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追尋與命運的探索|談赫曼.赫塞《徬徨少年時》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一)前言
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以《流浪者之歌》聞名於世,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當時赫曼.赫塞69歲,得獎評語如下:「由於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與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被譽為20世紀影響深遠的哲思型作家。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必然會感到迷惘,不知何去何從,並且為此而痛苦。1916年,赫曼.赫塞完成《徬徨少年時》(Remian),這一年赫曼.赫塞39歲,此書談的是少年辛克萊的自我追尋與命運的探索,同樣充滿哲思,使讀者對人類生存的意義以及生命的真諦有所領悟。其中,辛克萊好友德密安扮演重要的引導角色,他比相同世代的人早熟,言談充滿智慧,不斷帶給辛克萊思想上的衝擊,也使得辛克萊一步步從黑暗墮落的懸崖回返到光明世界。
《徬徨少年時》無疑在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觸動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徬徨困惑 的心靈,咸認是歐洲青年啟蒙的成長小說。
(二)成長心路歷程
《徬徨少年時》全書共八章,加上前言和附錄各一篇,主人翁辛克萊以第一人稱「我」,敘述自小到成年追求自我的心路歷程。
「前言」謂,這是「我」的故事,故事並不愉悅,不像杜撰的故事那般甜美和諧,帶著胡鬧和困惑,瘋狂和夢幻,就跟所有不願再說謊的人的生命一樣。第一章「兩個世界」,小辛克萊10歲大,是仕紳之子,原本生長在充滿秩序、和諧的幸福家庭,卻因捏造故事,遭到來自黑暗世界的、13歲大的裁縫之子克洛摩所威脅、霸凌與勒索,又不敢向父母坦承一切,導致越陷越深,情況越來越糟,生不如死。
第二章「該隱」(Kain),學校來了一位轉學生德密安,為富豪寡婦之子,比辛克萊高一個年級,拘謹、成熟、聰明、堅定,充滿自信,儼然像個紳士。德密安對基督聖經提出質疑與批判,認為殺弟弟亞伯的該隱,未必是大家印象中的凶惡之人。德密安的一言一行,令辛克萊新奇又佩服,二人進而成為朋友。德密安得知辛克萊遭到霸凌的痛苦,乃令克洛摩知難而退,使辛克萊獲得解脫。辛克萊問父親,關於「該隱派」的事,父親告訴他,「該隱比亞伯好」的理論是邪說,應不予理會。
第三章「和耶穌一起釘在十字架上的強盜」,辛克萊內心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動力總是不斷出現,諸如性慾的覺醒,宣告童年結束。德密安參加「堅信禮」課程,與辛克萊成了同班同學,二人的友誼再度增進。辛克萊的思考深受德密安影響,甚至於質疑上帝完美的形象,認為上帝是善與惡的化身,除了對上帝膜拜外,也要向魔鬼致意。辛克萊發現,德密安透過冥想,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學校課程告一段落,辛克萊生平第一次離家至另一所學校就讀。
第四章「碧翠絲」(Beatrice),辛克萊在ST城就讀男子寄宿高中,不受歡迎,乃將自己孤立起來。其後,辛克萊結識18歲的阿豐司.貝克,二人去酒館尋歡作樂,辛克萊嚐到叛逆滋味,常喝酒鬧事,跟這個世界對峙,一度面臨勒令退學。辛克萊渴望愛情,在公園遇見令他仰慕的碧翠絲,這個名字是辛克萊自己為她取的,其實二人從未交談過一句話,卻使他強烈的性衝動得以淨化。辛克萊動手描繪碧翠絲,畫完才發現,畫出來的竟是德密安的臉。閒逛時,遇見幾年前搬離城鎮,現已在大學唸書的德密安,也因為德密安的勸告,辛克萊毅然脫離浪子和酒鬼的生活,原本失望的父母為此感到欣慰。
第五章「奮力衝破蛋殼的鳥」,辛克萊畫下門拱上那個古老斑駁的家族徽章,其中有一隻雀鷹,辛克萊把畫寄給他最思念的德密安,也收到了回信,上面寫道:「鳥奮力衝破蛋殼。這顆蛋是這個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毀一個世界。這隻鳥飛向上帝。這個上帝的名字是阿布拉克薩斯(Abraxas)。」此「阿布拉克薩斯」象徵著神聖和惡魔的結合。辛克萊一再夢見面貌神似德密安的高大女子,如同他的情人。隔年,18歲的辛克萊上大學之前,結識了管風琴師皮斯托利斯,其乃牧師之子,辛克萊為其音樂之崇高所深深吸引。
第六章「雅各(Jacob)的奮鬥」,怪人音樂家皮斯托利斯告訴辛克萊,關於上帝阿布拉克薩斯兼具光明世界和黑暗世界的一切,彼此分享內心的看法。此外,班上一位同學克瑙爾,為無法發現自己的靈魂所苦,尋求辛克萊的協助或指引。辛克萊終於把夢中的半男半女畫下來,稱之為母親及情人,或是「阿布拉克薩斯」。辛克萊睡不著,來到風化區,意外遇見努力禁慾而打算自殺的克瑙爾,辛克萊強拉他回家,克瑙爾從此成為辛克萊的追隨者,但因辛克萊著重自省,二人又漸漸變得疏遠。辛克萊持續和皮斯托利斯做思想上的爭辯,批評皮斯托利斯過於重視歷史,其理想亦「陳舊過時」,看不見未來。另一方面,辛克萊在思想上覺得無法獨自前進,期待著德密安能夠幫助他。
第七章「夏娃(Eva)夫人」,辛克萊不知上大學應選擇哪一科系,於是先去唸一學期哲學。假期中,辛克萊去德密安幾年前居住的地方,看到德密安母親的照片,原來,辛克萊夢中情人的模樣就像是她!辛克萊對空洞乏味的大學生活感到失望,所幸他又遇見德密安。辛克萊應德密安之邀,前去拜訪,見到了德密安的母親夏娃夫人,眼前的她比在夢中更顯威嚴,卻又親切得讓辛克萊感覺戀愛的幸福和滿足。此後,辛克萊不斷在這房子出入,就像一個兒子、兄弟或情人。夏娃夫人指引辛克萊探索思想,辛克萊體會到,應該尊重他人秘密的生命夢想。辛克萊見識到,德密安藉由冥想,退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至於外面的世界,歐洲正處於世紀交替,被戰爭的陰影所籠罩,辛克萊和德密安隱隱約約感受到,這世界某種巨大、可怕的事物正在啟動。
最後一章「結局的開始,辛克萊珍惜逗留在夏娃夫人身邊的美好、寧靜與快樂。然而戰爭爆發了,人人被迫踏進這個時代巨輪當中,辛克萊和德密安也都必須入伍上前線去。辛克萊以往經常思考,何以人不能為理想而活?現在則看到許多人,甚至全部的人為一個理想而死。不過,它不是一個個人自由選擇的理想,卻是大家所共同約定的理想。有些人就死在辛克萊身旁,他因此強烈理解到,怨恨、憤怒、殺人、毀滅,這些與對象並沒有密切關係。這些對象和這些目的,完全是偶然的事物。他們的殺戮只是內在的抒發、心碎的投射,因而想要發怒、殺人、毀滅和死亡,為的是能夠重新誕生。一隻巨鳥奮力衝破蛋殼,這顆蛋是這個世界,而世界必須毀滅。在戰場上受傷的辛克萊,被送到醫院,遇見鄰床的德密安,德密安告訴他:「你必須傾聽你的內心,然後你會察覺我就在你的內心。」隔天醒來,辛克萊發現鄰床的傷兵卻是一個從未見過的陌生人。然而,辛克萊不再是個徬惶少年了。
附錄「出自遺物的斷簡殘篇」,強調童年的重要性,對辛克萊來說,無論是通往神秘的方式,或是邁向成熟的道路,都得經過童年的傳說。而辛克萊發現許多回到童年的方式,包括作夢、觀察孩子……等,此外,氣味和味道也是回憶童年的好方法。
(三)兩個世界的對立
辛克萊的成長歷程中,一直存在著兩個世界的對立與矛盾,他內心掙扎不已,為此而痛苦。辛克萊10歲時就發現,自己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家中的世界,筆直地指引著未來的道路:義務和責任、愧疚和告解、寬恕和良善的決心、愛與尊敬、聖經的話語和智慧;人們必須堅守這個世界,生命才能明確、美好且有條理,這是光明正直、被允許的世界。另一個是外面的世界,充斥喧鬧和刺耳、陰森與暴力,這是黑暗的、被禁止的世界。以上這兩個極端的世界,彼此分隔卻又緊密相鄰。有時候,辛克萊置身於黑暗世界,感到既陌生又害怕,良心不安,甚至寧願活在被禁止的世界;重返光明,反倒像是回到不那麼美好的地方,乏味、枯燥又無聊。
書中,光明與黑暗兩個世界的代表人物,分別是德密安與克洛摩。克洛摩比辛克萊大三歲,強壯且粗魯,是裁縫師之子,父親酗酒,聲名狼藉。克洛摩的微笑有些邪惡,臉上滿是殘暴,辛克萊很怕他。辛克萊被克洛摩鎖定時,再怎麼求情都沒用,因為克洛摩來自另一個世界,對他而言,背叛不算是罪。他惡劣至極,猶如撒旦。至於德密安,只比辛克萊高一個年級,明顯跟其他人不一樣,明朗沉靜,面目光潔,思想成熟獨立,能透過冥想,完全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沒有表情、像動物、像石頭、美麗而冷酷、像死去、充滿難以探究的生命秘密;圍繞他周遭的,是一片寂靜的空虛,是蒼穹和宇宙,是孤獨的死亡。德密安幫助辛克萊,用更自由、開放的方式來看待並解釋宗教故事和教義,德密安無疑是令辛克萊敬畏又渴望的理想典型,代表了自我追尋的終極目標。
神固然創造了「兩個世界」,辛克萊發現,大家一般只稱頌光明的一半,拒絕另一半黑暗的世界,還極盡所能的把黑暗的一面說成是魔鬼或邪靈。辛克萊信仰上帝,但他認為,應該尊敬並珍惜整個世界,而不是只重視人們刻意彰顯的這一半!雖然辛克萊有時候會心向黑暗世界,只是果真身陷其中,諸如遭到克洛摩的勒索、霸凌,卻嚐到痛不欲生的苦果,如此依然有賴代表光明世界的德密安來拯救他。這樣的情節安排與發展,必然帶給辛克萊深刻的警惕,同時也給讀者帶來莫大的人生啟示。鍾文音〈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徬徨少年」〉謂,透視了人性存有的「兩個世界」,人性也因為處在「兩個世界」的種種掙扎與超越裡,從而才能蛻變出美麗的羽翼。
(四)上帝的真貌
對於未來的人生,人們必定感到茫然,特別是青少年;其間也自然會依賴宗教,尋求上帝給予指引。可是,上帝的真貌為何?這一直困擾著辛克萊。
有人認為,相信神的存在,既愚蠢又不符合人性。德密安更對聖經「耶穌受難記」的故事提出質疑,謂包括耶穌和兩個強盜的三座十字架,並排立在山丘上,這種臨死前的悔恨有何意義?充其量又是一個如假包換的神話,充滿濫情,目的在於為了教導大家虔誠。如果必須從這兩個強盜之中選擇一人當朋友,大家會比較傾向誰?答案十分肯定,一定不會是哭哭啼啼的皈依者,而是另一個人,因為他是條漢子,有個性,走自己的路,始終如一,即使在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也未怯懦地宣布與魔鬼脫離關係。換言之,新約和舊約中的完美上帝,形象超凡入聖,卻不是他實際的表現。於是,上帝的真貌為何?深深困擾著辛克萊。
後來,辛克萊在課堂上聽老師說到「阿布拉克薩斯」(Abraxas)這位神明,先前德密安曾經跟他提過,這是真正的上帝,結合「惡魔」與「神聖」的古老神明。德密安說,或許我們崇敬的只是一個神而已,但祂顯現的卻是專橫隔離出來的一半世界 (正式的、被允許的「光明」世界);人們必須能夠尊敬整個世界,也就是說,除了舉行上帝禮拜儀式之外,也要建立一個魔鬼的禮拜儀式。所以,「阿布拉克薩斯」就是這樣一位上帝,祂是上帝也是魔鬼,同時是天使與撒旦,雌雄合一,至高的良善和邪惡的化身,兼具了光明的世界和黑暗的世界。祂是女人,是男人,是女孩,是小孩,是一隻動物;祂漸漸模糊成一個斑點,然後又變得巨大且清晰。
宗教是心靈情感,上帝的真貌卻跟辛克萊原本所想的存有這樣大的差別,辛克萊的朋友、牧師之子皮斯托利斯直接告訴辛克萊:「真要當牧師的話,我就必須說謊。我們的宗教被實踐過頭了。」儘管辛克萊依然對宗教懷有最深的敬意,但對於上帝的真貌終究有了更加開闊的看法,他告訴自己:「我們是人,我們創造了眾神,並且跟祂們搏鬥,而祂們為我們祝福。」
(五)心靈的探索
面對外在的現實世界,人們難免感到迷惑。《徬徨少年時》的主角辛克萊要真正的尋找自己、成為自己,探索自己的路,乃有甚多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以及心靈的探索。自我追尋是艱辛的,需要智慧與勇氣。當一個人發現物質生活已經無法滿足自己,於是轉而追求價值意義的世界,這就是一個人不得不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時刻。
唯有往自己的內心走去,才會得到徹底的孤獨與自由。德密安告訴辛克萊,遠離自己是一種罪過,人們必須完全在自身當中爬行。德密安經常藉由冥想,回歸自我。透過牧師之子皮斯托利斯的自省,辛克萊領悟到,每個人真正的職責只有回歸自己,最後死去時的身分,可以是作家或瘋子,可以是先知或罪犯,但這些都無關緊要,其職責是:找到自己的命運,而且在那之中盡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動搖地生活。真正能夠深刻瞭解自己的,唯有每個人本身。每個人都必須獨立思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人應該接受脆弱,不能一味地逃避黑暗的追趕,接受這一切的存在,從而才能安然度過。上帝藉由各種途徑使人變得孤獨,好讓人可以走向自己。辛克萊告訴追隨者克瑙爾:「你得自己去思考,並且順應你真正的本能。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我想,假如你無法發現自己,那麼你也無法找到靈魂。」辛克萊認為,每個人應該完全做自己,符合自然在他身上孕育的本質,並且服膺這個本質,至於不確定的未來,准許每個人去創造它想帶給我們的事物。
人人孤獨地思索生命的意義,以及尋找自己,可是當戰爭來臨,每一個人都無可避免地踏進這個命運巨輪當中,多麼無奈!《徬徨少年時》完成的1916年,正值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赫曼.赫塞透過被徵召從軍的辛克萊如此描述,「大家談論著『祖國』和『榮譽』。這是命運,而在這命運當中,看到的全是用布蒙住的臉。年輕男子從兵營出發,上了火車,而我在許多的臉龐上看到了一個記號——不是我們那種記號,而是一個美麗的,高貴的記號,它代表愛和死亡……。」作者亦寫道,「歐洲正以驚人的毅力,創造出威力強大的新武器,但最後卻在深沉、巨大的靈魂中萎縮,它贏得了整個世界,卻用來毀滅自己。」怎不令人反思!
(六)敘事結構缺失
毫無疑問,《徬徨少年時》全然以意義結構取勝,但在敘事結構方面存有三個明顯缺失。
首先是第二章「該隱」的霸凌事件,童年時期的辛克萊遭學校惡霸克洛摩長期勒索,彷如置身地獄之中,德密安得知後伸出援手,令克洛摩知難而退,終使辛克萊獲得解脫,然而德密安到底對克洛摩採取了什麼手段?書中略而未提,令人不解。其次是第四章「碧翠絲」,辛克萊於中學時期,開始感覺到性慾望,較年長的朋友阿豐司.貝克談及異性經驗,提到文具店老闆瑪格特太太,也透露她在櫃台後面發生的一切,讓辛克萊一看到她就會臉紅,作者卻僅以「一言難盡」四字一語帶過,完全未進一步描寫辛克萊和瑪格特太太之間的任何互動。最後,同樣是第四章「碧翠絲」,渴望愛情的辛克萊在公園遇見年輕的碧翠絲,她身材修長,穿著舉止高雅,看來比辛克萊年長而成熟,卻有一張聰明且孩子氣的面孔,是辛克萊極其欣賞的類型,一眼就喜歡上她,讓他開始產生幻想。碧翠絲令辛克萊十分仰慕,帶給他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甚至於大大影響了他的生命。可是,自始至終,辛克萊無法順利認識她,二人從未交談過一句話,連「碧翠絲」這個名字也是辛克萊自己為她取的,這樣單方面的愛慕竟然使得辛克萊強烈的性衝動得以淨化,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綜觀之,瑕不掩瑜,由《徬徨少年時》人物之不斷追尋自我可知,赫曼‧赫塞於執著於追求真理,以及極力發揚人性尊嚴,充分凸顯身為真正的作家,即使在狂風暴雨之中,他依然是一座昂然矗立的燈塔,照亮了人類向前邁進的道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3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魔山》(原名:Der Zauberberg),是德國作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65-1955)的經典名著,於1924年發表。此書是以描寫年輕人漢斯‧卡斯托普內心發展為中心的教育小說,確立托馬斯‧曼文學大師的崇高地位。
《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羅曼‧羅蘭(1866-1944),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和藝術史教授,他於1904年至1912年間,完成百萬字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長篇小說堪稱羅曼‧羅蘭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精萃,不但使他一舉成名,也獲得了19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一)認真思索生與死 托瑪斯‧曼(Thomas Mann,1865-1955)是20世紀德國的偉大作家,其一生當中,發表的論文、演講、小說、散文,數量可觀;所獲得的榮譽勳章、學位,不計其數。
(一)諾貝爾獎唯一童話 童話的寫作特色是想像豐富、淺顯有趣,其閱讀對象為孩子們,不過童話的主題內涵和表現形式的結合如果達到藝術的高度,非但不讓人覺得「幼稚」,也能夠吸引成年讀者,百看不厭,此之謂「老少咸宜」。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むらかみ はるき,Murakami Haruki,1949-)近年來一再入圍諾貝爾獎而又落選,在在成為世界文壇的熱門話題。   
《魔山》(原名:Der Zauberberg),是德國作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65-1955)的經典名著,於1924年發表。此書是以描寫年輕人漢斯‧卡斯托普內心發展為中心的教育小說,確立托馬斯‧曼文學大師的崇高地位。
《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羅曼‧羅蘭(1866-1944),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和藝術史教授,他於1904年至1912年間,完成百萬字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長篇小說堪稱羅曼‧羅蘭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精萃,不但使他一舉成名,也獲得了19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一)認真思索生與死 托瑪斯‧曼(Thomas Mann,1865-1955)是20世紀德國的偉大作家,其一生當中,發表的論文、演講、小說、散文,數量可觀;所獲得的榮譽勳章、學位,不計其數。
(一)諾貝爾獎唯一童話 童話的寫作特色是想像豐富、淺顯有趣,其閱讀對象為孩子們,不過童話的主題內涵和表現形式的結合如果達到藝術的高度,非但不讓人覺得「幼稚」,也能夠吸引成年讀者,百看不厭,此之謂「老少咸宜」。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むらかみ はるき,Murakami Haruki,1949-)近年來一再入圍諾貝爾獎而又落選,在在成為世界文壇的熱門話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短視近利、僥倖地走捷徑是要付出代價的。 最後還是離開了公司,所謂歹戲拖棚,正是完美地敘述了我這段日子。 更讓我感到不堪的是,我無法控制我的思路,我時常陷入草木皆兵、神經質狀態,失去理智地將自己無業的狀態胡亂地向外投射,甚至把身邊的人所給予關心與問候,全部扭曲成惡意的諷刺與揶揄...
Thumbnail
創造性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個態度,除非他有心理和情感的障礙。(佛諾姆) 人類的存在的弔詭在於,人既渴望親密關係而又追求獨立,既想和他人結合又想要保存自身的獨特性和特殊性。(佛諾姆) 我們沒有公開的權威,卻有匿名的權威,表現在充滿情緒性的期待上,而非明白表示的命令。
Thumbnail
跟UC是在職場認識的,當時我比她晚進入公司、她可以說是我工作上的前輩,我們工作的內容主要是以展場的視覺設計為主,繁忙又緊湊的壓力下彼此都帶點厭世氣息的我們,就算在離職後也保持著聯絡。在新冠肺炎的疫情肆虐下,UC決定開始自立門戶獨立接案,讓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站穩腳步的吧!
Thumbnail
「Big Year」是美國一年一度的尋鳥大賽,參賽者在一年之內比看誰發現的鳥類最多,第一名可以得到「鳥人」的封號(沒有獎金,但也許可以代言鳥食XD)。比賽判斷是採用最傳統的「誠實」方式,不需要拍照、不需要其他人在場證明你有沒有看到這一種鳥,你只需要簡單的「親眼」看到,對自己說,我真的找到這隻
Thumbnail
人通常都會對這世界,對生命,充滿了疑問,要過怎樣的生活?人生目標是什麼?遭到挫折時如何克服?能堅持自我的追尋嗎?怎樣去超越自己?如何善盡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關於自我的追尋,李察.巴哈勵志的寓言故事《天地一沙鷗》有深刻的闡述。小說中的海鷗強納森,不甘於當一隻在沙灘搶食小魚和麵包屑的平凡海鷗,為了追求
Thumbnail
在許多引人入勝的登山書寫中,自然與死亡常與攀登者相偕而行,比如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在《聖母峰之死》裡頭細緻描寫的1996聖母峰山難,當時他正以隨團記者的身分參與紐西蘭攀登者羅伯.霍爾(Rob Hall)率領的商業登山團隊,卻遭遇當時聖母峰(標高8,848公尺)攀登史上的最大山難.
Thumbnail
別以期待的心去看心靈雞湯並祈求能夠獲得幸福和安定 萬物自有不同的豐盛等著我們,路邊的一片葉子、一朵枯萎的花,甚至是不起眼的石頭,也都經歷過一番徹骨。 《自我的追尋》    佛洛姆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他思考整合各派系學的互動問題,而不是以二元對立方式去展開分析
Thumbnail
宮崎駿相隔10年又回歸的(偽)最終作,《神隱少女》的異世界冒險+今敏的夢境與現實的折射+近期的《鈴芽之旅》、《深海》都可以看到的思母、尋母設定,大致上就是本片的完整樣貌,只不過它比上述作品(包括宮老自己的《神隱少女》)都更加隱晦些。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短視近利、僥倖地走捷徑是要付出代價的。 最後還是離開了公司,所謂歹戲拖棚,正是完美地敘述了我這段日子。 更讓我感到不堪的是,我無法控制我的思路,我時常陷入草木皆兵、神經質狀態,失去理智地將自己無業的狀態胡亂地向外投射,甚至把身邊的人所給予關心與問候,全部扭曲成惡意的諷刺與揶揄...
Thumbnail
創造性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個態度,除非他有心理和情感的障礙。(佛諾姆) 人類的存在的弔詭在於,人既渴望親密關係而又追求獨立,既想和他人結合又想要保存自身的獨特性和特殊性。(佛諾姆) 我們沒有公開的權威,卻有匿名的權威,表現在充滿情緒性的期待上,而非明白表示的命令。
Thumbnail
跟UC是在職場認識的,當時我比她晚進入公司、她可以說是我工作上的前輩,我們工作的內容主要是以展場的視覺設計為主,繁忙又緊湊的壓力下彼此都帶點厭世氣息的我們,就算在離職後也保持著聯絡。在新冠肺炎的疫情肆虐下,UC決定開始自立門戶獨立接案,讓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站穩腳步的吧!
Thumbnail
「Big Year」是美國一年一度的尋鳥大賽,參賽者在一年之內比看誰發現的鳥類最多,第一名可以得到「鳥人」的封號(沒有獎金,但也許可以代言鳥食XD)。比賽判斷是採用最傳統的「誠實」方式,不需要拍照、不需要其他人在場證明你有沒有看到這一種鳥,你只需要簡單的「親眼」看到,對自己說,我真的找到這隻
Thumbnail
人通常都會對這世界,對生命,充滿了疑問,要過怎樣的生活?人生目標是什麼?遭到挫折時如何克服?能堅持自我的追尋嗎?怎樣去超越自己?如何善盡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關於自我的追尋,李察.巴哈勵志的寓言故事《天地一沙鷗》有深刻的闡述。小說中的海鷗強納森,不甘於當一隻在沙灘搶食小魚和麵包屑的平凡海鷗,為了追求
Thumbnail
在許多引人入勝的登山書寫中,自然與死亡常與攀登者相偕而行,比如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在《聖母峰之死》裡頭細緻描寫的1996聖母峰山難,當時他正以隨團記者的身分參與紐西蘭攀登者羅伯.霍爾(Rob Hall)率領的商業登山團隊,卻遭遇當時聖母峰(標高8,848公尺)攀登史上的最大山難.
Thumbnail
別以期待的心去看心靈雞湯並祈求能夠獲得幸福和安定 萬物自有不同的豐盛等著我們,路邊的一片葉子、一朵枯萎的花,甚至是不起眼的石頭,也都經歷過一番徹骨。 《自我的追尋》    佛洛姆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他思考整合各派系學的互動問題,而不是以二元對立方式去展開分析
Thumbnail
宮崎駿相隔10年又回歸的(偽)最終作,《神隱少女》的異世界冒險+今敏的夢境與現實的折射+近期的《鈴芽之旅》、《深海》都可以看到的思母、尋母設定,大致上就是本片的完整樣貌,只不過它比上述作品(包括宮老自己的《神隱少女》)都更加隱晦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