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像形容詞的「的」、像副詞的「地」,還有補充說明的「得」,我之前就有在Vocus的專題分析過了,文章的結論可以參考【E01】常用詞語解析(一:的、地、得)。
不過這兩天刷Threads看到這個討論:
身為國文老師自然不能放任這種明明不懂卻大放厥詞的人存在,加上我發現我的結論幾乎沒有討論到「動詞+的」的合法情況,所以今天趁著這個機會來補充一下。
上圖是王錦慧和何淑貞老師的《華語教學語法》,裡面提到「的」除了是類似「形容詞」的一個定語標記,它還可以是「名詞化」的標記。「的」附著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後面,會讓整個短語(phrase)變成「名詞性」的「『的』字短語」。例如:
1-A. 這個椅子是木頭的。
1-B. 作業寫完了的可以先離開。
1-C. 他是從臺北來的。
通俗一點來看,你可以把「的」字短語視為是「的」後面其實省略了一個名詞的成分沒有說出來,不過可以從前後文語境得知。例如:
2-A. 這個椅子是木頭的(椅子)。
2-B. 作業寫完了的(同學)可以先離開。
2-C. 他是從臺北來的(人)。
簡單總結一下「動詞+得」和「動詞+的」的差異:「動詞+得」後面接的是補語,用來補充說明動詞的狀態、結果、程度等,整個短語仍然是個動詞性短語。「動詞+的」則會變成一個名詞性短語,它的作用等於名詞,無關乎後面成分為何。
回到Threads的貼文,「煮ㄉㄜ˙更好吃」究竟要用哪個「ㄉㄜ˙」?答案是兩個都可以,但會有點語意上的差異。
3-A. 煮的更好吃。(泡麵有很多種烹調方法,其中煮的(方法)更好吃。)
3-B. 煮得更好吃。(更好吃是「結果」,用來補充說明動詞「煮」。)
但是,如果是「『用』煮ㄉㄜ˙更好吃」呢?答案是只能寫成「用煮的更好吃」,原因是「用」這個詞是動詞,類似於英語的use(或by/with),後面一定要接上一個名詞性的成分。因此在這裡只能用「煮的更好吃」,因為「煮得」沒有名詞化。
那麼,「你煮的泡麵」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這是一個名詞性短語,而前面「你煮的」則是一個限縮範圍的定語,類似形容詞的功能(也可以視作是和英語關係子句類似的成分),因此這邊必須要用「的」。其他的例子還有:
4-A. 我剛買的書。
4-B. 他寄來的信被我弄丟了。
4-C. 那個賣花的人非常辛苦。
關於上面的討論,由於Threads的原PO一直拿AI的回答吵架,因此我也問了AI,發現這部分可能是語料不足的關係,三個AI(Deepseek、Gemini、ChatGPT)都沒有回答得非常好。所以如果要引用的話,還是要特別注意一下正確性的。
另外補充一點,在華語全部都念成「ㄉㄜ˙」,但其實用其他語言就能夠區分。以臺語來說,「的」大約等於「的ê」,「得」大約等於「了liáu」、「甲kah」(不一定全然對應),例如:
5-A. 泡麵煮的更好吃→泡麵煮的較好食(Phàu-mī tsú ê khah hó-tsia̍h)。
5-B. 泡麵煮得更好吃→泡麵煮了較好食(Phàu-mī tsú liáu khah hó-tsia̍h)。
粵語也有類似的區分,有興趣的可以觀看Youtuber咩啊的短片解說:
本章內容就到這邊,不知道大家對於「動詞+ㄉㄜ˙」的用法有沒有進一步的釐清了呢?如果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的話,還請大家繼續鎖定【國文文法一把抓】這個專題,讓我們一起發掘語言的奧妙。如果你願意且可以負擔,也歡迎你小額贊助,讓我有能力產出更多的內容喔!
王錦慧、何淑貞,《華語教學語法》,(臺北:文鶴出版,2019),頁128、19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