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傳統標準答案的省思
隨著時代的變革,108課綱去中國化,大量刪減國文科文言文課文的數量,但周敦頤的〈愛蓮說〉卻不受影響,在台灣國文教材存在了數十年,並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篇章,確實有其獨到與殊勝之處。
只是周敦頤真正愛的是甚麼蓮?在傳統中學時代的國文教育之「考試引導教學」的標準答案制約下,我們總是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荷花!但真的是荷花嗎?
就在我認為荷花是最天經地義的答案,卻在閱讀了葉國良教授〈周敦頤愛的是什麼蓮?〉這篇論文之後有了一番重新的思考與探究。
二、葉國良教授的意見:周敦頤所愛是睡蓮
其實連權威的部定版本都存在出入。葉國良教授指出最早民國 74 年國文課本裡的〈愛蓮說〉的附圖是睡蓮;但民國 76 年與79 年的國文課本,所附的圖片卻都是荷。此後部編本或各家出版社所出《國中國文》課本所附圖片,不論攝影或是手繪插圖都是荷。
葉教授提出自己主要是透過植物學的角度去辨析,認為周敦頤〈愛蓮說〉一文,所提的「蓮」是睡蓮而非荷花,以下就摘錄這篇論文的重點(為方便閱讀,在不更動原文的前提下,做了分段):
1.先論花。不論荷或睡蓮,都有浮出水面的花,而且都散發清香味,因而都符合「出淤泥而不染」和「香遠益清」的文意。
2.再論葉片,荷的葉子高出水面不少,睡蓮的葉片則貼浮水面,濯是洗滌的意思,漣是漣漪,指水,葉片遠離水面的荷是無法以清漣洗滌的,只有葉片貼浮水面、與漣漪盪漾成趣的睡蓮才能說「濯清漣而不妖」。
3.最後論葉片和花的柄。荷的花和葉片因為浮出長達 1~2 公尺,其柄都帶有相當幅度的彎曲,風來尤甚,固然「不枝不蔓」又「中通」,但豈能稱為「外直」?只有花柄僅浮出水面少許的睡蓮,才真正是「中通外直,不枝不蔓」。以上分析,讀者親臨池畔觀察,便知所言不虛。可見〈愛蓮說〉的「蓮」指的是睡蓮。
友人廖美玉教授稱:荷為經濟作物,有蓮藕、蓮蓬,農家以時採收,似不宜謂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睡蓮無蓮藕、蓮蓬可採,不屬經濟作物,而為觀賞植物,故可稱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出自論文第五節「從文本論〈愛蓮說〉指的是睡蓮,頁49)
〈愛蓮說〉中形容蓮花的七句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四句的意思完全出於佛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三句才是濂溪依據儒家價值加入的新意,諸如正直、一以貫之、望之儼然等,有承襲有創新,而將「蓮」的意象從諸佛菩薩的宗教象徵轉化為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之德的道德內涵。
(出自第六節「周敦頤將蓮從佛法的象徵轉化為君子之風」,頁50-51)
三、我們認為周敦頤所愛是荷花
我自己本身有多年種植荷花與睡蓮的經驗,並就這個問題與一位對植物有深度愛好與觀察的網友Mizuseirei Ch(水靈)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我們共同認為周敦頤所愛是荷花,以下即將我們討論的心得整理如下:
在古代中國最常見的是荷花而非睡蓮,從荷花有諸多別名如芙蕖、芙蓉、菡萏、藕花、水芝;再加上荷花的個別部分都有專名,如《爾雅‧釋草》所云:「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可知先民對荷花十分親切與熟悉。
相較之下,睡蓮在中國古代傳入時間比較晚,雖有原生睡蓮,早期被歸為苹類,是先秦時代可食的野生植物。但總體而言無論是觀賞,還是經濟價值都不高,一直到明清才有比較清楚的記載與植物圖考,如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所記載的「子午蓮」。
葉教授提到「〈愛蓮說〉中形容蓮花的七句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四句的意思完全出於佛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三句才是濂溪依據儒家價值加入的新意...」不諱言,深受佛教影響的宋代理學,周敦頤的〈愛蓮說〉確實有轉化佛教宗教象徵為儒家君子的道德意涵,只是用的是本土更常見的荷花來取代睡蓮。因為自古以來,文人就常以中國的本土植物來代稱西域才有的植物。比如薝蔔花(黃玉蘭)是一種來自印度佛教經典的香花,因當時中國沒有這種香花,也就以本土的梔子花來類比印度的薝蔔花。

左為黃玉蘭(薝蔔),是佛經中的香花;右為梔子花,是原產中國本土的香花。古人常以本土的梔子花來類比佛經的薝蔔
以下即以周敦頤〈愛蓮說〉的文本結合對荷花與睡蓮的生態觀察,論證出我們認為周敦頤所愛是荷花的觀點。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我說:比較荷花與睡蓮的柄,荷花的柄很長、質地又很粗硬,可以長到1-2公尺左右;相較之下,睡蓮的柄短多了,而且睡蓮的柄柔脆多了,撕開外皮還可以當蔬菜食用。君子的精神品格自然是很堅毅的,才能從骨子裡撐起一切、而且撐得那麼高。要講君子之德,荷花比起睡蓮來,自是硬頸得多!

荷花的柄可長達1-2尺;睡蓮的柄約15-20公分。荷花柄質地粗硬,從生到死都直挺挺,頗類君子卓爾不群的獨立人格;睡蓮的花梗柔脆,可當蔬菜食用,且隨著花謝會整個倒伏進水裡。
水靈說:荷無論到葉枯或蓮蓬熟成都是立著的,要講周敦頤強調的君子之風,這點其實比較合適;相較之下,睡蓮隨著花開時間變長,當其快要快謝了,花柄就開始傾斜,最後就整個栽進水裡去了。
我說:葉教授用「荷花的柄都帶有相當幅度的彎曲,風來尤甚」,荷花有一二公尺高,這麼高的花柄,迎風自會有相當程度的晃動,這不正是曹植〈芙蓉賦〉所說的「竦芳柯以從風」(荷花挺立著香莖隨風搖曳)?至於睡蓮的柄不過15-20公分(有的甚至沒有柄),再加上花柄的質地也不同,能這樣比嗎?
水靈說:我那天刷到一部影片,有人在荷葉完好期徒手把整棵植株挖出來,橫放的整根蓮藕,一節節藕節上立著一根根葉柄,幾乎都是接近直角的,跟睡蓮那種從中心放射生出葉梗的感覺完全不一樣~超有趣!
我說:妳說的那個影片,我可以想像,因為蓮藕是荷花的地下莖,藕節上會生一花一葉,就是妳說的幾乎完全垂直,葉與葉之間就是藕之所在,古人說:葉花常偶,所以稱之為「藕」。挖藕的農人就是很了解藕根生長的特性,所以才能完整無傷的挖出蓮藕來。

睡蓮的花與葉片從地下莖長出,以放射狀排列在水面上的形態,這與荷花的地下藕莖橫向生長,挺出水面的獨立葉片不同。從乾枯水缸裡的睡蓮,更能看清睡蓮的生長型態。
2. 「濯清漣而不妖」:

荷的四季,即便到冬天的枯荷時節,其花梗仍是挺直的
荷花向來被稱為「出水芙蓉」,再加上具有自我淨化的能力,彷彿被清水洗過,因此稱「濯清漣」又有何不可?曹魏時期曹植〈芙蓉賦〉一文亦有「結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擢莖」,這份「天然去雕飾」的美是不流於妖豔的。
相較之下,睡蓮還比較妖,除了花色繁多,還長在比較深的水域,常有人因為被睡蓮之美所迷惑,為了採睡蓮而被淹死。
水靈說:荷葉有沉水期、浮水期跟立葉期,而即使是立葉期間,它盛載著露水雨水,在一定量內,水會隨風吹晃動,也會有漣漪,我去年錄到一段葉子已經在末期捲曲狀態,中心盛接著一窪水隨風晃動生紋,而且風來彎曲葉柄晃動水面也能生漪,濯青蓮其實也說得通(誰規定水一定要洗哪個部位啦?!)
我說:是的。立春時節播下的荷花,剛剛舒展了小圓葉,就像個躺在春水中的小貝比似的,這就是浮水期。清明左右,荷葉就開始從碧水懷抱中一躍而起了;歷經一整個長夏都是亭亭淨植,除非遇到颱風;就像你說的,即便是枯荷,她的花梗還是直挺挺的。
3.「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確實,荷花一身是寶是經濟作物,對農人而言經常要採擷,談何「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相較之下,幽邃的睡蓮無蓮藕、蓮蓬可採,不屬於經濟作物,加上又長在水深之處,確實較難讓人親近。
但是,不同於前代的雅俗之辨,對宋人而言,「以俗為雅」的時代風尚,強調將民間的俗語與日常題材融入詩歌創作,並以此凸顯個人主體的審美與創作精神。把俗事俗物轉化為非凡的精神境界,可說是宋人的功夫論,正如東坡先生《超然臺記》所云:「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因此對農人而言是經濟作物的荷花,但到了理學家周敦頤的詩眼觀照底下,卻生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意象。
類似的例子,還有被宋人審美到無以復加的梅花,被譽為「四君子」之首的梅花,不正是一種果子花?不也是不折不扣的經濟作物?再說,追求經世致用,乃是一個貫穿中國歷代的儒家思想,強調學識與行動的結合,以解決實際問題並貢獻於社會。因此荷花是經濟作物,全株均有作用,比起沒有甚麼經濟價值的睡蓮,可說是十分符合宋人的道德理想與審美精神。
三、蓮——被錨定的君子之花
周敦頤〈愛蓮說〉這篇文章最大的意義,可以說就是「蓮的意象」被一千多年前的理學家周敦頤給錨定下來,並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內涵。正如葉國良教授所云:「在濂溪之前,儒家學術著作或其文學作品中尚無以「蓮」為「君子」之象徵者,有之自濂溪始,理當有更深一層之寓意。」(頁49-50)
雖然對今日的人們而言,這個道德意象似乎有些陳腐,但在周敦頤所處的時空,那被心靈召喚出來的君子之風的意涵卻是無比新穎。在比周敦頤更早之前的600年前的南朝時代,流行於長江中下游一代的南方民歌——吳歌西曲中的蓮,與「憐」諧音,還只是愛情的意象呢。
史載周敦頤在任虔州(今江西)通判時建有蓮池,並於嘉祐八年(1063)五月揮筆寫下〈愛蓮說〉。我們不難想像,喜愛蓮花的周敦頤,公務之餘總愛行吟於蓮池畔,想必從朵朵盛開的荷花獲致不少審美的愉悅與道德的靈感。
但周敦頤所刻畫的,絕對不只是一朵現象界的蓮花,而是一幅出現在意識屏幕上的心靈圖像,也就是這是一種亦人亦植物的比德(將植物比配德行)描寫。「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就現象來講,寫的不過是筆直中空、沒有分枝的蓮莖,卻帶給詩人一種君子精神品格的感發:君子的心靈是那麼通透磊落,外在的行為是那麼正直,正直的他們行所當行,沒有任何橫生的枝蔓,也就不會有任何攀附、走捷徑的行為。
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正因為內在有如此美質,所以表現在外的形象才那麼端莊優雅(濯清漣而不妖)、自有一種感染人心的力量(香遠益清)。說的明明是文質彬彬的君子,卻跟一個外在的物象-蓮貼合得如此精妙,影響所及,蓮這個意象自此被錨定成了一朵君子之花。
正如後來詩人包恢(1182-1268)所歌頌的:「暴之烈日無改色,生于濁水不受污。疑如嬌媚弱女子,乃似剛正奇丈夫。有色無香或無實,三種俱全為第一。實裡中懷獨苦心,富貴花非君子匹。」(〈蓮花〉),這朵有美色、有香氣又能結實的荷花,看來嬌弱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大丈夫,頂得了烈日與髒汙,儼然已是宋人心目中的理想之花,其一舉涵蓋了出世到入世的意涵,不但懷抱高卓的理想,也能真正對現實世界起到實際貢獻的影響力。
四、結論——跨領域學習的重要
雖然我們不是那麼認同葉國良教授這篇論文的觀點,但這篇文章無疑讓人有了重新思考與探究的機會,讓我們對這朵「君子之花」無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雖然我們傾向於認為這朵君子之花是荷花,與昔日國文課本的標準答案一致,但這已是經過深思探究的結果,而不是一個不假思索的反射性答案。
此外,我也深深意識到很多學問必須進行跨領域的整合性知識,學國文不能只是死記生難字詞的解釋或語文常識。以這篇文章為例,我們必須透過對荷蓮植物進行全面性的生態觀察,從整株植物的根莖花果葉,到一年四季的榮枯變化,才能對荷蓮的植物特徵有一個基本的掌握,以之來對照文本的內容、歷來對荷花的審美與理學的精神,才不致對〈愛蓮說〉這篇文字流於片面的理解。
這篇文字也要謝謝暉慈學姊與正壹學長,紀念多年前我們在line上亂聊的情趣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