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擠的心裡,先學會留一個位置給自己
午後的錄音室裡,陽光從百葉窗間灑落,桌上擺著兩杯剛泡好的熱茶。
郝哥輕輕靠在椅背上,語氣平穩卻帶著一種洞見的重量:「很多人以為,人際關係是一場取悅別人的遊戲。但事實上,真正能讓人放鬆、願意靠近的,是你給出的『鬆弛感』。」
祝子慧聽著,微笑點頭,補充道:「所謂的鬆弛,不是懶散,而是讓自己和對方,都能在這段互動裡呼吸。那種不必時時緊繃的感覺,就是最有價值的情緒禮物。」
兩人分享的場景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許多人在人際中的焦慮:怕被誤解、怕不被喜歡、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於是我們繃緊神經,小心翼翼地調整話語和表情,卻忘了——當一個人太緊繃時,別人也會感覺到。
真正成熟的互動,不是控制對方的感受,而是先穩住自己的心。
情緒價值:不在於你給了什麼,而在於對方感受到什麼
郝哥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位學生總抱怨,自己在職場上明明做得很多,卻總覺得不被看見。她常常幫同事收尾、接下額外工作,甚至在會議裡替主管「圓場」。但最後,大家卻習慣了她的付出,沒有一句感謝。

「問題不是她做得不夠,而是她給出的不是情緒價值。」郝旭烈解釋。
那位學生給出的,是「我很努力」「我很委屈」的訊號,這些會讓人感受到壓力。人際中的情緒能量,就像一場看不見的交易:你若總是以焦慮和不安示人,別人自然無法從你身上獲得輕鬆。
祝子慧補充:「我們其實需要學會送出另一種訊息:『和我在一起,你不用小心翼翼。』這樣,才算真正提供了情緒價值。」
那一刻,錄音室裡一片安靜,聽者甚至能想像,那名學生在夜裡獨自嘆息的模樣。這句話,宛如提醒著每個努力卻疲憊的我們:努力不是錯,但若失去了情緒價值,關係就只剩下沉重。
內耗的根源:總想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很多人之所以會在人際裡過度付出,是因為內心深處有一個疑問:『我到底值不值得被喜歡?』」祝子慧語氣柔和卻直指核心。
她回憶起自己年輕時,也曾陷入這樣的困境。那時候,她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擺在次要位置,用無數體貼來換取安全感。但時間一久,她發現自己內心越來越疲憊。

「後來我才明白,真正的愛,從來不是靠交換來的。」
郝哥在旁邊點頭,補上他的觀點:「如果一個人總要透過付出來證明自己,那麼他在關係裡就會變得很容易焦慮。因為你一旦停止付出,就會害怕對方也停止給予愛。」
這段對話彷彿將我們拉回那些熟悉的場景:在職場裡不敢拒絕的任務,在友情中不敢表達的不滿,在親密關係裡總想「做得更好」的焦慮。那些內耗,正是源自於「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鬆弛感:不是不在乎,而是「有餘裕」
人際中的鬆弛感,並不是冷漠。
郝哥舉例:「有些人以為『不在乎』就是鬆弛,但那其實是逃避。真正的鬆弛,是你能同時看見自己和對方的需求,不必急著反應,也不必過度迎合。」
祝子慧補充:「比如當朋友遲到時,有些人會立刻翻臉,有些人則把怒氣憋在心裡。可如果你有鬆弛感,你會先問自己:『這件事真的嚴重到需要毀掉這段關係嗎?』」
她回憶起一個場景:某次聚會中,她的好友臨時失約。當下雖然有些失落,但她沒有急著質問,而是選擇先理解。「後來才知道,對方臨時遇到家庭緊急狀況。那一刻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把情緒丟到她身上。」
這就是鬆弛感的力量——給自己一個緩衝,也給對方一個空間。

在人際裡進退自如的三個練習
兩位心理專家最後總結了三個關鍵練習,幫助我們在人際裡活得更自在:
- 先安頓自己,再進入關係
在任何互動前,先確認自己的狀態。如果你滿是焦慮,對方再溫柔也會被你的情緒捲入。 - 辨識內在需求,而非只看表面行為
當你想抱怨時,先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被理解?還是需要界線? - 練習給出鬆弛感
不急著回應、不急著證明、不急著解釋。試著用「我懂」「沒關係」這樣的態度,讓對方感受到安全。
這三個練習,不僅能讓我們減少內耗,更能慢慢累積一種從容的氣質。
六、當我們學會不內耗,人生也會鬆動
走出錄音室時,傍晚的天色漸暗,街燈一盞盞亮起。郝哥與祝子慧並肩走在微風裡,語氣依然平靜。
「其實啊,」郝哥說,「當我們不再把全部心力放在取悅別人,而是學會在關係中保有呼吸的空間,那一刻,你就真正開始長大了。」
祝子慧笑了笑,回應:「沒錯。情緒價值不是技巧,而是一種狀態。當你能帶給別人放鬆,你自己也會覺得更自在。」
在人來人往的街頭,他們的身影逐漸隱沒。但那些話語,卻像一盞燈,為每一個在人際裡疲憊不堪的靈魂,照亮一條可以喘息的路。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真正能讓人靠近的,不是你的努力,而是你帶來的鬆弛感。」
- 「情緒價值,不在於你做了多少,而在於對方感受到什麼。」
- 「過度付出的根源,是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
- 「鬆弛感不是不在乎,而是給彼此一個呼吸的空間。」
- 「當你不再急著取悅別人,你就開始學會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