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歲後我想這樣過》--松浦彌太郎
如果把五十歲當作「第二個誕生日」,你想為自己規劃怎樣的人生下半場?
被譽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彌太郎,長年身兼作家、Cow Book書店經營者與《生活手帖》總編輯等不同角色,但在49歲為自己進行了重大的中年轉型:辭去擔任9年的《生活手帖》總編輯身份,原因是想進一步探索人生的未知領域,以及不希望陷入舒適圈。在《50歲後我想這樣過》的開頭,松浦如此寫道:
(我)看似選擇了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但實際上只是在既有的選項中做出選擇。自由和不自由的時光雖然也有其價值,但我希望從現在開始,更加坦率、更加隨心所欲的生活,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喜歡』與『自由』這段話不只是對自己的覺察,也點醒了同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年朋友:假如可以把曾經披上,未必適合自己的身份全部褪去,你會想要怎樣重新開始?
五十歲,是人生下半場的起點
過往松浦曾在作品中提到,認為人生的高峰應該訂在 70 歲。在《50歲後我想這樣過》一書中,松浦彌太郎用意外且深刻的視角,帶我們重新理解「五十歲」這個年紀。他說,50歲是一個新的誕生日。如果人生能活到八十甚至一百歲,那麼五十歲之後,還有三十到五十年的時間。這不只是餘生,而是重新選擇、重新展開的新旅程。
他認為50歲是一個好的新起點:過往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與歷練,財務已有一定的基礎,與伴侶和孩子建立了穩定的家庭,在這樣的基礎上思考「接下來呢?」讓他心情雖有一絲不安「像被放逐到一片無邊無際的原野上,站在原野正中央的是一個既非大人也非孩子的自己」,但更多的是想嘗試各種事的希望與期待。
他在交棒《生活手帖》總編輯工作後,隔天即以新進員工身份進入食譜分享社群網站 Cookpad,被安排在「總經理辦公室」作為最年長的新進員工。起初並無明確分配特殊職位,也並非立即負責重大專案,而是以初學者姿態融入團隊,積極學習網路與資訊產業相關知識(應該也算是「中年級實習生」吧)。
松浦用實際行動示範:哪怕是五十歲,也能勇敢地踏入未知,重新當一次學習者,主動選擇、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形容這樣的轉變,就像回到十幾歲時的狀態——對世界充滿好奇,相信任何事都可以嘗試。而這樣的「相信」,正是重新展開人生劇本的關鍵。
「我不想依賴過去的自己,想挑戰未曾經歷的全新事物」
「當你習慣只做那些輕鬆完成,不需動腦的事,生活也會逐漸失去挑戰與刺激,變得越來越單調,枯燥乏味,這種單調的日子不斷重複,讓人感受到的不是安穩,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無聊與倦怠。」
這樣的說法,我在主持「人生轉型工作坊」時也不只一次聽到參與者這麼說。但不是每個人在第一時間就意識到自己有改變的機會與必要性。
找到你的「人生專案」:讓好奇心與願望帶路
「接下來呢?」該如何展開?《50歲後我想這樣過》書中松浦提出的觀點:將人生視為一個個「專案」來執行。假如要讓「我」在未來能夠充滿活力、自在行動,並為身旁的人帶來快樂與價值,我該如何進行?
目標也許是想學會新技能、想體驗未曾嘗試的事物,甚至只是想成為不同版本的自己。這些都可以用「專案」的思維來推動:明確定義目標、擬定計畫、一步步實踐。而這些專案的驅動力,並非外在壓力或嚴格自律,而是來自「內在潛藏的資源」與真誠願望。
所以,要從「了解自己」開始:雖然「自己」是我們人生中相處最久的對象,但往往我們並未真正了解自己的本質,或者過往對自己的理解現在已經過時、不適用。
他請讀者問問自己:如果「自己」是一個空間,內在有著一個個不同的瓶子,那個最大容量的瓶子裡,裝的是什麼?上面貼著什麼標籤?裡頭可能是你過去的經歷、熱情、甚至是曾經讓你感動的小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正是人生的核心動能,成為支撐人生下半場的重要力量。
「人生上半場沒能做好的事,試著再嘗試挑戰一遍」,你願意給自己這個機會嗎? 這個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
與AI和習慣為友:重新設定人生的節奏
為了活出下半場的人生,松浦建議讀者要與科技成為好朋友,尤其是 AI。「把不必親自做的事交給AI」「把專注力放在真正熱愛的創作與構思上,既能提升工作品質,也能避免過度疲憊」
松補也分享了許多生活習慣上的調整。例如:固定下午五點吃晚餐、十點半就寢,每週三位自己安排「放空日」,每天不超過兩件行程……這些不只是時間管理,更是一種內在節奏的重建。他相信保持適度的空白,是讓思想與創造力自由流動的必要條件。
此外,重視與自己身體的連結。松浦透過專業教練協助伸展拉筋,進而發現很多自認做不到的動作,只是大腦的預設限制,而非身體真的辦不到。藉此提醒自己:有時候限制自己的,不是環境,而是不合宜的思維。
在所有行動之前,心態才是根基。松浦建議,五十歲的自己要回到像十歲一樣,保持純真與好奇,敢於幻想,不輕易對自己設限。最常見的自我設限,也許是對於「風險」的迴避心態。但是真正的穩定來自於面對風險時持續調整與修正的能力,而不是尋求一成不變的虛假安全感。也只有願意承擔風險的人,才能收穫豐厚成果。
面對無力感:學會「低潮時的行動清單」
當進展不如預期時怎麼辦?松浦分享了他面對無力感的方式:不要抗拒,也不要驚慌。當什麼都不想做時,就專注於簡單的小事,例如整理收據或發票等瑣事,用降低行動門檻,累積微小的成就感的方式,幫自己慢慢找回節奏。還可以事先列好「低潮時待辦瑣事清單」,以便在狀態不佳時隨時能啟動。而在陷入瓶頸時,他主張「增加行動量」:用更多的行動去打破停滯,讓自己的世界重新運轉。
結語:人生故事才是真正的資產
「我的資產不是金錢與地位,而是我的人生故事。」五十歲不是人生結束前的下坡,而是開始把過去的感動、熱情與經驗,轉化為未來的契機,讓我們可以重新編寫人生下半場的劇本。這本書不只是提醒,更是一份邀請:「只要願望夠強烈,就能實現」「當勾勒出夢想與目標,並懷抱強烈願望時,內在的意識會隨之改變,行動也自然而然會朝目標的方向努力邁進。」這是松浦認為你我都具有的「魔法」
那麼,50歲後,你想怎麼過呢?不妨問問自己:如果人生是一塊巨大的空白畫布,你想在上面畫下什麼?你的答案,就是人生下半場最好的起點。
--------------------------------
想開展第二人生嗎?讓「人生轉型工作坊 2.0」幫你梳理方向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一切還順利,卻總有種「心空空的」感受;想改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這並不是你獨有的疑問,而是無數中年人的共同感受:「我究竟是誰?」、「我為了什麼努力?」「難道一生就這樣了嗎?」
別讓這些疑問停留在心中影響你!小班制的《人生轉型工作坊 2.0》是老查專為中年人設計,透過引導與討論、反思,幫你打開新視野,找回動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中,帶你從盤點過去、檢視現在、未來描繪與制定計畫,3大階段讓你撇除心中雜音,梳理雜亂思緒,幫自己找回工作與生活的熱情!
報名連結:https://senior.104.com.tw/c/674feebb4432c5060ebcbe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