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當你真心誠意地想幫一個人,熱情地伸出援手,卻換來對方婉轉、甚至冷淡地拒絕了。表面上你很有風度地說:「沒好的,我理解。」但心裡卻像是被什麼戳了一下,不大聲、不劇烈,卻明顯地感到:
一種委屈、一絲心酸,好像自己「被不需要」、自己多管閒事了。
你理性上知道:「可能對方只是習慣獨立,或他真的有別的安排,別想太多。」 但那種被拒於門外的情緒,還是悄悄地留在心底。
其實,這未必是小題大作,而可能是你的內在,有兩個部分正在發聲: 一個是渴望被認可的你;一個是努力維持善解人意與風度的你。
這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樣的情緒:為什麼當別人拒絕我時,我會這麼受傷?
覺察一:你渴望的不只是被接受,而是被「看見」
很多時候,我們主動付出,的確是發自善意、心甘情願地付出。但深層裡,也藏著一種更私密的盼望:
「希望我的用心能被感受到,希望對方知道我是有心的。」 說白一點,就是我們希望「我的好有被看見」。
所以當對方輕描淡寫地說「不用啦,謝謝」,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這次不用你幫」, 而是:「你的心意我不需要,也不重要。」 這種微妙的被忽略感、需求未被滿足的失落感,就是讓人受傷的根源。

覺察二:你的內在有個靠表現來換取愛的小孩
如果你從小就是個「貼心懂事」的孩子,你可能早已習慣,透過幫助他人、照顧別人、表現良好來累積價值。 被需要,等於有存在感;能幫上忙,才值得被喜歡。
這種思維雖然讓你成為一個可靠的人,但也悄悄地,讓你把「付出」當成了換取安全感的來源。 一旦對方拒絕你的好意,就像一張努力經營的邀請卡被退回,不只是簡單的被拒絕,更像是否定了你的價值、否定了你整個人。
這時候,真正受傷的,不只是現在的你,還有那個曾經努力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的內在小孩。
覺察三:你的理智懂了,但情緒還沒被安慰
你可能早已在心理學、關係修復、溝通領域中成長不少。懂得尊重界線、懂得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你甚至能客觀地分析:「拒絕我,不等於不喜歡我。」
但懂得道理的你,和受傷的你,是兩個不同的部分。
懂是一回事,痛又是另一回事。我們常常跳過中間的情緒,直接用邏輯來強迫自己表現正面積極: 「不要那麼玻璃心」、「是我想太多了」、「我該真誠地尊重對方也有選擇的權利」
邏輯是腦袋,感受是身心。那個受挫的身心,並不會單純地依靠腦袋就獲得痊癒。唯有去正視自己的感受、不逃避、不騙自己,才是身心療癒的開始。
🌿 下一次,不急著壓抑,而是回頭看看那個部分
如果下次你又在類似情境中感到莫名的難過,不妨暫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現在的失落,是出於內在的哪個部分?」
這個提問,會讓你離自己的情緒更靠近一點,也讓你有機會溫柔地照顧那個渴望被肯定、被接納的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類關於自我覺察、情感修復、內在對話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主頁。
讓我們一起在日常的細節裡,看見那個努力善良、卻也需要被理解的自己🌿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