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常常苦惱,孩子學東西慢、容易放棄、對學習提不起勁?你希望孩子能學得又快又開心,甚至願意主動探索知識嗎?
根據我的經驗,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是關鍵!
為什麼說「培養好奇心」CP值超高?因為當孩子對學習充滿興趣,他們會不斷主動提問、查資料,甚至連爸媽都跟不上他們的求知速度。到了這一步,他們的學習就像開啟了「自動導航模式」,不再需要我們推著走,而是自己尋找方向。
我的老公就是個極度好奇的人,或許因為他深知這項特質的重要性,從孩子幼兒時期開始,他就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好奇心。這些方法在我們家孩子身上發揮了驚人的效果,希望也能幫助你和你的孩子。
孩子愛學習的關鍵:發現萬事萬物的道理!
孩子天生充滿好奇,因為對他們來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的。他們可能會問:「車子為什麼會動?」、「我們為什麼要吃飯?」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都是他們探索世界的起點。
這時候,如果我們能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幫助他們發現「萬事萬物都有道理」,他們就會對學習更有興趣。
記得女兒剛開始玩積木時,總是因為積木疊不高而生氣。爸爸沒有直接幫她疊好,而是拿出紙和筆,畫了一張簡單的圖:「你看,這塊積木放歪了,重心超出了底座,所以它倒了。」
女兒看著爸爸畫的圖,重新開始跟積木奮鬥,嘗試改變積木的位置。她一邊試、一邊觀察,發現真的能讓積木疊得更高!這種成功經驗對小孩非常重要,因為他們不僅學到事物背後有知識存在,還會感受到:「原來知識可以幫助我做到更多事情!」
爸媽可以鼓勵孩子不停地去發現新的道理,並且做實驗。例如:「你覺得車子沒有輪子還能動嗎?」或「如果這塊積木放旁邊,會不會倒?」讓孩子透過觀察和實驗,親身體驗世界的規律。
這樣的探索不只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能讓他們建立「學習是有趣的」的信念,未來在面對新事物時,也會更願意去嘗試和思考。
孩子一直問為什麼?家長這樣回答,激發學習力!
不管孩子問的問題有多簡單、多無厘頭、多麼難以回答,爸媽都千萬別隨意敷衍!因為如果我們不認真回應,孩子慢慢地就不會想再問問題了。更糟糕的是,他可能會學到:「別人問問題,我也可以隨便回答。」這樣的習慣,將來可能影響到他的學習態度。
即使面對尷尬的問題,我也建議爸媽們 「直球對決」。孩子問:「我從哪裡來?」與其用「送子鳥」或「石頭蹦出來的」敷衍,不如趁機用簡單又正確的方式解釋。其實現在有很多適合孩子的知識型繪本,例如《媽媽,我從哪裡來?》這本書裡,就有精子與卵子相遇的圖解,非常適合親子一起閱讀。
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我們真的答不上來,這時候不妨大方承認,然後一起找答案!以我為例,女兒從小到大問我的許多問題,大概有八成我一開始都不知道答案,特別是鳥類和植物的名稱(媽媽的生物類知識趨近於零😅)。但我不會敷衍過去,而是拍照下來跟她爸爸討論,或查閱圖鑑,和她一起探索答案。
身為父母,最好的身教就是讓孩子看到,問題值得被認真對待,因為每個問題都是學習的機會。而且,當我們願意尋找答案,孩子也會內化這個習慣,變得更主動學習!
孩子正在探索世界,這時候爸媽該怎麼做?
你有沒有這樣過?帶孩子去公園,他卻蹲在路邊看小花小草,怎麼叫都不肯走?又或者,他拿起蠟筆認真塗鴉,但你忍不住問:「你現在畫的是什麼?」
其實,孩子不是在發呆,也不是無聊,他正在學習!
當孩子專注於某件事時,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如果我們急著把他們拉走,或者不停問問題,反而會打斷這個珍貴的學習過程。
我自己一開始也是個多嘴且容易打斷小孩的媽媽,但後來我發現,女兒跟老公待在一起的時候,不僅安靜而且很專心。跟老公討論之後才知道,他都是一邊觀察小孩現在想要做什麼、對什麼好奇,然後再配合他們的行為模式。
後來我學他的方式,先慢慢觀察小孩,才發現這樣帶孩子真的更輕鬆,而且很有成就感。
我建議爸媽,先試著當個觀察者,看看孩子現在對什麼有興趣。如果他想滾球,就幫他撿球,讓他自己試試不同的滾動方式。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即使是一歲的孩子,也會嘗試在不同的平面上滾球,這就是他們在進行「小小科學實驗」!
當孩子的探索過程不被打擾,他們的專注力會變強,學習興趣也會自然提升。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能靜靜地觀察、動手嘗試,甚至獨自玩上半小時,這不僅對他的成長有幫助,還能讓爸媽輕鬆不少呢!
以上就是我多年來陪伴孩子的一點心得。我很開心,已經是國中生的女兒,仍沒有喪失「好奇心」的火苗。也希望自己的心得和經驗對爸爸媽媽們能有幫助!
(圖片為AI生成,稿子有用AI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