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第二十六章是聖經中唯一集中記述以撒生平的一章,呈現他如何在饑荒中依靠神、與非利士人互動、重新挖掘井源並蒙神賜福。這章不僅記錄一段家族歷史,更向信徒顯明信心、順服與和睦的屬靈功課。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其屬靈意義。
一、信靠神的供應與應許(創26:1–14)
當地遭遇饑荒時,以撒仿效父親亞伯拉罕下到基拉耳(創26:1)。神親自向以撒顯現,禁止他下埃及,並重申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創26:2–5)。以撒順服神的指示,留在基拉耳,並在當地撒種,當年得百倍的收成(創26:12–13)。這提醒信徒,面對困境與不安時,不要只憑人的計算與經驗行事,而要尋求神的引導與話語。神的應許是真實可信的,信徒若願意順服,神必在環境中開路,成為我們的供應與保障。
二、忍耐與和睦的見證(創26:15–33)
以撒因神的賜福而興盛,引起非利士人的嫉妒,他們塞住亞伯拉罕時代所挖的井(創26:15)。以撒沒有與之爭競,反而選擇挪移,重新挖井,雖屢遭爭奪,仍忍讓和平,直到得著寬闊之地利河伯(創26:22)。最終,非利士王亞比米勒主動與以撒立約,承認神與他同在(創26:26–31)。
信徒處在競爭與衝突的世界中,常面臨挑戰與逼迫。以撒的榜樣提醒我們,不以惡報惡,而以忍耐與和睦作見證。真正的堅強不在於爭奪與勝出,而在於信靠神,讓神親自為我們伸冤、開路。
三、敬拜與立約的信仰記號(創26:23–25)
以撒離開基拉耳來到別是巴,神再次向他顯現,堅固他的信心(創26:23–24)。以撒為此築壇、求告耶和華、支搭帳棚、挖井(創26:25)。這些行動標誌著敬拜與信仰的根基,也是對神供應的回應。
信徒在蒙福或遇困時,都要記得以敬拜回應神,將榮耀歸給祂。敬拜不是單一的宗教儀式,而是生命中不斷與神連結、依靠、順服的流露。當我們以神為中心,祂必使我們的生命成為他人的祝福與見證。
總體而言,《創世紀》第二十六章是一章充滿信心與見證的篇章,提醒信徒在困難中依靠神的供應,在衝突中持守和睦,在一切環境中敬拜神、倚靠祂。願我們學習以撒的生命,成為在地上為主作光、作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