標準)。
透過這個篩選,他們找到位於一號與三號染色體的兩個區域與耐鹼及耐高溫相關,因此,他們把從這個篩選得到的相關基因命名為ATT(ALKALI-THERMAL TOLERANCE,耐鹼耐熱的意思)。進一步的研究讓他們找到這兩個區域各包含一個基因,其中ATT1為GA20-oxidase 2,位於一號染色體;ATT2是GA20-oxidase 1,位於三號染色體。
找到的基因竟然都與GA代謝有關,這蠻讓人驚訝的。尤其是ATT1其實就是sd1,這真的可說是「無巧不成書」啊!
研究團隊對兩個親本進行ATT1與ATT2的序列分析。他們發現,在ATT1啟動子區域有55個鹼基差異,而在ATT2啟動子區域有12個鹼基差異。這些差異包括單鹼基替換、插入和缺失。
至於閱讀框(ORF,open reading frame)分析則發現,ATT1有4個無義突變、ATT2則沒有突變。以定量基因表現分析(RT-qPCR)發現,在正常條件下野生稻的ATT1表現量高於栽培稻,而ATT2則是栽培稻較高。但是在鹼性和高溫下,ATT1和ATT2的轉錄都受到抑制。由於閱讀框差異較小,這個發現意味著啟動子區域的序列差異可能會改變基因表現水平,而這些表現差異可能與耐鹼和耐熱性相關。
為了瞭解這兩個基因的功能,研究團隊製作了高量表現與剔除的植物。他們發現att1突變株的影響較大,GA1含量降低約37-47%;而att2突變株的GA1含量降低約18-33%。另外,不同組織受影響程度不同,葉片影響最大,其次是穗子、而莖稈又次之。也就是說,這兩個基因的確與GA的代謝有關。
另外,研究團隊也觀察到,att1突變株的株高確實降低(從約110cm降到約70cm),相對的,att2突變株的影響就沒有那麼大。
那麼,這兩個基因是否會影響到產量呢?研究團隊發現,在正常條件下,att1突變株的產量就已經降低約45%;而att2突變株的產量降低約20%。而高度表現ATT2的水稻,產量比野生種略高5-10%。
以鹼性處理時,att1突變株幾乎完全失去產量,而att2突變株的產量降低約50%。值得注意的是,高度表現ATT2的水稻,產量比野生種高20-30%。
高溫處理後,att1突變株產量降低約50-60%;att2突變株產量降低約30-40%。
整體來看,att1突變的影響比att2更嚴重,而鹼性脅迫造成的產量損失(50-100%)比高溫脅迫(30-60%)更嚴重。有趣的是,高度表現ATT2能讓水稻產量上升,尤其是在鹼性處理時更明顯(20-30%)。
另外,研究團隊還發現,ATT2會影響組蛋白的甲基化,位置為H3K27me3。雖然不知道到底這是如何發生的,但也是一個有趣的點。
其實這兩個基因對水稻增產的效應,以我看過的論文來說,並不算多讚;但是過去從沒有人想過吉貝素會與抗逆境有關!因此,研究團隊也測試了一下GA和其拮抗劑PAC(paclobutrazol)是否會影響植物抗逆境的能力,結果發現GA的確能緩解逆境的壓力,而PAC則會讓植物面對逆境時變得更脆弱。所以,大家都看漏啦!
最後,我想來討論一下ATT1。為什麼呢?因為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它就是會造成水稻矮化的sd1基因。可以看到,att1突變株在正常狀態下產量就已經降低了,那麼為什麼sd1在IR8與Dee-geo-woo-gen裡反而會有增產的效果呢?我想可能是農民種稻的時候都會施肥,而且水稻的遺傳背景也不相同的緣故吧!
另外還有一個讓我不解的點是:文章中提到非洲野生稻的ATT1有四個無義突變。也就是說,非洲野生稻的ATT1應該無法產生有功能的蛋白質,那麼表現量高低好像就無關了。為了確定我沒有看錯,我還又回去看了一次文章,原文如下:
We also found that the coding region of ATT1 contained four nonsense mutations whereas ATT2 had no mutations in the coding region…
所以這真的是有點謎啊!不過,不管怎麼說,GA的確是跟抗逆境有關,這是大家過去都未曾想過的事呢!
參考文獻:
Guo, SQ., Chen, YX., Ju, YL. et al. Fine-tuning gibberellin improves rice alkali–thermal tolerance and yield.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4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