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九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白話文 拼命把杯子裝滿,還不如適可而止;不斷打磨鋒利的刀刃,終究無法長久保持鋒利。 家財萬貫,卻沒有誰能真正長久守住財富;擁有富貴卻驕傲自滿,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一個人若能在功成之後主動退場,這才是真正符合天地運行的法則。 3. 解釋 過度追求完美與極致,往往會適得其反。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世間萬物皆有其平衡之道,強求超越自然的限度,只會帶來反效果。一個人若總想讓自己財富、權勢、名聲不斷增長,卻不懂得適時收手,最終反而會招來災禍。 很多人以為擁有得越多就越安全,事實上,過度積累財富與權勢,只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古今歷史中,多少帝王富可敵國,卻最終因權力欲望無窮而引來滅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不斷追求長生不老,修築阿房宮、焚書坑儒,結果國祚短暫,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深知「鳥盡弓藏」之理,成功後卸下戎裝,讓韓信、張良等人逐步退場,為大漢王朝奠定了基業。而項羽雖勇猛無敵,卻因為爭強好勝、不能適時轉換策略,最終自刎於烏江。 不只是權力,人生的各個層面皆如此。金玉滿堂,表面風光,卻也暗藏危機。當財富超過某個限度,便會引來貪婪、妒忌與爭奪。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卻因功高震主,被車裂而亡;和珅富可敵國,卻最終被嘉慶皇帝抄家問斬。這些例子無不說明,一個人若沉迷於財富與權力,卻不懂得適時放手,最後往往會淪為它的奴隸。 真正的智慧,不是追求無止境的累積,而是懂得「功遂身退」。當一個人達成目標後,若能低調退場,不炫耀、不貪戀,那麼才能真正長久。老莊哲學中,最推崇的便是這種「知退」的智慧。大海能容百川,正是因為它處於低處;天空無私無執,才能包容萬物。一個人若能學會在適當的時機收手,不沉迷於外在的榮耀,那麼他的人生才能真正長久而自在。 順應自然,知足適止,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功成名就之後,選擇功成身退,這並非退縮,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白話文 最完美的善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奪,它總是流向人們不願意去的低處,因此最接近大道的本質。 立身處世,應該像水一般:選擇
1.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2. 白話文 天地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為自身而活,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運行,因此能夠長久生存。 同樣地,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卻反而能夠領先;他看輕自己,
1.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 白話文 「谷神」是指虛空而生生不息的本源,它永遠不會消亡,因此被稱為「玄牝」(神秘的雌性)。 這個神秘的雌性之門,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本起源。 它細微而綿延不絕,似乎若有若無,但它的運行並不需要刻意地強求,
1.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 白話文翻譯 天地沒有私心,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後被丟棄的草狗一樣,不特別偏愛或憐惜任何一個個體; 聖人同樣無私,他治理百姓時不會
1.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2. 白話文 「道」是虛空而流動的,無論如何運用,它都不會枯竭。 它深邃無底,如同萬物的根源。 它使鋒芒變得圓潤,化解紛爭,使光芒溫和,
1.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2. 白話文翻譯 不刻意推崇賢能之人,百姓就不會爭相競爭;不過分珍視稀有的財貨,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白話文 最完美的善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奪,它總是流向人們不願意去的低處,因此最接近大道的本質。 立身處世,應該像水一般:選擇
1.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2. 白話文 天地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為自身而活,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運行,因此能夠長久生存。 同樣地,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卻反而能夠領先;他看輕自己,
1.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 白話文 「谷神」是指虛空而生生不息的本源,它永遠不會消亡,因此被稱為「玄牝」(神秘的雌性)。 這個神秘的雌性之門,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本起源。 它細微而綿延不絕,似乎若有若無,但它的運行並不需要刻意地強求,
1.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 白話文翻譯 天地沒有私心,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後被丟棄的草狗一樣,不特別偏愛或憐惜任何一個個體; 聖人同樣無私,他治理百姓時不會
1.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2. 白話文 「道」是虛空而流動的,無論如何運用,它都不會枯竭。 它深邃無底,如同萬物的根源。 它使鋒芒變得圓潤,化解紛爭,使光芒溫和,
1.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2. 白話文翻譯 不刻意推崇賢能之人,百姓就不會爭相競爭;不過分珍視稀有的財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成功者應適時引退,避免鋒芒畢露和驕傲自滿。文章以店長及幹部選拔情況為例,著重強調業績成長不僅僅是店長的功勞,並呼籲高層應公平對待所有員工。並指出富貴驕人將自食其果。最後建議開店的重要性和為其維持的審慎,員工對於好的誘因自然會選擇留下來。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成功者應適時引退,避免鋒芒畢露和驕傲自滿。文章以店長及幹部選拔情況為例,著重強調業績成長不僅僅是店長的功勞,並呼籲高層應公平對待所有員工。並指出富貴驕人將自食其果。最後建議開店的重要性和為其維持的審慎,員工對於好的誘因自然會選擇留下來。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