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人格。其實擁有良好社交技能,缺的只是表達自我的勇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期YT提到一個來訪個案

這位個案是經典的迴避型人格,迴避與人的關係

背後的原因是,他覺得在社交中非常不自在、沒辦法做自己

以致於雖然他擁有良好的社交技能,能夠察言觀色、非常容易理解別人

但總是圍著別人的需求轉

這樣的社交技能讓他周圍的人非常喜歡他,

而與此同時,他的內心也非常痛苦


這位個案在社交情境中,具備社交長項,卻總是嚴重地委屈自己

所以他迴避人際關係,迴避社交情境




心理師後來提到自己的例子,他自己也習慣迴避人際關係

後來,在大學時,他覺得自己要多與人互動,於是就開始努力的經營關係

一陣子之後,他變的人緣很好,一天之內會有七八個人來找他,

而當這個狀態持續了半年之後

他突然覺得好累,又變回半隱身的狀態


他說自己習慣給予,卻不習慣提要求,所以他在社交情境中是不斷的耗損

自然也就不會喜歡維持大量的人際關係

而有些人很習慣提要求,這類人在與人打交道時,很容易是獲益的

因此社交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快樂、滋養

這便造成了兩者對於人際關係的態度,截然不同


雖然,人無法離群索居,適度的社交是必要的

但如果在互動中是不斷的損耗自我

那麼或許值得想一想,如何在互動中適度的表達自我需求



你們喜歡我也好,不喜歡我也好,那都是你們的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laydee-avatar-img
2025/05/14
您最近好像很喜歡武老師呢~
DITE 戴特-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14
Claydee 沒錯XD 最近吃飯或睡前都在聽他的YT,蠻有收穫的~~
avatar-img
勇敢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23會員
89內容數
我是Dite 戴特,也可以叫我戴戴😊,這裡會記錄我重塑新生活的點滴 好書推薦|推薦各種心理學、自我成長的好書 旅遊的日子|熱愛日本旅遊,記錄旅行的所見所聞 簡單生活|紀錄自己喜歡看的劇、動畫,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心靈補給|一些從心理書籍獲得的啟發和體悟
2025/05/11
這期YT開篇,心理師提到 否認一個人的感受,就是在製造一種分裂
2025/05/11
這期YT開篇,心理師提到 否認一個人的感受,就是在製造一種分裂
2025/05/09
這期YT一開始,武志紅心理師提到一個匿名來信,詢問: 「我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要怎麼變得率真且有自信?」
2025/05/09
這期YT一開始,武志紅心理師提到一個匿名來信,詢問: 「我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要怎麼變得率真且有自信?」
2025/05/08
有能力的人很多,但人格飽滿的人很少見
2025/05/08
有能力的人很多,但人格飽滿的人很少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隱蔽人格並非病態人格,不應該對擁有這些特質的人貼上病態的標籤。閱讀此書幫助我們能夠自覺一段關係中是否有不健康的地方,並從心理層面分析其根本原因,若我們希望能長久維持一段健康的關係,就需要先能自覺,才能避免傷害伴侶或被伴侶傷害。
Thumbnail
隱蔽人格並非病態人格,不應該對擁有這些特質的人貼上病態的標籤。閱讀此書幫助我們能夠自覺一段關係中是否有不健康的地方,並從心理層面分析其根本原因,若我們希望能長久維持一段健康的關係,就需要先能自覺,才能避免傷害伴侶或被伴侶傷害。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三定律,想改變與他人的關係,只有這種辦法。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三定律,想改變與他人的關係,只有這種辦法。
Thumbnail
有些高敏感者"很容易被誤會"總是往負面的方向走, 但其實只是因為特別的"共感力", 明明不是自己的情緒,卻彷彿是自己親身經歷般而產生"同理心", 高敏感者很輕易能同理他人,卻無人能同理自己, 這其實會讓高敏感者時常陷入一種"孤獨感"。
Thumbnail
有些高敏感者"很容易被誤會"總是往負面的方向走, 但其實只是因為特別的"共感力", 明明不是自己的情緒,卻彷彿是自己親身經歷般而產生"同理心", 高敏感者很輕易能同理他人,卻無人能同理自己, 這其實會讓高敏感者時常陷入一種"孤獨感"。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最近遇到幾個諮詢個案,在對話過程中發現都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感到自己總是在努力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總是試圖讓每個人滿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是曾有過同樣的困擾,在學習了藝術治療和心理學後,才察覺到原來自己可能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這種人格特質在人際
Thumbnail
最近遇到幾個諮詢個案,在對話過程中發現都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感到自己總是在努力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總是試圖讓每個人滿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是曾有過同樣的困擾,在學習了藝術治療和心理學後,才察覺到原來自己可能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這種人格特質在人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