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網絡有時候難免會讓我們焦慮。互聯網世界裡的人、事、物越來越“精緻”,為什麼我們的世界總是如此「粗糙」和「不堪」?我們如何來面對真實世界的“粗糙”和“不堪”?
孤獨的人總是尋求AI無條件的滿足,比如回應、誇讚、鼓勵,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因為,只要是“與人相處”必然會有衝突,但是我們在AI時代的孤獨裡如何學會面對?
沉浸於互聯網中,網頁、視頻、遊戲,如何感知自然的變化、溫度和力量,如何感受身體的肌肉的變化和運動,如何感受精神上的匱乏和充沛?
這個世界有時候“太富足”了,以至於沒有“飢餓感”,我們需要什麼都俯拾即是,太容易得到,口耳相傳就會獲得信息、通信販賣讓人失去更多想動手的機會,於是我們失去了太多的好奇心和感受力。這也是我對自己的孩子的未來的擔憂。
曾經看到大概這麼一句話:未來人與人的差距就在於「線下體驗」的深度。不無道理。比如寫字,我們小時候,寫毛筆字已經進化為一種非實用主義的「藝術」,如今提筆忘字。孩子們的課堂上也推行網絡教與學,未來或許用任何筆寫字都將會是一種「藝術」吧。還是希望孩子們走出家門體驗大自然,哪怕是一條讓人驚悚的毛毛蟲從腳邊蠕過;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感受交流裡的衝突、感謝與道歉;感受竭盡五官五感的能力去體驗那些樸素的、原始的情感和世界。有時候,人與事都是那樣笨拙的、無巧的、遲鈍的,卻是真實的、真摯的,允許「不完美」的、允許緩慢流動的。
有時候心中也會生出「惡之花」——嫉妒。嫉妒他人會賺錢、賺得多,有錢有閒從容自如,彷彿一切不費吹灰之力,一切光鮮亮麗、光彩照人,而自己卻彷彿不名一文、破衣爛衫。嫉妒他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之天才之資,我自己吭哧吭哧學十年也學不會,覺得自己真是蠢笨愚鈍。
嫉妒之花,小小的不足一釐米高卻鮮豔奪目,而且可以如細菌繁殖一般蔓延並摧毀其他植被,讓人不寒而慄。可是,我又不得不感謝自己這片內心的生態豐富而神秘,既有挺拔高直纖細卻有力的聳入藍天的雲杉、也有低矮叢生的耐旱堅強甚至帶刺的灌木叢、還有更低更小的長在樹根處的各種菌類和雜草,以及一些可愛的不知名的花草奇葩。是啊!誰能時時偉岸高直,總有時候各種情緒像植被一樣高低錯落密布其中。或許我該慶幸的是這樣的「惡之花」不會過度衍生、危及生態,她只是偶爾出現的星星點點,健康的生態終究會給她一個合適的生存空間卻又不讓她摧毀整片山野或森林。在自己這片山野或森林裡逡巡之後,問問自己:「自己想要什麼?」、「想過怎樣的生活?」、「是否太過關注別人的動態?」、這世界上有很多條路可以走,自己總有自己的路可以走吧。
當然,除了讓人引發「嫉妒」的遙不可及的攀比,還有一些真誠的人的真實的聲音告訴我:「我和你一樣,你不必擔心自己太過普通甚至太過自私,不必內疚。你有資格過好自己的一生。」
因為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平庸且渺小,羞於談論理想,但並不代表我們沒有理想。
我們在破碎的現實瓦礫中痛苦地重塑理想,彷彿跪拜於天地,用磨損的膝蓋、流著血的指尖、在痛苦猙獰的流著淚的表情中,從瓦礫中刨出最堅硬的基石,總覺得即使是苟延殘喘的一生,沒有顧全大局的能力,但至少可以把自己過好。別人的一生是一生,但別忘了自己一生也是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