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永遠不夠的「快樂瞬間」
黃昏的咖啡廳裡,一個年輕女孩坐在角落。桌上攤著剛拆封的新手機,她盯著螢幕,指尖滑動,心裡卻升起莫名的空洞。她剛花了近一個月的薪水換下了舊機,本以為會帶來興奮與滿足,可真正坐下來後,那股快樂只停留不到十分鐘。接著是更強烈的空虛:她開始想,下一個能讓她快樂的東西是什麼?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背後操控的「幕後黑手」,叫做 多巴胺。
多巴胺不是快樂,而是「追逐」
很多人誤會多巴胺就是「快樂荷爾蒙」。事實上,它帶來的並不是快樂,而是一種「期待快樂」的衝動。當我們看到一個訊息通知、遊戲升級、或購物車結帳時,多巴胺在腦中釋放,驅動我們去行動。
它像一個永遠喊著「再來一次」的小惡魔,讓人陷入不斷的追逐。真正的快樂,反而更靠近血清素、催產素或腦內啡,而多巴胺只是「快樂的前戲」。

換句話說,多巴胺不是目的地,而是一條無止境的賽道。跑得越快,渴望就越大,直到筋疲力盡。
故事裡的陷阱:多巴胺如何偷走人生
李河泉曾分享過一個真實故事:
有位企業高管,收入不斐,生活表面風光。每天清晨,他開著豪車進入辦公大樓,戴著昂貴的手錶,周圍的人無不稱羨。可是,每當夜深人靜,他卻盯著天花板久久不能睡去。他明白,自己已經失去了生活的掌控權。

這位高管對工作並沒有太多熱情,但卻無法停止。因為每完成一個業績、簽下一份合約,腦中都會有多巴胺釋放,那種短暫的「衝高感」讓他欲罷不能。可一旦沒有新的目標,他立刻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他後來說,那感覺就像吸毒。不是因為快樂,而是因為 不敢停止。
慾望經濟:社會如何放大多巴胺的陷阱
我們所處的時代,本身就是一台放大多巴胺效應的機器。
- 社群媒體:每一次滑動,每一個讚,都是一次隨機獎賞。腦科學研究發現,這種「變動性回饋」比固定獎賞更容易讓人上癮。
- 娛樂產業:短影音、電玩、甚至追劇設計,都是精心打造的「多巴胺觸發器」。每集結尾的懸念、每場戰鬥的升級,都是為了讓你按下「下一集」或「再玩一次」。
- 消費文化:廣告不斷告訴我們,「再買一個,就會更快樂」。可結果是,快樂從來沒有被買到,反而換來更深的焦慮。
我們以為自己在追逐快樂,其實只是被綁在多巴胺的跑步機上,越跑越快,卻永遠到不了出口。

心理學導師的提醒:快樂不是追來的
如果把多巴胺看成一個導演,他的劇本只有一行字:「繼續跑」。
那麼,我們該如何奪回人生的劇本?心理學給我們的答案,是 「覺察」與「選擇」。
- 分清楚「想要」與「需要」
想要的是多巴胺,需求的是人性。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需要買東西、需要更多關注,其實只是想要那一刻的刺激。 - 拉長快樂的曲線
與其追求短暫的刺激,不如投入能長久滋養的事物:與朋友深談、學習新技能、運動、冥想……這些才是能真正提升幸福感的行動。 - 允許「空白」存在
現代人對空白感到焦慮,手機不在手上就渾身不安。但正是這些空白,才給心靈休息的空間。心理學家周慕姿說過一句話:「空白不是浪費,而是恢復。」
走向主控權的人生:重寫自己的節奏
當我們明白多巴胺不等於快樂,就能開始有意識地設計生活。
- 不再讓社群決定情緒:關閉不必要的通知,設定專注時段,讓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
- 給自己延遲滿足的訓練:例如想買東西時,先放進購物車 24 小時,問問自己「這是需要還是想要?」
- 建立「慢樂」習慣:每天花十分鐘,靜靜品味生活的一個小片段:陽光照進窗邊、咖啡的香氣、與愛人對望的一瞬。這些慢樂,才是真正能填補內心的力量。

結語:真正的自由
自由,不是永遠有選擇,而是能選擇不被慾望操控。
當我們看清多巴胺的遊戲規則,就能意識到:快樂不是外面多得一件東西,而是內在少掉一份焦慮。
人生的主控權,從來不在手機的通知裡,不在下一個買到的商品,也不在別人給的掌聲裡,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停下來,與自己對話。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多巴胺不是快樂,而是快樂的幻影。」
- 「快樂不是跑得更快,而是敢於停下來。」
- 「自由不是無限追逐,而是有能力說『夠了』。」
- 「空白不是浪費,而是心靈的修復。」
- 「人生的主控權,不在慾望,而在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