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YT提到一個來訪個案
這位個案是經典的迴避型人格,迴避與人的關係背後的原因是,他覺得在社交中非常不自在、沒辦法做自己
以致於雖然他擁有良好的社交技能,能夠察言觀色、非常容易理解別人
但總是圍著別人的需求轉
這樣的社交技能讓他周圍的人非常喜歡他,
而與此同時,他的內心也非常痛苦
這位個案在社交情境中,具備社交長項,卻總是嚴重地委屈自己
所以他迴避人際關係,迴避社交情境
心理師後來提到自己的例子,他自己也習慣迴避人際關係
後來,在大學時,他覺得自己要多與人互動,於是就開始努力的經營關係
一陣子之後,他變的人緣很好,一天之內會有七八個人來找他,
而當這個狀態持續了半年之後
他突然覺得好累,又變回半隱身的狀態
他說自己習慣給予,卻不習慣提要求,所以他在社交情境中是不斷的耗損
自然也就不會喜歡維持大量的人際關係
而有些人很習慣提要求,這類人在與人打交道時,很容易是獲益的
因此社交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快樂、滋養
這便造成了兩者對於人際關係的態度,截然不同
雖然,人無法離群索居,適度的社交是必要的
但如果在互動中是不斷的損耗自我
那麼或許值得想一想,如何在互動中適度的表達自我需求
你們喜歡我也好,不喜歡我也好,那都是你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