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十七):環境與成癮--老鼠樂園與無效反毒〉2025-10-16
在那場影響甚廣的著名Ted演講〈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中,約翰海利提出了一個問題:英美等國禁止毒品已經有百年的歷史,為什麼我們沒能成功根絕它們?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什麼我們一直堅持這些無效的反毒手段?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海利走訪了世界各地,與各國的毒品使用者和研究者一一對談,他告訴台下他的發現--「我們對上癮的所有認知大多都是錯的」,甚至「上癮」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誤導性。
藥物治療與老鼠樂園
為了說明傳統「化學成癮」說法的問題,海利先後舉了幾個相當有說服力的例子:首先,在一些重大的手術中,醫生會為病人注射二乙醯嗎啡,也就是高純度的海洛因。如果成癮完全是一件「化學的事情」,病人應該要成癮才對。然而,多數的病人並不會在長期接受治療之後成癮。
海利指出,這種影響人心的,關於成癮的化學想像,許多來自於二十世紀初期完成的實驗。其中一種典型的實驗是,將老鼠關在空籠子裡面,提供牠兩瓶飲水,其中一瓶是純水,另一瓶則加入海洛因或其他實驗者想要測試的藥物。當時的實驗結果證明,老鼠會選用加有藥物的水,讓自己在毒癮中身亡。
這個實驗結果相當符合大眾對毒品的素樸想像:它有害,但它會使生物體無法克制地想要使用。然而,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的布魯斯.K.亞歷山大(Bruce K. Alexander)教授卻看見了這種實驗古怪的地方。他注意到:老鼠生活的地方是一個空籠子,牠整天無所事事,只能從毒品中取得快樂。
於是,亞歷山大教授打造了一個符合老鼠生活環境的實驗區。這個實驗區比一般實驗室使用的籠子大上兩百倍,裡面有充足的食物、轉輪和玩具可以玩,牠們在此可以進行社交、交配、育兒,堪稱為一座「老鼠樂園」。
亞歷山大教授的實驗不只證明了居住在這座老鼠樂園的老鼠不會像傳統實驗中的老鼠那樣成癮,甚至,當實驗者把食用了近兩個月嗎啡,確認成癮的老鼠放進老鼠樂園後,牠們也變得幾乎不再飲用嗎啡水。亞歷山大教授相信,他的實驗證明了「逃避不合理環境帶來的壓力」是造成生物藥物成癮的重要原因。
對藥物的依賴與惡劣環境間的關聯
在談完老鼠樂園的實驗之後,海利告訴台下觀眾,其實不只是老鼠,在人體身上也是如此。他指出,越戰期間,有五分之一的美軍士兵大量使用海洛因。當時,美國民眾相當擔心,這群士兵回國之後,會造成無法想像的社會問題。
然而,出人意料的結果是,這些士兵中的95%在回國後都自然地停止使用毒品,連「戒」都不用戒。因為就像身處於老鼠樂園中的老鼠,這些回家的士兵有家人、朋友、伴侶、各種令他們滿足的日常休閒活動。和處於戰場時不同,他們不需要海洛因來緩解孤獨與焦慮,不會像空籠子中的老鼠那樣,需要從藥物中尋求慰藉。
我們可以看到,亞歷山大教授的研究和尼古拉斯.多德曼對動物用藥的理解有其相似之處。那些被帶到尼古拉斯面前,使用精神藥物來輔助適應環境的動物,牠們之所以處於焦慮或憂鬱,不是因為牠們的大腦或基因有什麼障礙,而是因為牠們所處的環境讓牠們感受到限制與痛苦。
兩者的差別在於,空籠子裡的老鼠自己選擇摻有海洛因的水,尼古拉斯的「病患」則由牠們的飼主和獸醫生共同決定,讓牠們使用有處方的精神藥物。
就像面對成癮者,在演講的後段,海利指出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去幫助他們重建良好而緊密的社會連結,讓他們不再孤立,感覺自己只能依賴藥物。面對未成年人精神藥物的用藥比例不斷升高,海利也想再次叩問,這真的是最好的解方嗎?又或者,我們應該要像亞歷山大教授那樣,回過頭來觀察年輕人生活的環境,看看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些日趨普遍的注意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