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開始用「老」來形容自己嗎?是半開玩笑還是認真?是感慨還是釋懷?是認命還是展望、期待?我常聽到一些35歲的「小朋友」哇哇叫說他覺得自己「老了」,我都會苦笑「你在五十幾歲的人面前說『老了』是何居心?」。我認為這種「為賦新詞強說老」想感嘆的是時間流逝,並不是「老」。
但,總會有個時刻,引發你開始認真想「我是不是老了?」
就我來說,這時刻是一次街上的巧遇:和老同事擦肩而過的當下,彼此微笑點頭後,對方脫口而出「哇,你真的老了好多」,隨口回了「是呀,頭髮、鬍子都花白了」,心裡卻忍不住想「我是有真的老成這樣嗎?」這不是因為在意皺紋或體態的問題,而是擔心:我還是之前那個有活力、有方向、有選擇權的人嗎?《我老了絕不會做的「蠢」事(才怪!)》這本書提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對於「老去」的恐懼,究竟來自於生理的必然變化,還是心理的自我設限?《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史蒂芬.彼德洛,以他廣受歡迎的文章《當我老了時,我會做不同的事》為基礎,在過50歲生日後不久,開始彙整一份『當我老了絕不會做的事』清單─主要是觀察當時他70多歲的父母所做的「蠢事」,以幽默和自嘲的趣味口吻探討了人在年老時自然產生的許多變化。透過觀察父母晚年的種種「固執」行為,以及自己步入中年後的心理變化,發現了一個重要真相:年齡歧視最大的來源,往往是我們自己。
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並非提出對抗衰老的理論或心靈雞湯,而是列出一張誠實又帶點幽默的「不做清單」,像是在跟未來的自己立約:關於尊嚴、關係與自我風格的堅持。
三個層次的年齡迷思
第一層:外表焦慮與社會期待
作者坦承,儘管他三十多歲時曾發誓「永遠不會去染頭髮」,但在年近半百之際,但最終還是成為了染髮大軍的一員。這背後反映的是現代社會對於年齡的集體焦慮。根據調查,現今美國有11% 的嬰兒潮世代男性會去染頭髮,希望使自己看起來比較年輕,比起1999年僅有3%,比例上升了不少。
這也讓我想到,那天我把這段「巧遇事件」貼上 Facebook,一位朋友私訊我說:「老查,其實你可以去染髮、染鬍子啊,很多名人都這麼做,保養得宜就不顯老。」但我決定不採納這項建議,堅守「天然ㄟ尚好」原則。
作者最後也還是選擇回歸真實:
我已經宣布,將結束美化外表的努力,轉而加倍投入練習瑜伽下犬式和晨間靜坐,這才是我內心青春之泉的真正祕訣。如今,我的頭髮是自然的銀色。
我注意到現在有許多男士成為了銀髮帥哥。休葛蘭、史蒂芬.卡爾、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當然還有喬治.克魯尼和李察.基爾。說句公道話,頂著一頭白髮對男性而言是比較容易的事。
除了面貌與身體的老化,「穿著」也是大人們因為年齡而產生顧忌的外表領域:擔心會被說「這衣服對你來說太年輕了吧?」,作者如此寫道:
當我到達五十歲這個中年大關時,開始感受到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隱形感」。我讀過一些網上的建議:「你年紀越大,人們就越會假裝看不見你,不要讓他們得逞。」接著是鼓勵:「不要害怕驚嚇他們,」還有這樣的忠告:「穿上任何需要的東西來提醒人們你的存在,還要讓他們知道,你比他們更年長、也更睿智。
我在《紐約時報》上撰寫跟外表有關的文章後,很快就收到一位六十多歲女士的回響,她在評論中寫道:「我開始意識到,不注重外表會讓人(無論年齡大小)看起來更老,並散布著響亮的訊息─『沒希望了,何必在乎』,她告訴我,有一天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給她敲響了一記警鐘。「我發誓要改善自己的形象,每天都要穿得有尊嚴,這是我做過最棒的決定之一。有尊嚴的穿著提升了我的自尊,讓我感覺更年輕,我驕傲地接納自己的年齡。」
我也依然驕傲地接納我那有著30條各式長褲、牛仔褲,30件時各式外套、70件以上襯衫、100件以上T恤…還持續擴充中的衣櫃,估計要再過10年我才會收斂一點 :P 。
延伸閱讀:男生穿搭基本法則:衣櫃必備單品與如何配色
第二層:社交孤立與關係困境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 年全台灣「一人戶」達 332.3 萬戶,佔整體家戶逾 36%。其中高齡者占比增長明顯,65歲以上獨居者已超過97萬人,占比接近三成。孤獨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直接關係到健康與壽命。有人說「變老,最讓人擔心的不是疾病,而是沒有人能陪你去看病」。孤獨展現在日常中逐漸潛伏的失聯感──沒人陪你去醫院、沒人聽你說話、吃飯時無人一起共餐。
然而,「孤老」並非宿命。研究顯示,跨世代友誼對所有人都非常寶貴。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擁有穩固友誼的人比社交關係不良者,生存率高出50%,這個正面功效相當於戒煙帶來的好處,並高於許多死亡風險因素例如肥胖和缺乏運動所造成的影響程度。
延伸閱讀:你孤獨嗎?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孤獨量表測驗」了解自己的孤獨程度
《我老了絕不會做的「蠢」事(才怪!)》書中這樣寫道「擁有年輕朋友能擴展你的世界,他們能拓寬你的視野。」
在四十多歲時開始擴展交友圈,結交了更多年輕的朋友─其中一些人比我小十歲,甚至二十歲。以達瑞爾為例,我在他大學畢業後不久就聘請他作為編輯助理。十年後,他幫助我設置首個電子郵箱地址,甚至教我基本的HTML程式碼。若沒有他的幫助,我永遠無法獲得第一份網路媒體記者的工作。
我認識的其他人也在進行相似的探索。一位五十多歲的朋友表示:「我的年輕朋友們確實帶來能量和興奮感,他們洞悉現今世上重要的事情,而那些事在我年輕時並不重要。他們有希望、夢想和目標,而我年長的朋友們卻對那些事情興趣缺缺。」
我自己的經驗是:除了藉由像是「大叔出租」一對一諮詢與年輕朋友互動之外,我也參與「領袖100」擔任Mentor,與年輕世代深度交流。不限制自己只交同齡朋友,是開拓社交圈、避免孤獨的好方法。
延伸閱讀:中年轉型過程不需要獨自面對,善用「同儕支持團體」,成為彼此的神隊友
第三層:目標缺失與意義危機
最讓人迷失的,不是變老,而是沒有方向地老去。
一項研究發現,55歲退休的人,比起65歲退休的人,在接下來的十年內死亡的機率高出近90%。這並不是因為提早退休者健康狀況較差或欠缺財務支持,據推測,原因來自於退休後的空虛感,提前退休者在沒有發展出新的生活重心下,失去了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作者雖然選擇了提前退休,但是全心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也就是過去在假期和上下班前後零碎時間進行的事:寫作。
隨後幾週,我開始接到新的外包案子,完成了一本書的提案。我在早上五點起床,像在聖誕節早晨醒來的小孩一樣雀躍無比。我感受到一股新的掌控權、幸福以及生活的意義。這不僅是工作,而且是生活。我不只是喜歡──還愛上了它。
對作者而言,這不只是工作,而是重新掌控生活的感覺。
所以在中年階段,有意識地為自己打造「人生第二曲線」,不只是面對老去,更是設計後半人生主動選擇的方式。
成為「常青人」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這樣寫道:「把所有的遊戲和學習都放在童年,把所有的工作都放在中年,把所有的懊悔都放在老年,這完全是錯誤且殘酷的武斷作法。」作者眼見這種情況發生在父母以及他們那一代的許多人身上。
因此,作者史蒂芬彼德洛用「常青人」(Perennial)自況。這個名詞由科技企業家吉那佩爾(Gina Pell)創造,用來形容「永遠綻放、在任何年齡段都具備現代感的人,他們生活在當下,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緊隨技術潮流,並擁有各種年齡層的朋友。四季常青人會參與活動,保持好奇心,指導他人,充滿熱情、同情心、創造力、自信和合作精神,並具有全球視野,勇於冒險,知道如何努力工作」的人。他認為不管是千禧世代、嬰兒潮世代或Z世代,任何人都可以選擇成為四季常青人。
「常青人」三階段行動策略
1. 建立開放心態,擁抱當下
- 接受自然老化的美學:不再將白髮或皺紋視為需要掩飾的象徵。真正的自信來自於接受自然老化,讓「自然」成為你的風格。比起偽裝年輕,活出自在更有魅力。
- 培養跨世代友誼:主動結交年輕朋友,不只為自己帶來資訊、能量和興奮感,並為自己獲取另一種觀察現今世上重要事情的視野。
- 保持學習與改變的彈性:隨時準備開拓新路徑,將改變僅僅看作「不同的事物選擇機會」,不要讓「我一向如此」變成絆腳石。試試新事物、換個反應模式,也許就有新出口。
2. 提前規劃,為未來準備
- 主動斷捨離:在覺得自己離開地球的時間越來越近時,清除身邊不必要的物品,使周遭變得整潔有序,也讓自己更輕盈。重點是提早開始,不讓家人面對混亂與負擔。
- 發展新篇章,避免老調重彈:保持活躍並積極投入生活,能一直有新的故事可以講給別人聽,不要只依賴發生在上個世紀或十年前的故事來與人聊天 。
3. 創造有意義的結局
- 建構支持網絡,避免孤獨離世: 主動幫助他人,培養「助人之樂」的習慣。作者建議定期向單身朋友發送簡訊和打電話,讓他們知道你在思念他們 。
- 把握當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把熱情的事擺前面,把喜歡的人留身邊。將人生下半場視為全心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追求熱情的開始,而非生涯的結束。
我們終將變老,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老
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只是看見一個人在面對變老時的幽默與自覺,更彷彿被提醒:該和未來的自己好好談一談,從今天起決定—不想用哪種方式老去。
老,不該只是體力退化的代名詞,而是一種活得更明白、更自在、更有風格的藝術。
如果你正值中年,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對抗衰老」,而是提醒你:—從不染髮、不謊報年齡、不重複舊故事開始,建立一種有尊嚴、有彈性、有連結感的老後人生。對於「成為怎樣的大人」這件事,我們永遠都有選擇權。
現在,就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
想為自己開展第二人生?讓「人生轉型工作坊 2.0」幫你梳理方向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一切還順利,卻總有種「心空空的」感受;想改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這並不是你獨有的疑問,而是無數中年人的共同感受:「我究竟是誰?」、「我為了什麼努力?」「難道一生就這樣了嗎?」
別讓這些疑問停留在心中影響你!小班制的《人生轉型工作坊2.0》是老查專為中年人設計,透過引導與討論、反思,幫你打開新視野,找回動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中,帶你從盤點過去、檢視現在、未來描繪與制定計畫,3大階段讓你撇除心中雜音,梳理雜亂思緒,幫自己找回工作與生活的熱情!
報名連結:https://senior.104.com.tw/c/674feebb4432c5060ebcbe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