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悖論:為何我們的努力程度,常常與學習成效不成正比?
會不會我們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某些「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最低效的陷阱?我們的時間與精力,這些最寶貴的資源,或許從一開始就被我們慷慨地投資在了錯誤的地方。
診斷問題——三大低效學習的「安慰劑」
在深入討論高效策略之前,我們得先誠實地檢視一下,那些讓我們「感覺良好」卻「成效不彰」的學習活動。這些活動就像是學習上的「安慰劑」,它們能有效緩解我們「沒有在學習」的焦慮感,但對於知識的長期留存幾乎沒有任何實質幫助。
學習的悖論:為何我們劃下的重點,反而是我們決定要忘記的事?
第一個、也是最普遍的安慰劑,就是「筆記傾倒」與「塗鴉式祈禱」。前者指的是,我們在上課或讀書時,幾乎是無意識地,把所有看到的、聽到的資訊,不經思考地直接謄寫到筆記本上,這個過程創造了一種「我把知識捕捉下來了」的假象。
後者則更為省力,我們拿起螢光筆,在課本上大片大片地塗上顏色,標記出那些我們「認為」是重點的段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們只是在心中默默祈禱,這個畫線的動作,能以某種神秘的方式,把知識烙印進我們的大腦裡。
這兩種行為之所以致命不單純是因為它們是低度的認知加工活動,更陰險的是它們會打造出一個由我們自己親手建立的「認知牢籠」。
當我們第一次接觸新知識時,我們的理解必然是淺薄且充滿偏見的,而抄筆記和畫重點的動作,恰恰是對這個最草率的初始理解進行了一次物理性的肯定(動手把「自己」覺得重要的畫起來)。我們等於是在告訴自己:「是的,這些就是重點,其他的都不重要。」
接下來的複習我們自然會聚焦在這些自己標記的「精華」上,結果就是我們從頭到尾都只是在自己篩選過的資訊同溫層裡打轉,不斷鞏固最初的偏見,再也沒有機會去挑戰或修正自己的理解。這就是一種學習上的「劃地自限」。我們以為自己在築起知識的高塔,實際上只是在為自己挖了一個越來越深的認知壕溝。
這裡甚至存在一個「學習的悖論之處」:當我們決定為某段文字畫上螢光筆時,代表我們判斷它「重要到需要被標記」;但這個標記的動作本身,又給了我們一種「我已經處理過它了」的心理許可,讓我們反而不會再花費真正的腦力,去做到「重要到需要被深刻理解」。畫線,成了一種逃避深度思考的完美藉口。我們畫下的那些重點,諷刺地,成了我們決定要最快忘記的內容。
閃卡的詛咒:是在「回憶知識」,還是在「辨認卡片」?
第二個強效安慰劑,是數位時代的寵兒——抽認卡(Flash Cards),特別是像Anki這類的軟體。它利用了間隔重複的原理,看似是最高效的記憶工具,但若被濫用就會立刻墮落成一種精緻的自我欺騙。
問題出在一個非常細微的認知差異上:「回憶」與「識別」。「識別」是當你看到提示物時,能「認出」它,好比說看到一張照片,你能認出那是蒙娜麗莎。「回憶」則是在沒有任何提示下,能從記憶中「提取並重現」資訊,好比說要你憑空畫出蒙娜麗莎的樣貌。兩者所需的認知深度,有著天壤之別。
傳統的閃卡用法,非常容易讓我們墮入「識別」的陷阱。當我們對同一張卡片重複了太多次之後,大腦就會開始走捷徑。我們不再是去思考卡片上的問題,然後從記憶深處提取答案;我們只是單純地「認出」了這張卡片的「長相」(像是問題的前幾個字、或是某個特殊的排版),然後大腦就自動化地給出了與之配對的答案。
一個最明確的警訊就是如果你在還沒完全讀完問題之前,就已經脫口而出答案,那你幾乎可以確定你已經不是在學習了,你只是在玩一場「配對遊戲」。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知識,極其脆弱且缺乏應用性,它們只存在於「卡片」這個單一的、被過度訓練的情境中。這也呼應了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談到的,那種知識缺乏連結的「無根浮萍」感。一個完全靠識別閃卡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看似龐大實則一觸即潰。
建立框架——用「學習投報率」的眼光,重新評估一切
既然我們熟悉的許多努力方式,都可能只是高成本、低成效的安慰劑,那我們需要一個更可靠的框架,來指引我們的學習方向。這個框架,就是「學習投資報酬率」(Learning ROI)。
你的「學習投資報酬率」及格嗎?一個決定成敗的思維框架
這個思維框架的核心,是把我們評估學習的標準,從「以投入為導向」,徹底轉變為「以產出為導向」。我們不再問:「我今天念了幾個小時的書?」而是問:「我今天這幾個小時的學習,為我帶來了多少『可長期留存的知識』或『可實際應用的能力』?」
我們投入的「資本」,是我們最寶貴、不可再生的時間與精力;而我們追求的「回報」,不是短期的考試分數,而是能融入我們知識體系、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深刻理解。
當我們戴上「學習投報率」這副眼鏡,重新去審視前面提到的三大安慰劑時,它們的真面目就暴露無遺了:
- 筆記傾倒與塗鴉祈禱:投入極高的時間成本,但因為認知加工程度極淺,其長期記憶的回報率,幾乎趨近於零。這是一種穩賠不賺的劣質投資。
- 濫用閃卡:投入的時間成本或許中等,但因為助長的是淺層的「識別」,而非深層的「回憶」,換來的知識品質很差,應用性極低,投報率同樣堪憂。
這個框架,迫使我們成為一個對自己時間負責的「學習投資者」。我們必須意識到花在某項低投報率活動上的每一個小時,都存在著巨大的「機會成本」——我們等於是放棄了,用這一個小時,去做另一件可能帶來十倍、甚至百倍回報的高品質學習活動。接下來要介紹的策略,正是經過這套投報率框架,嚴格篩選出來的「優質投資標的」。
高回報的策略——三個撬動學習成效的槓桿點
要提升學習投報率,我們需要找到那些能以最少投入,撬動最大認知效益的「槓桿點」。這些策略的共通點,都是強迫我們的大腦去做那些雖然辛苦但回報極其豐厚的「深度工作」。
策略一:模式探勘— 在混亂中尋找秩序的槓桿
這是所有高投報率學習活動的基礎。所謂「模式探勘」,就是在面對看似混亂、零散的資訊時,主動去尋找它們內在的秩序與關聯。
我們要不斷地問自己:「這些東西之間,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差異處?它們可以被歸納成哪幾個類別?彼此之間是否存在著因果、對比或從屬的關係?」
這個過程,就是一種高強度的主動學習。它強迫我們從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意義建構者。這也正是我們之前文章中講到的建構「知識基模」與「知識網」最核心的工法。每一次成功的模式探勘,都是在我們腦中,為新知識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結構,讓它不再是孤立的資訊點,而是成為整個知識網絡中,一個有意義的節點。
絕佳的實踐時機就是在我們感到「資訊過載」的時候。當你覺得腦袋快要被塞爆,新資訊開始混淆不清時,立刻暫停輸入,轉而進行模式探勘。你會發現,透過分類、簡化、尋找類比,那些原本看似龐雜的內容,會被你整理成幾個清晰的邏輯組塊,大腦的認知負擔瞬間就會大幅降低。好比說十六個需要死背的獨立項目,可能會被你歸納成四組、每組各四個的邏輯群體,記憶的難度呈指數級下降。
策略二:高階測試 — 精準打擊,而非地毯式轟炸
如果說模式探勘是建立連結,那高階測試就是檢驗並強化這些連結的最佳手段。這也回應了我們之前關於「刷題文化」的討論。刷題本身沒有原罪,但其投報率的高低完全取決於它的「解析度」。
低投報率的刷題是地毯式轟炸。我們試圖去做完每一道孤立的、細碎的題目,期望能覆蓋所有可能的考點。這種做法,讓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在那些投報率極低的零碎細節上,而且因為缺乏整合,學過的觀念很快又會忘記。
高投報率的「高階測試」,則是精準打擊。它主張我們應該把絕大多數的時間與精力(好比說七到八成),專注於那些需要串連多個核心觀念,才能解決的複雜應用題或申論題。
當你花一小時,去深度拆解一道這樣的大題目時,你等於同時對它所涉及的所有底層觀念,都進行了一次最高品質的提取與應用練習。這種做法不僅覆蓋範圍更廣,而且因為是在「應用」中學習,知識點之間的連結會被極大強化,記憶的牢固程度也遠非單點記憶可比。剩下的兩到三成時間,才用來處理那些真的需要單獨記憶的、孤立的細節。
策略三:信心羅盤 — 戳破「自我感覺良好」的照妖鏡
這是一個投報率極高,但需要極大心理素質的後設認知工具。它的核心是在我們進行任何練習或測試時,除了寫下答案,還要誠實地記錄下自己對這個答案的「信心程度」。
然後在對完答案後,我們要重點分析的不是答對或答錯,而是「信心」與「結果」之間的不匹配。
- 狀況一:「不確定但答對」。
這是「幸運的警訊」。它告訴我們,我們的知識存在隱藏的缺口,這次只是僥倖矇對下次在考場上很可能就會出錯。
- 狀況二:「很自信卻答錯」。
這是「危險的警訊」,也是羊羹我個人覺得,學習路上最痛苦的「高手的詛咒」。這代表我們的知識體系中,存在一個我們完全沒有察覺到的、根深蒂固的誤解。這個「黃金錯誤」,是我們最寶貴的學習機會,因為它曝露了我們認知中最隱蔽的盲點。
要能坦然面對這種自信被戳破的劇痛需要我們轉變心態。我們必須將「自我價值」與「答對」脫鉤,擁抱一種「成長型思維」,把每一次的「黃金錯誤」,都看作是升級自己認知系統的絕佳契機,而不是證明自己很笨的證據。這個過程雖然磨人,但每一次成功的修正,帶來的認知躍升,都是無可比擬的。
第四階段:工具的再造——當我們超越了工具的名字
掌握了高回報的戰略原則後,我們就可以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並改造那些被我們濫用了的工具。我們以「抽認卡」為例,看看如何將一個容易導致低效學習的工具,徹底升級成一個高投報率的思維健身器材。
優化軍火庫:如何把「閃卡」從記憶的拐杖,改造成思維的健身器材
我之前提到「閃卡」(Flashcard)這個名字本身,就內建了「快速」、「高頻」的意涵,這恰恰是深度學習所要避免的。優化的第一步,就是從心態上,超越這個名字的束縛。我們的目標,不再是「快速刷完」,而是要讓每一次與卡片的相遇,都成為一次高品質的思考。
羊羹所認為具體的優化方案,應該包含以下幾個層次的升級:
- 從「孤立單字」到「情境填空」:卡片正面不再只是一個單字,而是一個挖了空的句子,強迫我們在上下文中去回憶這個詞。
- 從「被動定義」到「主動造句」:卡片背面除了標準答案,還留了一個空白,要求我們立刻用這個詞,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句子,完成一次「生成」練習。
- 從「單點記憶」到「關聯字網」:在卡片背面,主動補充上這個詞的同義詞、反義詞、詞性變化、甚至字根分析,讓一張卡片,成為一個知識網絡的節點。
- 從「單向識別」到「多向回憶」:製作反向卡片,正面是定義,背面是單字,徹底杜絕只靠「識別」字形的投機行為。
知識的畢業典禮:如何解決「論述通膨」的成長煩惱
當我們把這套優化方案,應用到更複雜的「觀念性問題」上時,會遇到一個高手級的困境:隨著我們的理解加深,每一次在腦中「生成」的論述會越來越長,導致複習一張卡片變得極其耗時。
這個「論述通膨」的現象,其實是一個正面的訊號,代表我們的知識正在健康地成長。而解方,在於為我們的知識,建立一套「分級與轉移」的系統。
- 孵化期:一個新觀念,最適合用抽認卡來高頻率地孵化,將其「種子」植入長期記憶。
- 成長期與畢業:當這個觀念的論述開始「通膨」,變得耗時,就代表它已經從這個小花盆中「畢業了」。我們需要為它找一個新家,好比說,一張專門的心智圖,或是一則結構化的永久筆記。
- 畢業後的卡片:原始的抽認卡,可以把詳細內容刪掉,只留下一個「指針」,像是「參見我關於『XXX』的永久筆記」。它從一個知識的容器,變成一個快速的記憶觸發器,讓我們在享受間隔重複好處的同時,又不受其載體形式的限制。
放棄量化的迷思,擁抱原則的自律
如果我們過度執著於「量化」,追求每天讀幾頁、記幾個知識點,就很容易陷入「古德哈特定律」的陷阱:「當一個指標變成了目標,它就不再是一個好的指標。」我們會為了達成數字目標,而犧牲學習的品質,最終又回到了「假性努力」的迴圈裡。
一個成熟的學習者或許應該採用一種「雙層系統」:在宏觀的層次上,我們用清晰的、結果導向的目標(像是「完成一個專案」或「讀完一本書」)來確立大方向;而在微觀的日常執行中,我們則放棄精細的量化,轉而用「原則」來引導自己——我今天的學習,是否足夠「主動生成」?我是否誠實地對待了自己的「信心」?我是否在資訊之間,努力地去建構了「連結」?
深夜書桌前的燈火不該只照亮我們疲憊的身影和畫滿重點的書本。我們真正需要的或許不是更長的學習時間,也不是更漂亮的筆記,而是一種更清明的、能夠分辨「安慰劑」與「真良藥」的智慧。當我們不再用投入的時長來定義努力,而是用思考的品質來衡量成效時,真正的學習效率,才會在我們身上發生。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學習效率的QA總結
- Q1: 為何許多常見的學習習慣,像是抄筆記和畫重點,被稱作是「安慰劑」?
- A: 因為它們能提供強烈的「我很努力」的心理滿足感,但由於缺乏深度的認知加工,它們對於知識的長期留存,回報率極低。它們更像是在鞏固我們最初的淺薄理解,而非真正地深化學習。
- Q2: 評估自己學習成效的最好標準是什麼?
- A: 是「學習投資報酬率」(Learning ROI),也就是「單位時間內,獲得了多少可長期留存的知識或能力」。這個思維框架,能幫助我們把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從低回報的活動,轉移到像是「模式探勘」、「高階測試」等高回報的認知活動上。
- Q3: 面對複雜的、需要深度理解的知識,抽認卡(Flash Cards)還是一個好工具嗎?
- A: 是的,但前提是必須對其進行「升級改造」。我們要超越「閃卡」這個名字的束縛,把它從「快速識別」的工具,變成觸發「深度生成」與「網絡連結」的思維道場。當一個觀念的理解深化後,甚至需要為其建立「畢業轉移」機制,將其移至更結構化的筆記系統中。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順手幫我點個愛心❤️、追蹤羊羹學堂或分享出去,讓這些想法能幫助到更多人。
我一直相信投資不只是數字,更是知識和實踐的累積。我的存股紀錄,是想分享背後的思考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報明牌。希望這些真實的經驗,能陪著你找到自己的投資步調。
如果我的分享曾帶給你一點收穫,希望能邀請你訂閱【羊羹學堂】,你的支持是我能繼續專心研究、分享好內容的最大暖流,有機會的話羊羹想透過大家一天一元的幫助成為專職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