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十五):初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025-10-12
在過去的章節裡,我們分別談論了數位成癮、環境汙染、過快的生活節奏、壓力等造成現代人出現注意力問題的多種成因。這些問題不只會影響到成年人的專注力,對認知仍在發展中的孩童,影響的程度更加不容忽視。
在談論壓力的章節裡,我們已經透過加州衛生局長納丁(Nadine Burke Harris)的自身經歷與研究指出,童年創傷(諸如家暴、性侵或其他不當對待)等壓力源,會嚴重增加孩童確診注意力或行為問題的比例。
並指出他們的大腦將注意力均勻分散(而非專注於單一活動)的表現並非「病變」,而是一種為了應對危險環境發展出來的生存策略。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我們會繼續談論注意力問題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思考怎樣的解方才真正有助於改善這些孩童的處境。
是生理問題,但不只是生理問題
在研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時,本書的作者海利發現了一件值得思考的事實:世界各地被診斷出此症狀或相似病症的人數都大幅上升。以美國來說,光是2003~2011年,美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總數就增加了42~43%,其中女性未成年確診者更增加了55%;根據作者的說法,英國確診過動症的患者,在本書出版的2022年,人數甚至達1986年的百倍之多。
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有很多可能的理由,除了代表患者數真的比過去遽增之外;一部分或許也是過去的一二十年裡,人們對這項疾病的重視程度顯著上升。但無論如何,這都意味著兒童注意力不足的問題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中廣泛發生且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這個患者人數激增的事實,引發了作者開始思考: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人們相信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個主要由生理決定的病症,但我們真的應該這樣理解嗎?如果這是一個生理或基因造成的問題,為什麼確診人數會用這樣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如果關鍵不是生理或基因,又會是什麼?
一個尚無共識的年輕爭論,與需要釐清的前提
在討論的開頭,作者指出,關於孩童專注力的現代醫學爭論還相當年輕。自1968年起,「孩童難以專注是出於生理疾病」的觀點才被加入到精神醫學會關於心理問題的準則當中,但在那個時候,一般都認為只有少數兒童適用。
之後,隨著這個疾病的確診人數愈來愈多,兩種意見的爭論開始愈演愈烈。譬如在信仰個人主義的美國,主流的觀點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個主要由大腦問題與個人基因引發的疾病;而在心理衛生體系更加強調環境調整與社會支持的芬蘭,較主流的觀點則相信,這個問題不該被視為需要大量處方藥的生理疾病,應該從別的角度來解決。
但在深入處理這個爭論之前,我們需要先釐清一件事:無論是我還是本書的作者,我們都無意去否定生理或基因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中扮演的角色,也完全沒有要否定作出相關診斷、使用藥物治療的醫師之專業性。
作者的主張與立場是:一、「生理因素是否為主要原因」在科學上還沒有完全的共識,但根據他訪談的諸位專家說法,他傾向認為環境扮演更主要的角色;二、對孩子用藥很多時候沒辦法解決背後的核心問題,且我們不應該忽視藥物的風險與隱憂。
我同意作者的擔憂,但在我們繼續討論這個議題之前,我希望強調的一點是:我們需要相信醫師的專業。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因為相關的症狀或困擾正在使用藥物,但對藥物的後果有所疑慮,你可以和醫師討論你的擔憂與不安,或者尋求其他你認為更值得信任的醫師幫助,但千萬不要因為相信網路或書本上的資訊就貿然停藥。同時,此章節表達的這種擔憂,也不等於某種「藥物是個錯誤」的主張,而是希望提醒我們正視生理之外,造成注意力問題的其他長期原因。
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會先從一名「用藥物治療動物精神問題」的先驅者獸醫尼古拉斯.多德曼(Nicholas Dodman)的經歷與說法開始,討論生物與生俱來的能力與目標,如何在這個問題中扮演角色。並由此展開關於「用藥」的討論,釐清其意義與不足之處,思考其他可能的做法。
此外,我們也會重思生理因素扮演的角色,說明傳統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導致其結論無法恰當反應事實。並在這之後持續去探究與思考,現代社會在環境上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讓孩童與青少年比過去的時代更容易出現相關的困擾或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