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幸福」有多遠的距離?
根據聯合國公佈的「2020年全球幸福報告」,調查153個國家或地區的幸福程度,香港排名第78位。當世界急劇改變、疫症反覆未息、各行各業飽受重創、學校停課又再網課之時,要在當下感受幸福,似乎有點強人所難。
然而,正正因為感受幸福很艱難,感受幸福的能力顯得更形重要——幸福不是理所當然,在艱難中仍能幸福,是一種祝福,更是一種能力。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頒佈了「2030學習羅盤」(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這個指南為未來教育提供了學習框架,提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在艱難的時代下,我們不得不堅強,
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力量,例如幸福的力量。
===
一、重點簡介
A. 關於「幸福」的生命教育實踐
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深感在全球逆境下,培育孩子成為幸福新一代實在刻不容緩。與這間小學合辦了一個疫症下的小一親子活動——〈幸福存在「家」.幸福存在「加」〉,期盼培養學生的「幸福思維」,在知識、價值觀和態度及技能三方面,成為一個充滿幸福感的人。
活動分為三個環節:全級小一學生進行的「幸福存在家」繪本遊戲、與小一家長進行的「快樂與優秀」講座、小一學生與家長進行的「幸福存在加」親子活動
B. 甚麼是「幸福」?
//小朋友的「幸福」是他們自己內在的感受,當他們感受到身邊很多人愛惜他們,他們便有安全感,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對小朋友來說,幸福是很簡單的,開心的事,就是幸福的事。而幸福其實俯拾皆是,隨處可得,關鍵是我們有沒有這種『幸福思維』。//
C. 甚麼是「幸福思維」?
//生活中的幸福或不幸福,外在環境的確佔了一定比例,但能否在生活中感受幸福,更取決於我們「選擇看甚麼」。
我們能否在習以為常的每天生活中,選擇找尋到當中值得微笑和感謝的地方?
我們能否在困難、逆境、挫折、失敗中,選擇看到當中的意義?
選擇在「好」中看見「更好」,在「不好」中仍能看見「美好」。
簡言之,To see the Good in every situation,幸福是一種選擇,選擇看甚麼,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思維」。//
D.「幸福」與教育有甚麼關係?
//「幸福與教育有密切的關係,教育本身是希望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不是說要孩子日後長大成人,能夠自立自主後,才能感受幸福,而是在每一天的學習中,也讓他們體會幸福。
若我們的教育,能讓學生成為一個欣賞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的人,能夠向著自己所定的目標進發,每一天也能積極上進,每一天也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這樣,教育已經能讓學生從小就感受幸福。」//
===
二、10個關於「幸福」的發現
活動過後,觀察了活動期間,家長及孩子的互動,並收集了老師的回饋,有以下10個關於「幸福」的發現:
-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也不一樣,每一個成長階段對「幸福」的體會也有不同
- 孩子的「幸福」,與大人的「幸福」存在不少落差
- 孩子的「幸福」中,往往也有父母的身影
- 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較大人強
- 較易感受「幸福」的孩子,性格多半較樂觀開朗
- 感受「幸福」的能力是可經後天培養的
- 積極發現生活中的快樂事情,往往是「幸福」的來源
- 「幸福」不一定是「大事情」,「幸福」往往都是由「小事情」累積而來
- 成為「幸福」的人,從建立「幸福思維」開始
- 父母感到「幸福」,孩子也會跟著「幸福」起來
===
三、結語
//「幸福」可以是四個數學符號。
- 「加」:每天把快樂、值得感恩的事情,點點滴滴累積疊加,儲存起來。
- 「減」:放下一些我們改變不到的過去、不屬於我們的人事物,從而減輕生命中的重擔。
- 「乘」:當自己快樂的同時,慷慨地把快樂跟身邊人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樂樂便會因而無窮無盡的。
- 「除」:除非我們自己放棄幸福,否則沒有人能奪去我們的幸福。//
「幸福」可以是因為一件簡單的事,但能夠幸福卻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簡單的事;長大後,簡單是一件幸福的事。
願我們每天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及感受微小而確切的幸福——
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你才幸福。而是因為你先幸福了,生活才變好。
===
四、延伸閱讀
1. 【親子教育】未來教育新方向:逆境中的幸福思維|《點解生命研究所》
2. 【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思維」?】
3. 【教師回饋】小一親子活動:幸福存在「家」.幸福存在「加」
4. 【為什麼總是高標準地要求自己?】擺脫侵蝕「幸福快樂」的 8 種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