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逆向努力律」?
逆向努力律(The Law of Reversed Effort)是由奧地利出生的心理學家暨催眠治療師艾米爾・庫埃(Émile Coué)與後來的英國心理學家艾倫·華茲(Alan Watts)共同闡述的心理現象:
在睡眠的情境中,這個概念非常常見──越告訴自己「我一定要趕快睡著」,腦袋卻越清醒,最終陷入一種「睡不著的焦慮」。「當你越努力去做某件事時,你反而越難達成它。」
🧪 這個理論怎麼應用在失眠治療?
根據 1982 年美國睡眠研究者 Dr. Jack Wegner 的經典實驗「白熊效應」,要求參與者「不要去想一隻白熊」,反而讓他們更頻繁地想到它(Wegner et al., 1987)。這與失眠患者的經驗如出一轍──「不能不睡」的壓力,反而成為主因。
延伸應用到睡眠領域後,這形成了臨床心理學中一個常用技巧: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
✅ 「矛盾意向法」是什麼?
這是一種認知行為治療技巧,特別用來治療「入睡焦慮型失眠者」。重點不在「努力睡著」,而是:
👉 故意保持清醒、甚至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 降低對入睡的焦慮與壓力
👉 讓大腦從緊張模式(交感神經)切換為放鬆模式(副交感神經)
這種技巧的核心正是「逆向努力律」的具體應用。
📊 實證研究怎麼說?
- Ascher & Turner (1979) 首度將矛盾意向應用於失眠患者,結果發現比傳統睡眠衛教效果更佳,特別在減少入睡時間上。
- Harvey (2002) 的失眠模型指出,對「入睡失敗」的焦慮本身就是惡性循環的一環。採取放手策略,能破除這個循環。
✅ 如何實際練習?
若你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可以試著這樣做:
- 闔上眼睛,放鬆四肢,但告訴自己:「今晚就讓我清醒吧。」
- 嘗試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單調的事物上(如數字、呼吸)
- 不以「睡著」為目標,單純「享受閉眼放鬆的狀態」
- 若有想法出現,不去抵抗,也不深入,只輕輕觀察
多數人會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內不自覺進入睡眠狀態。
✅ 結語
逆向努力律提醒我們:睡眠是一種自然產生的狀態,而不是努力追求的任務。
當我們放下「一定要睡」的執念,反而更容易進入放鬆與入睡的節奏。
📚 參考文獻(APA格式)
- Wegner, D. M., Schneider, D. J., Carter, S. R., & White, T. L. (1987).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1), 5–13.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3.1.5
- Ascher, L. M., & Turner, R. M. (1979). Paradoxical intention and insomnia: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7(4), 408–411. https://doi.org/10.1016/0005-7967(79)90043-2
- Harvey, A. G. (2002). A cognitive model of insomnia.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0(8), 869–893. https://doi.org/10.1016/S0005-7967(01)00061-4
關注好夢醫師,這裡總有一個讓你好睡的方式。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C37jGgahmLC/
FB: https://www.facebook.com/morpheus0125
好夢醫師睡眠周報.醫學知識不漏接:https://dr-morpheus.kit.com/427f9a2a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