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困擾說出來,大家才能一起想辦法〉2025-11-05
一個尊重孩子自主權的教育現場會遭遇到很多兩難,譬如說,要讓孩子們完整接收到我們準備的教案、還是讓他們在自發的遊戲裡停久一點,等他們想回課程時再回來;又或者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大人應該要介入多少?多快介入?還是要讓他們盡可能自己找到共處的方法?
當一個團體相對穩定時,這些兩難會變得比較簡單,也可以透過和小孩的討論、協調、約定來一一排除。但有些時候,如果有幾個問題卡在那裡沒解決,它就會像個不定時炸彈,讓那些會造成兩難的衝突反覆發生。
一位不擅長讀空氣的新朋友
這學期我們的團隊成員有一些變動,其中一個新加入的孩子在人際互動上很不擅長,除了不太會「讀空氣」、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為什麼讓別人不開心之外,由於一些在學校時被排擠的經驗,他認為自己的意見總是會被忽略,所以也很容易一下子就放棄和其他人溝通(覺得說了也不會有用)。
一方面,他的人格特質和過往經驗本就讓他比較難與人達成良好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新人加入團體的背景,又使得他更難打入。這個難打入不只因為其他人已經互相熟識,也因為我們在一段時間的相處下,已經形成了一套大家有共識的互動方式,而這很可能是新加入的人不熟悉的。
事實上,最初幾次他在人際上「卡住」時,其他小孩雖然不理解他的狀況,但還是會想著要怎麼幫忙他,也讓團體活動可以繼續進行。但當這種不協調反覆發生,孩子們的耐心也逐漸磨光:
「每次都是他有問題,浪費大家時間」、「他都不說清楚,我們也沒辦法幫他」、「他要玩要用說的,不能直接把東西搶走」……。隨著這些不滿而來的結果是,愈來愈多人不想和他一起玩。
作為教育者,我們知道這名孩子的行為不是「故意搗亂」,知道他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玩,只是不清楚怎樣加入遊戲才不會讓人不舒服,也一直困惑「為什麼我不能一起玩?」。但另一方面,其他孩子們的抱怨也不無道理,他們寶貴的活動時間被影響、被打斷,詢問對方為什麼這麼做,又得不到清楚的答案,想改善情況也不得其門而入,自然會想遠離他,不要面對這個麻煩。
用言語表達自己的在意,是件需要練習的事
一次活動的尾聲,我趁著要討論下週行程的時間,告訴孩子們我的兩難:一方面我知道所有人都可以自己選擇自己要跟誰玩,也知道有些人本來就比較認識,自然會玩在一起;但我也看到有人會有經常找不到玩伴的狀況,這件事讓我有點難過,不太知道能怎麼辦,想聽聽看大家的意見。
當我提出這個「我的困擾」時,很快就有小孩接話:「有時候有些人沒人跟他玩是有原因的」,然後大家便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起這學期活動中發生的幾次不愉快。
就像許多小孩間的衝突,最初的討論是從「怪來怪去」開始的。「他在我耳朵旁邊亂叫」、「是他先推我的」、「上次他踢球踢到我的頭沒有跟我道歉」、「他每次都直接把東西搶走,中斷遊戲又不說為什麼」……
但當我們把這些「抱怨」與「究責」一一拆解,釐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我們發現,「沒有把不舒服告訴對方」在很多時候都是造成衝突、累積情緒的關鍵原因。
我們知道自己不舒服的原因,認為對方也應該知道。但有時候對方是不小心的、甚至沒注意到自己做了什麼。譬如在認真玩球時,沒有發現球踢到人;又或者你以為別人亂打你,其實是一些人在玩鬼抓人,他不知道你沒玩。
在團體中比較久的小孩,已經很擅長用語言說出自己在意的事,但新加入的孩子並沒有那麼擅長。而且在他過往的經驗裡面,相對大班的學校或補習班可能也不是這樣處理爭議的。對於在團體中一陣子的小孩來說很自然的「為什麼你不講清楚?」,對他來說卻是一件需要花上不少時間練習的事情。
雖然,人際關係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就算我們把這些事情說清楚,未來相似的衝突還是難免會再發生。但我們已經可以看見孩子那種「反正我講了也不會有人聽」的既定印象開始鬆綁,他願意把自己不舒服的理由、打斷遊戲的原因說出來;其他孩子雖然還是不太理解他的困難,但也同意如果他沒有在做令人不喜歡的行為,好好講出來,之後還是可以一起玩。
對我來說,除了「解決問題」之外,這個討論很重要的一點在於,能夠讓每個人再次確定:在我們的團體裡面,沒有人的意見會被忽視。一個人現在遭遇的困難,經常是其他人(包括大人)過去曾經經歷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需要練習、需要時間,但值得高興的是,我們已經一起開啟了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