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遇到幾件有意思的事情,大概的狀況就是,A領域專家甲,B產業專家乙,因為B產業中有A領域的部分,所以專家甲一直想要干預B產業的運作,偏偏這些專家乙,又是那種不會講話的,結果就在媒體公關上一直被打。
好了,請不要打聽這是哪個,因為這種事情很常見,筆者要引這件事,來談專家與信任度的問題。
我們的日常,仰賴各種專家
專家有分很多種類型,堅持在某一個領域數十年,不管是在學術界中皓首窮經,或是在產業界裡極致技術,屬於專才型。也有同時具備好幾門專業的能力,個別專業度不如專才型的高手,但統合好幾種技術,整理出另一門的通才型。無論哪一種,都有類似的問題,就是跨出這個領域外,所知不多,頂多就是智商比較高的普通人而已。
我們一般人面對某一項專業所呈現的事物,知道的都是表面,你去大賣場買菜,會知道怎麼挑菜,但不會知道菜怎樣種才會好吃,更不會知道怎樣運輸、販賣、行銷等等的技術,除非你正好是這行的。消費者與生產者,所知道的內容本就不一樣,你應該是不會覺得這根白蘿蔔不甜,就認為自己去種一定比農夫厲害。
讀者可能會問,這跟專家與信任的關係在哪?有啊,為何你相信賣場裡擺放的生鮮蔬果,吃了不會出事?
當你去購買某一項產品的時候,基本上是抱持相信他們不會騙你的前提,若你知道這家手機行的老闆鐵定會騙人,你還會走進去?
信任是要長時間建立的,或是由公信力機構背書,在有政府的地方,人民通常會信任政府發行的憑證,或是開業許可書之類的東西。有些國家政府信用不好,官方證書不見得受信任,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地方商家自組的聯盟,甚至是黑社會去提供認證。
用台灣這個比較發達的社會來說,也有不少狀況是,認證交由非相關領域專家的人去制定。例如學校的評鑑由不是老師出身的人來做,評定某產業的專家根本沒做過半天,甚至是找的學者其實對這行業所知不多,都是書本上的知識。這樣做出的評鑑有意義嗎?或者說這真的符合專業水準,對民眾是好事?
現代問題需要現代手段
要解決這類問題,就得仰賴找真正的專業去做信任度的認證,餐廳的廚藝標準是廚師認定,衛生標準是衛生專家認定,類似這樣。但有一種狀況就很難處理,某工廠的汙染排放標準是衛生單位認定,但哪一種設備可以改善,機械設備就不是衛生人員的領域,他只能就換裝設備後的結果去下判斷,不能去指導設備商使用哪一些原料跟製程。
讀者在這邊會發現,越是實務性的問題似乎就越難以判定,這是正確的。因為現代社會很複雜,古早的年代,鐵匠打鐵製造工具,工具好壞就是鐵匠說了算,業者越多混球也變多後,出現同業工會的組織去維持行內的品質。現在,隨便找一些稍微複雜的產品,都會用到金屬、塑膠等原料多種,產品的製程也多樣,所以才會有各種認證標章的存在。
一個國家內就可以為了一個標準,七嘴八舌吵幾年搞不定,我們都會看到立院開不完的會,法案修了又修,大家以為他們在幹嘛?很多時候就是在處理這個問題,現代社會的運作仰賴法律制定大家信賴的規範,值得信賴的規範不僅僅需要專家參與,還要時間去淬鍊。
沒有真正的專家參與,就會變成外行指導內行,久了這行就完蛋。沒有時間去淬鍊,誰會相信這個規範經得起考驗。一開始筆者提到專家有專才跟通才,遇到現代問題,需要有通才型的人物,去把各種專才型的人找進來,協調與討論出結果。
這種情況在較小的產業或是社區中比較好處理,參與的人少,誰真的專業或誰不專,大家心裡有數。越複雜的行業,牽涉區域越大的都市或是國家,參與者越多就越難判斷其專業度,信任就更難快速累積,需要非常多的時間,透過實際案例培養信用。
但要毀掉這類超大型組織的信用,只需要一下子。
信任是現代社會的基礎
筆者想說的是,想要讓台灣變好,各行各業的專家就不能當阿宅,更不要覺得自己超專業,聽不懂的都是白癡。教書匠20年的經驗告訴筆者,多數人真的就是聽不懂,越專業的越不懂,專家不想去解釋,就不會有人想去懂。當這行的專業不參與,那麼制定標準的就是外行人,久了就是民眾相信的標準是由非專業的人制定,想轉回來都不行了。
信任就是現代社會的基礎,任何以破壞信任為前提存在的組織,都應該要被割除。人類無法活在不信任的生活圈中,試想你活在一個鄰居隨時會劫殺你的地方,你會怎樣規劃生活?這個信任圈在現代就是國家社會的邊界,建立不起來就會被當外人。
這種信任圈的問題在越大的組織越嚴重,國際組織更是如此,信用一旦崩潰,要再重建就很難。一次大戰後的國際聯盟沒有強制力,只要一次國際事件沒有有效制裁,就不會有國家信任這個組織。二次大戰後,各國記取教訓,知道要維持全球貿易跟降低戰爭風險,大國就不能置身事外。
但幾十年後的今天,大國中有一群人,覺得世界秩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需要證明與維持,全世界每個人都應該遵守,還反過來要求自己國家服從一個沒有專業背景的組織。
而這些人遇到某個指名道姓就算歧視的國家,就突然都天線寶寶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