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連結:
學得更好(上)、
學得更好(中)、
學得更好(下)】
在 (上) 篇中我們提到學習進程有六個關鍵步驟,在(中)篇中我們提到教師作為教育者的價值有四個關鍵技能,而這兩篇主要講的都是大方向的原則及概念,但具體該怎麼做的細節並沒有描述太多,所以最後一篇就是要來講講在學習的過程中實際上我們要注意什麼細節!
不該做的事/想法
不斷反覆同一件事
書中提到不斷反覆同一件事情並不能提升或者幫助自己的知識或技能有所成長,像是一直狂練投籃或者拿著課本一直反覆嗑。重點是要有回饋的反覆才能夠有所長進。
過於側重延伸大腦的學習
書中提到所謂延伸大腦,也就是說當我們記住某個東西的位置時我們對他的印象會模糊化,因為我們記得去哪邊就可以找到它。這是現代人常有的學習方法。我們只要上網 Google 很輕鬆就可以找到原本不知道的知識。但事實與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所以不能完全把腦中資料都放在網路上,仍然要記得一些關鍵性的概念。
畫重點
畫重點的過程會下意識讓大腦以為有畫線就是有記住了,實則沒有,形成自我欺騙。甚至說畫重點也是延伸大腦的效應 ─ 我們大概知道在課本上哪一章哪一個小節有這個問題的論述,但是實際上是什麼我並不清楚。
天賦是影響學習最關鍵的因素
學不學的會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甚至連學得快也是要依靠好的方法才能達成。天賦會影響的是頂尖度、耗費時間、困難度。但好的教師能夠有效降低所需的耗費時間及實踐的困難度。綜合評判下,除非想要當最頂尖的1%可能極需天賦之外,大部分的情況可以學得會也可以超越另外 99% 的人。
該做的事/想法
處理好學習時的情緒
學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性活動,我們的感覺對於學習會產生戲劇化的影響。心情比較平靜的時候學習表現較好;太過高昂可能會失焦,但至少還是願意學習的狀態;當心情低落、憤怒或者倍感壓力的時候,學習將很難專注而有成效。不僅如此,喜歡與厭惡某件事情能夠加速對價值、意義的判斷,是學習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錯誤、挫折,但這是學習上必經的路,不能讓它打倒自己。直面這種問題嘗試去克服的心態我們稱為情緒韌性 (emotional resilience),它是對於堅持不懈的價值。米歇爾在 1968 年的棉花糖實驗中,跟小孩說桌上有一顆棉花糖,如果忍耐不吃過一段時間等大人回來,會再給小孩一顆棉花糖。有耐心、能夠自制、富有情緒韌性的小孩最後會獲得兩顆糖,長大後在面對壓力時刻能有較好的表現。這樣的過程可以視為小孩對自己的信心喊話,告訴自己撐下去。
主動參與、做中學
在尋找價值階段,要是我們一直只在腦中感覺很想學習,那我們學不會;要是我們坐在教室裡強迫聽老師授課,那我們學不會;要是在工地現場我們只看著師傅一直做,那我們學不會。學會的重點是主動參與後實際感受它的存在與應用,才能夠讓腦袋及身體記得。書中提及波利亞四階段解題法:了解問題、擬訂計畫、執行計畫、驗算回顧。這能夠幫助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碰到問題時,有個可以依循的好步驟。
保持質疑精神
保持質疑精神會讓我們審視自己的學習內容。包含教師講過的東西有可能是錯的,這時一旦成功找出錯誤後,不僅能夠加深自己在腦內的印象,學習的內容也將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書中提及利用科學四步驟來認識世界:檢查證據、建構假說、驗證假說、形成結論。每每在形成新概念的同時反覆這四個步驟,在驗證階段抱持質疑精神也是種投入學習的方式。
允許犯錯
我們的大腦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地,我們必須去理解概念、與專業搏鬥,在過程中勢必會有犯錯的時候。而這些犯錯在得出自己的解答後能夠更深入我們的內心,意味著錯誤可以增進理解。禁止犯錯將會剝奪人們深入理解的機會。
Kathryn Schulz:犯錯的價值
回憶概念並自我測驗、解釋
書中提到「提取練習」這樣子的概念。提取練習的重點在於回想整個學習的概念後,以一種對自己有意義的方式做總結。如果說我們學習一個觀念就像把觀念放入紙箱後裝進腦海裡,久了箱子便會褪色、難以辨認,最終因為占空間而將其丟棄。然而,如果我們經常翻開紙箱,那麼我們將會確定裡頭裝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還知道怎麼使用箱子裡的東西,那麼我們將與它有著緊密關聯,可以清楚的認識它的存在。透過對自己做總結、時常的複習能夠增進我們的學習。
間隔時間學習法
正因為我們都會遺忘,箱子放在腦中久了一定會積灰塵,所以我們每隔一段時間最後就要將它拿出來擦一次,這樣才會對它有印象。換成實際的作法就是間隔時間學習法。也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將知識拿出來複習,不斷的內化才有辦法有效學習。像是在網路上推薦的背單字軟體 Anki 就是一例,透過每隔一段時間看到重複的單字,答錯的話最近考試將常看到單字出現,答對的話單字就會比較少出現,以此來對抗遺忘。
輔助學習工具 ─ 心智圖、口訣、類比
學習進程中有形成關聯這項步驟,就讓人不難聯想到心智圖 (mind map)。透過繪製心智圖,我們能夠更快的梳理每個概念之間的連結關係。
口訣也是幫助記憶的方法,像是以前的「餓的話每日熬一鷹」就會聯想到八國聯軍的俄德法美日奧義英八個國家。口訣之所以有意義那是因為原本的詞彙對我們有意思,是在舒適區內可以簡單認得的詞彙,用它們來記憶彼此沒有關聯的字時,就可以讓這些字以有意義的方式組合在自己的腦袋裡。
類比則是在發想的時候能夠給予自己好的新點子或者讓學習的時候能夠以較輕鬆的方式來建立概念。透過發現內容之間的差異性與相同性,能夠讓學習者對於學習內容產生更多的記憶點,所以在學習新概念時也會特別記得有哪些地方與眾不同與相似。
教導別人
透過教導別人的過程,我們往往也會加深自己對此概念的理解,我們稱其為門徒效應(Protege effect)。為了要向對方解釋某件事,我們必須先在腦中解析知識的所有細節後,理出自己的頭緒,並在透過教導別人的過程中將話從自己嘴巴裡講出,也就是過程中其實結合了 input、output、systematization,另外對方的反應也將會是自己的 feedback,自然,這就是好的學習過程。
群體多樣性的觀點
想為學習帶來更多的差異和複雜性的話,有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找不同學習背景的人一起學習。因為多元群體中的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生活脈絡,所以當在共同討論問題時便會產生多元的思維。尤其是在思考解決方案的時候,一群同樣背景的人提出的解法往往單一,反而是摻雜各式各樣背景的人的組合更有能力解決問題。
慢思檢視
一般人在學習逐漸精熟的過程中,容易陷入所謂的過度自信思維,導致沒看到一些盲點,並在那之後都以錯誤的方式進行思考。過度自信不僅影響後設認知,還停止了思考,不再努力把學習內化。所以反思的第一課就是謙虛。仔細咀嚼別人的建言,把問題先放在一邊,深呼吸,慢慢花時間去想才能夠真正理解問題所在之處。甚至平常多記些日記,記住能改善的項目都能夠改善現有的學習情況。
結論
總共寫了(上)篇提及本書的主軸、(中)篇提及老師的教學視角、(下)篇提及學習進程實行上的細節,將書中內容用比較清晰的方式重新解構出來。
這本書在閱讀的時候雖然有它的主軸線,但最清楚的就只有在前言與後記,裡面的章節內容夾雜著重複又或者完全不同的內容,在閱讀上顯得紛亂。原因是因為我們說過六步驟的學習進程是會互相交疊的,所以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會同時把兩三個步驟放在另一個步驟下去描述,這時整體的結構看起來就滿亂的。不過每一個概念都會提及作者曾經發生過的小故事,在閱讀時可以藉著作者的經歷深化觀念,這部分還不錯。
整體來說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內容,尤其將學習進程六大步驟翻成英文後我更理解這些步驟到底去幹嘛?也讓我分辨出以前在學習某些事物的過程中確實,如果有做到系統化思考通常成績也都不錯、在表現上也算傑出。至於後設認知這類高層次的思考模式是到大學以後才逐漸發展出來。我自己的習慣是會羅列我的學習目標,檢視一下學習計畫有沒有什麼太大的紕謬,然後在執行後確認有沒有什麼問題,做小項目的後設認知,完成後會再檢視整個計畫,做大範圍的後設認知,確定都沒問題就算把這個問題處理到一個段落。
希望看完這次的書後大家也能夠運用書中的技巧,將其建立在自己的學習進程中喔!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作者:Ulrich Boser 烏瑞克‧鮑澤
出版社:方智出版社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