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我參加了一場為期四天的情緒取向治療(EFT)國際認證訓練初階課程,同時也是伴侶治療的初階培訓。會參加這場訓練,是因為我漸漸意識到——不論是在工作中、職場裡,還是日常生活裡,我們每天都活在關係之中。其實只要有「人」,就會有關係;而只要有關係,就免不了複雜。這種複雜,不像處理某件具體的事務,可以「做完就結束」——它牽涉情感、期待、傷口與渴望,有時深到連當事人自己也說不清楚。
EFT 的核心正是依附理論,而這恰好是我一直以來特別感興趣的領域。我常常在心裡思索:有沒有一種方式,能讓我在對話與會談中,更靠近人一點,更貼近他們內心真正的情緒與需求?這樣的念頭,悄悄帶領我走進了 EFT,也開啟了一段全新的旅程——一段關於理解、靠近,以及學習如何用情緒建立連結的旅程。
講師是劉婷博士,EFT創始人Dr. Sue Johnson嫡傳唯一華裔弟子,正式授權認證的情緒取向督導與訓練員(Certified EFT Supervisor/Trainer),領有婚姻與家族治療師的臨床執照(Licensed Marriage & Family Therapist),也是美國婚姻與家族治療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riage & Family Therapy)核准的臨床督導 (AAMFT Approved Supervisor),美國馬里蘭大學家庭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渡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博士。
曾任費城兒童醫院家庭外遇中心博士後研究,維吉尼亞州威廉王子郡社區服務中心家族治療師,曾經任教於美國 Kean University 與 Drexel University 伴侶與家族治療研究所十餘年。專長在婚姻諮商、青少年犯罪與行為問題與親子關係,譯有 <情緒取向vs家族治療> 與 <婚姻與家族治療個案研究 >二書。
在這幾天的課程中,我的心也不斷回到那些我曾陪伴過的青少年,以及他們的家庭。腦海裡浮現著一幕幕相處的畫面,那些對話、沉默、眼神與情緒的細節,如今回想起來,彷彿有了新的理解角度。就像是用 EFT 的眼睛,重新再看一次他們——也是重新再看一次我自己。那不是重新「評估」,而是一種重新看見。我看見那些曾讓我困惑的沉默,其實藏著深深的防衛與不安;我看見那些憤怒與對抗的行為底下,其實有著被愛、被需要的渴望。
在陪伴中,看見「不是他不合作,而是他太怕受傷」
我想到好多位曾經陪伴過的青少年。他們常常用拒絕、冷漠、甚至帶點試探的方式,把人推得遠遠的。以前的我,心裡總會冒出一個念頭:「他是不是又在防衛?」
但 EFT 教我換了一種眼光去看——也許,那份沉默,其實是在說:「我想相信你,但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又失望。」原來,防衛不是拒絕愛,而是害怕愛來了,又走的痛。那是一種,想靠近,卻不知怎麼靠近的掙扎。
在家庭裡,讓彼此的話慢慢被聽見
每當我與一個家庭工作時,經常看見「指責」、「抱怨」與「沉默」在他們之間穿梭往返。說著話,但彼此聽不見;靠得這麼近,卻都這麼孤單,也這麼無助。
爸爸皺著眉說:「管也沒用啦!怎麼管都管不動!到底有什麼用?」
媽媽嘆氣說:「你就是不夠認真啊,怎麼教都學不會!」
青少年不耐地回應:「噢~吼~好煩喔!」
這樣的對話裡,我看見的,不只是話語本身,而是每一個人其實都在喊:「你能不能看見我?」EFT 告訴我不急著解釋或緩和,而是「陪他們走進情緒裡,然後陪他們說出心裡沒說完的話」。這樣的片刻,或許沒有立刻改變什麼,但 EFT 告訴我:改變,從「被聽見」開始。
作為社工,我在EFT中學會的,不只是技巧,而是陪伴的姿態
- 不是「處理情緒」,而是接住情緒
我不再急著讓個案「穩定下來」,而是開始好奇:「你生氣的底下,是不是有點傷心?或者,其實你只是想被聽見?」
- 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讓關係重新靠近
提醒著我不要當裁判說誰對誰錯,而是陪雙方一起看:「我們是不是一起困在這個,你追我退、我退你更傷心的循環裡?」
- 不是「做得夠好」,而是在場就夠了
有時候,我只是在場,靜靜地聽,穩穩地陪。他們流眼淚,我也有些鼻酸。因為我知道,這樣的流動,是人們重新打開自己的開始。
讓我們成為那個,讓人敢說「我需要你」的人
EFT 不只讓我成為更有覺察的工作者,也讓我成為更溫柔的人。它提醒我:當人願意露出脆弱,不是因為他變弱了,而是他相信你會在。而作為社工,我願意成為那個人——不急、不斷、溫柔地守在情緒門口,等你準備好,陪你走進那個你也許一直想回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