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的人很多,但人格飽滿的人很少見
心理師提到一個例子─一位女士,她的童年極度匱乏
父母沒有提供資源給她,但也不太管她
可能因為沒有被限制,因此她爆發了很強的生命力
近乎百分百地,在各種事情上尊重自己的感覺
她在青春期愛上了一個文藝青年
後來才發現對方是個渣男
她義無反顧地陷入,等清醒後也斷然離開
做決定後就投入,也不太會感到後悔
這位女士全然信任自己的本能
並且百分百追隨自己的感覺
使她的精神生命很飽滿、很強大
我的感覺很重要,這是強大的人都有的信念
我們用腦袋做事、還是用心做事
這兩個有著根本上的區別
用腦做事,意味著用「思維」、「認知」做事 (左腦功能)
用心做事,意味著用「感受」、「直覺」做事 (右腦功能)
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逛賣場,母親很認真的找著清單上的必需品,仔細的比價
但逛著逛著,絲毫沒有意識到孩子早就不見了
直到要結帳時,才赫然發現孩子走失,急急忙忙的去尋人
這位母親並非不在意她的孩子,只是
她是用腦袋在記住自己的孩子,她可以在該吃飯的時間,想起來要準備東西給孩子吃
然而,她的「心裡」沒有孩子 (也可以說是缺乏與孩子的情感連結)
所以在左腦進行其他事物的思考時,會暫時忘記孩子的存在
等到左腦的思考告一段落,才會想起自己的孩子
再舉一個例子,說明「用腦」和「用心」做事的區別
有幾個休假日的早晨,我面臨了「按照計畫去運動」還是「按照當下的熱情去看書」
起先,我選擇了按照計畫去運動,幾次下來,我感到身體是變的結實了
但心裡卻有一種深深的疲倦
後來,我選擇了按照心裡的意願去看喜歡的書、喝點熱茶
早晨結束後,心裡非常滿足、舒服
其實,我們的心一直都在向我們發出訊息
明顯感到排斥時,就不要勉強自己去做某些事
不一定需要釐清自己不想做的原因
就只是單純相信自己的感受,遵從內心去選擇就好
如此一來,或許會有很不一樣的發現呢!
享受、熱情,始終來自於心、來自於體驗
而體驗才能帶來真實的關係
才能帶來享受和愉悅
思維如果能增強體驗,就是維護這個與周遭人事物的真實關係
如果思維是破壞體驗的,就會失去了體驗中的享受和愉悅
如果讓思維去推著體驗
你就會感覺到被逼迫,很不舒服,也不能享受
從「心裡」出發去體驗,才是動力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