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定位
放空之鬧
繼「鬧」之後的「空」
俗話說得好,有因必有果看著他們自己在課堂的定位,就不難發現為什麼課堂上以及學習的氛圍是個「鬧」😱

這位仁兄其實在課堂上,常常是路人甲乙丙丁😅😅

班上算認真的孩子,在學習上,是少數知道而願意舉手的「倖存者」🤣

這也是少數知道願意舉手的倖存者之一,成績算優異,但其實也蠻多內心劇😅

這個就是自己很自在,搞到老師有點狂的那一個,我的修煉對象🤨

這個也是很自在,鬧起來會忘了自己是誰的那一個😩

學習穩定的女孩,也是選擇性撐住😰

學習場域裡,夢幻型的學習者在此😆
幾乎每堂課的學習,都有放空的時候,只差別在放空的時間多寡,然後看待任課老師班控規定的強弱,來決定鬧的程度。
(偷偷說~任課老師都很認真,就是這世代孩子們的放空是從小練就的能力,畢竟滑影音和等待遊戲攻防與轉場的時間,多得是放空能力的訓練😅😅)
「放空」選擇出自於幾種狀況:
1.聽懂後就出神的放空
2.聽不懂也不想聽的放空
3.聽不懂但很想學卻跟不上的放空
4.當天精神狀況不是很好的放空
5.老師聲音屬於療癒系的放空
6.沒有筆記抄也沒有重點可以畫的放空
那怎麼樣可以精神奕奕的上課呢?
1.有故事聽的時候
2.有撲克牌集點獎勵的時候
3.該科學習成就感較高的時候
4.當天精神狀況還不錯的時候
5.有同學一起尬聊的時候
6.有實作體驗的時候
————————————
今日有晤🤨
今天在學校陪孩子寫作業到五點,恰巧遇到一位同事相聊,說到一個點,讓我再次反思自己的帶班思維~
這個世代的在乎與學習,早已不是以往我們所期待的樣貌。若我們一直以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學習「理應如此」的期待框架著他們,那麼他們不管怎麼做都會讓我們不滿意,不是嗎?
反觀現在年輕的老師們,進場與孩子們的互動,共頻機率更高,更能從孩子們成長的軌跡脈絡來進行課程思維的設計。在更符合學習者需求的期待裡,所謂的「成就高低」就會有更多元方式的評比,而不只是一堆選擇和一堆卷子😳😳
……我要再探尋自問並學習……
畢竟,目前感覺自己有著黔驢技窮的無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