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與Naval的啟示】從加油站員工到汽修學徒的選擇
▋一個決定不回頭的轉型
一個決定不回頭的男人,在加油站工作幾年後,決定重新成為汽修學徒,收入從五六萬降到28000元。原先準備步入婚姻的伴侶很不諒解,擔心未來孩子沒有保障,甚至詢問網友是否要放棄這段關係。Dcard上的這個故事,我想了很久。
這是不是一個好決定?我這樣思考:他把固定收入的勞力付出,轉為一種對未來的投資。這種投資有可能透過達成另一個成長曲線實現,以產出而非純粹時間消耗作為衡量。人類的勞力不可能無限投入,會受到時間、體力等因素限制。
▋勞力型工作與技術型工作的本質差異
如果他繼續保持原先狀態,不學習成長,未來其實已被限制。原本的職業成長有上限,本質上是用時間換勞力的工作。技術型工作則不同:隨著技術成熟,單位產值可能突破,越做越熟練,產值越高,也可能累積未來獨立執業賺取更高收入的可能。純勞力型工作和技術型、產出導向工作,本質不同。
▋《那瓦爾寶典》的啟示
在《那瓦爾寶典》中,Naval Ravikant提到,我們不應在輔助型工作上投入過多,例如客服或純勞動,而應以產出為主的工作計算。不論是業務或技術工作者,熟練度提升可帶來技術突破與時間複利效果,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精進,這是一種理想的職涯模式。
▋以產出為主的工作 vs 被動勞力
有時候,以產出為主的員工,會被認為是被老闆壓榨——做很多事幫老闆賺錢,自己卻沒效益,因此有人選擇偷懶、混時間。天使投資人李笑來老師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有些人會選擇在幫助老闆的同時,也換取自我成長。他們打磨核心技能,例如修水電、牙醫職業、業務、行銷或做案子。這段時間投入不是等價的,而是累積了未來質變的可能。
▋技能熟練帶來的產值提升
如古典老師在《躍遷》中所寫,經過一段沉潛後,量變會帶來質變。以汽修工作為例,技能熟練後,他用一半的時間完成比以前更高品質的工作,幾年後甚至可用三分之一時間完成以往無法完成的服務。他從一小時做兩個簡單服務,變成三個複雜昂貴服務。品質提升,單位產值提升,即使現在老闆不給機會,市場上仍有無數其他老闆在等待。
技能達到頂峰後,藝高人膽大時,他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工作,不再被迫,哪裡都能生存。到達古典老師所謂的產業與技術頭部後,他會自洽的形成一種正向循環:練得越好、做得越好,客戶越多、名聲越佳,更多訓練帶來更好結果。這正如許峰源律師所說的「老闆與員工的不平衡曲線」,本身就是一種可觀的複利成長,不管人生,還是生活與財富累積,我是這樣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