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工業化時代的脈絡下,泰勒主義擴散全球,教師成為了教育生產線上的一環,在固定的時間內在台上講述一些考試要考的內容,下課就跟學生切割。但我們都知道的是,這樣的教學情況其實並不利大多數沒那麼聰明...修正一下,應該說在國、英、數、自、社成績沒那麼好的學生。在社會體制下,我們並不期望學生變得多好,只期待考試能夠把一些針對考試項目拿手的學生篩選出來,至於不拿手的學生就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想辦法。
隨著少子化及教育改革的趨勢,學生的個體性受到重視,如何讓學生學得更好成為了研究焦點。
書中對於教師的定位應該要像健身教練一樣,給予夠多的支持,陪著學生一起成長,這才是教育者的價值,讓學生精通之後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培養足夠的深層動機,繼續發展下去。我將其分成了四個面向:支持、專業、擷取、回饋。
支持 support
支持有分為心靈層面與外在層面上的支持,兩者相互依存,重點都是讓自己取得學生信賴,進而影響學生學習。
外在層面上的支持是指做為一個教師,要讓學生認為教師不會隨意離開自己的身邊,倘若真要離開也會珍重再見,讓學生知道老師是會支持他的,類似於在
《新關係花園》那篇講的「同在」關係。最直接的外在層面支持就是每個禮拜都跟學生見面上課,展現實質上的陪伴。
心靈層面上的支持是指在學習上讓學生感受到督促而形成良性壓力(Press)、讓學生在感受到激勵而朝教師設定目標前進(Pygmalion effect)又或者只是單純地在學生情緒好的時候一起笑、心情不好的時候聊心事都可以讓學生覺得教師是可靠的。而且,當學生在學習時如果身旁有聲音告訴自己堅持、加油下去,將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覺得自己是做對的事情、可以堅持下去。
書中提及,思想與感受有著深層連結,開心、有支持的學習會讓學生判斷現在是好的作為,進而推理自己要多做這樣的事情以獲得更多開心感。不僅如此,身體也與心智、情緒之間有著強烈連結。當我們透過實際行動像操作、演算、實驗等等都能夠讓我們學得更快,這是身體在幫助大腦進行學習的一環。
專業 profession
這就是教師的基本功了。要是沒有專業,怎麼教人?要是沒有專業,學生怎麼信賴教師能教的好?就像大部分的人請健身教練時不會請一位飲食無法控制的胖子一樣,因為他自己也還做不到。另外,對領域有系統性的了解也是專業人士所必須的。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能迅速判斷學生現階段的程度、盲點,以及學生下一步要怎麼走。
擷取 division
擷取指的是在為學生規劃學習時,將知識體系的內容做的讓學生易於學習。書中有提到教師提供知識效應,在教育心理學裡頭稱為鷹架理論( Scaffoding instruction )。
對於學生的學習而言,可以分為舒適圈、有效學習區以及困難區三個部分。當學習標的位在舒適圈時,表示這是學生覺得簡單或者是已經學會的內容;學習標的位在困難區時,授課內容過於困難導致學生將完全失去學習動機;當學習標的位在有效學習區時,學生在學習上會稍稍的感到辛苦、困難,但還不至於無法克服,而是可以透過努力去理解、學會它。
鷹架理論由 Bruner, Ross, Wood 三人所提出。其意思為學生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或新概念時,透過教師提供足夠的支援來幫助學生學習,最後當教師離開時,學生已經學習了此概念。其建立於 Vygotsky 的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學生有實際發展區 ( actual development,實際發展水準的內側 ) 跟潛在發展區 ( Potential development,潛在發展水準的內側 ),而潛在發展區的範圍扣除實際發展區的範圍稱為近側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
解釋: Potential D - Actual D = ZPD。
教師的工作就是為學生識別其 ZPD,將授課內容定位在學生這裡,透過學習讓學生將 ZPD 內的範圍轉為 AD。而這個近側發展區等同於有效學習區的概念。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觀察學生的有效學習區大概在哪裡,授課內容應該擺在有效學習區內,讓學生對克服這項困難感到期待。在教學過程中把知識從舒適區拉到有效學習區,讓學生在過程中做吸收,擴大舒適圈的範圍,最後讓新的學習內容從原本的有效學習區進入到學生的舒適圈內,最後即便不需要老師再次指導,學生也已經悉知其內容。
回饋 feedback
作為教師能夠提供給學生的就是從表現上最直接的回饋。
在上一篇學習進程中的回顧反思部分有提到參考他人的回饋。但當自己練習此項技能時我們不見得能夠找到同領域的專家來幫助我們檢視問題,這時教師的功用便發揮出來了。透過指導者的回饋,學生可以知道自己要改正的地方,修正之前的錯誤觀念或技巧。
另外教師在回饋上要注意三個原則:不要直接給正解而給予提示、讓學生自己產出答案才有意義、幫助學生看清事情脈絡。以前我高中教同學數學題目時,或許一看到我就會解了,但我會習慣性先問:你怎麼想這個問題?透過這樣子的過程,我可以思考對方解題解到了什麼地方,卡在哪個步驟,之後針對其步驟給予下一步提示,讓對方能夠自己猜出之後怎麼寫,進而算出答案。這樣的過程才能夠讓對方對這數學問題產生意義,才是好的學習方法。
小節
最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逐漸建立自我效能,並透過自我應驗理論,最後果真學會。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對於自身能力的信賴,認為自己會成功的感覺,是一種管理自身感受的方式。至於自我應驗理論上一篇講過,大家可以點過去看看。
教師效能(teacher efficacy)也將透過學生的學習成長而得到正向回饋,所以教師效能也是建構在多次成功的教學經驗之上。只要能夠順利掌握這四點,學生的學習將能夠超乎前所未見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