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
1.真正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導向的活動”,也就是本身就具有意義,不需要靠實現某個特定成就或目標,就能證明行動者價值的活動。
2.本書作者桑德爾認為,日常性的“自我導向的活動”有三種,分別是“自我掌控”、“尋找真正的友誼”,以及“接觸自然”。
3.對於死亡,我們應該牢記,恪守原則與美德的人,會在這個世界上留下更多的印記,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延續。
《當下的幸福》的作者是亞當·桑德爾(Adam Sandel),他是著名政治哲學家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兒子,並且在哈佛大學任教。他現任紐約布魯克林的助理地區檢察官,並且是一位健身愛好者,兩次刷新過引體向上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樣的多重身份使他具備獨特的視角和經驗,來探討幸福的真諦。
本書《當下的幸福》的背景是,亞當·桑德爾透過研究古希臘哲學家的理論,結合自己在健身和生活中的實踐,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幸福觀。他認為,現代社會的人們常常被目標導向性的活動所困擾,這些活動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都是短暫的。而真正持續且深層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導向的活動”,即那些不依賴於達成特定目標或他人評價的活動。
桑德爾在書中強調,現代社會設下了許多障礙,使我們難以實踐自我導向活動,包括單一的價值評判標準、對自我掌控的貶低、錯誤的幸福觀以及對自我逃避的寬容。透過這本書,桑德爾希望引導讀者擺脫這些障礙,回到生活的本質,追求更加內在和持久的幸福感。
在《當下的幸福》這本書中,作者亞當·桑德爾透過多個例子說明了如何透過掌控自我來解鎖幸福。以下是幾個關鍵的例子:
1. 德雷柏的例子: 桑德爾提到電視劇《廣告狂人》中的角色德雷柏,他在工作中表現出色,是一位出色的推銷員和創意總監。然而,在工作之外,他卻缺乏自我掌控,酗酒成性,生活混亂。這種部分的自我掌控導致他如同走鋼絲般,努力保持某種脆弱的平衡,同時感受著短暫的幸福和持續的焦慮。透過這個例子,桑德爾強調了真正全面的自我掌控的重要性,避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狹隘而具體的目標上,而是要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覺悟。
2. 桑德爾的健身經歷: 桑德爾提到了自己在健身運動中,特別是引體向上的訓練經歷。剛開始訓練時,他把橫桿看作是外部世界的困難化身,但隨著訓練的深入,他開始把這些器材視為自己的伙伴和身體的延伸,從中獲得持續的快樂和滿足。他強調,這種心態轉變,使得運動中的每次體驗和感悟都成為寶貴的財富,並且讓他更快地進入“心流”狀態,達到持久的幸福感。
3. 少年棒球教練的例子: 桑德爾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在少年棒球聯盟裡遇到的一位教練。這位教練對自己的兒子和其他球員一視同仁,並且在比賽中始終保持冷靜和鎮定。他的熱愛棒球超越了職業體育爭奪勝負的範疇,表現出“大度”的生活態度。這種大度和自我掌控的精神,給桑德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當下的幸福》這本書中,亞當·桑德爾透過多個例子闡述了尋找真正友誼的重要性和方法。以下是幾個關鍵的例子:
1. 基於美德的友誼: 桑德爾引用亞里斯多德的理論,將友誼分為三種:基於快樂的友誼(如酒肉朋友)、基於利益的友誼(如工具式的友誼)和基於美德的友誼。他強調,真正持久且有意義的友誼應該是基於美德的友誼。這種友誼不僅僅是因為快樂或利益而結成,而是因為彼此之間共享相同的美德,並且願意在美德的提升中互相幫助和支持。
2. 《追風箏的人》的例子: 桑德爾舉例說明了胡賽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中的情誼。小男孩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兼小夥伴哈桑之間的友誼超越了身份和等級的懸殊,阿米爾把哈桑當作平等的朋友,而哈桑則隨時準備為阿米爾挺身而出,保護他免受霸凌。這種友誼並不僅僅基於快樂或利益,而是基於相互的美德和無私的付出。
3. 桑德爾自己的經歷: 桑德爾也提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正友誼。他強調,這種友誼並不僅僅是在社交媒體上增加好友數量,而是建立在相互支持和鼓勵的基礎上。他談到自己在健身房中與其他健身愛好者之間的友誼,這些友誼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和對自我提升的追求上,並且彼此之間不斷激勵,形成了深厚的友誼。
在《當下的幸福》這本書中,亞當·桑德爾透過多個例子說明了接觸自然如何帶來持久的幸福感。以下是幾個關鍵的例子:
1. 野外雷暴中的經歷: 桑德爾分享了一次在指導青少年棒球隊訓練時,突遇雷暴的經歷。當雷暴來襲時,他迅速指揮小球員登上大巴躲避,自己卻留下來收拾裝備。在閃電逼近的危急時刻,他靈光一動,選擇躲進棒球擊球籠這個天然的法拉第籠,避開了閃電。這次經歷讓桑德爾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並利用自己的知識避免了危險。這段經歷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是日常成就難以比擬的。
2. 《老人與海》和《魯濱遜漂流記》的例子: 桑德爾提到,許多偉大的傳世文學經典,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和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都講述了主角在與自然交流或鬥爭中,感受到生命意志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主角透過與自然的接觸,釋放了本能中的鬥爭精神和生命意志,從而獲得巨大的滿足與幸福感。
3. 自然中的徜徉與頓悟: 桑德爾提到,與自然環境的親密接觸,即使是短暫的徜徉,也能幫助人們擺脫日常生活中的強烈“目標導向性”,進而感受到自由和舒適。在這種氛圍中,活躍的直覺常常能幫助我們突破思維的瓶頸,解決長期困擾的問題。例如,佛教經典中有許多高僧在自然山水中有感而發,頓悟的故事。類似地,許多重大發明和創新也是在科研人員意外接觸自然環境時誕生的。
《當下的幸福》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創新且大膽的理念,即人們若想獲得真正持續的幸福,就需要從“目標導向的活動”中脫離,轉而投向“自我導向的活動”。前者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會隨著目標的達成而消失,而後者則不依賴於目標的達成或他人的評價,能持續提供價值感。因此,真正持久且深層的幸福必然來自於“自我導向的活動”。
具體而言,桑德爾提出了三種主要的“自我導向的活動”:自我掌控、追尋真正的友誼和親近大自然。自我掌控和追尋真正的友誼,這兩項活動的核心在於追尋和提升個人的美德,以過上符合美德的生活,從而帶來持久且深層次的幸福;而親近大自然,則旨在喚醒個人的生命意志,尋求靈感,並獲得日常生活中難以得到的別樣快樂。
然而,這些道理說來簡單,但在現代消費社會中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現代社會對幸福的定義過於單一,往往將其等同於社會地位和財富;對自我掌控的價值也常被忽視或低估。而快節奏的資訊和消費環境,則讓人們誤以為幸福僅僅來自於感官滿足,例如垃圾食品、藥物和酒精的濫用,以及無節制的購物與娛樂內容的消費。此外,現代社會還存在一種對自我逃避的寬容和鼓勵。
在書的最後,桑德爾探討了幸福的終極問題,即如何面對死亡。他認為,應該把生活看作一個整體,一次漫長且充滿意外驚喜和挑戰的旅程。青春和老年之間沒有分界線,亦無優劣之分。正如奧德修斯在《奧德賽》中的經歷,經歷過的種種歷險和磨難讓他成為了一個全新的人,視野更加開闊,自信且堅韌。
桑德爾認為,人類不應該懼怕死亡,只要恪守原則和美德,對他人有所幫助,就能在這個世界上留下更多深刻的印記,從而延續自己的生命。正如動畫片《尋夢環遊記》所表達的那樣,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有人遺忘。這些印記和影響,就如同我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繼續在世界上存在。
******【免費下載試讀中】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歡迎免費下載: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