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12:41-44 (和修本)
耶穌面向聖殿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把錢投入銀庫。有好些財主投了許多錢。有一個窮寡婦來,投了兩個小文錢,就是一個大文錢。耶穌叫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銀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眾人都是拿有餘的捐獻,但這寡婦,雖然自己不足,卻把她一生所有的全都投進去了。」
年少時聽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一個小朋友,家長給他兩個港幣五元硬幣,一個用來買零食,一個用來兒童主日學奉獻。小朋友在途中蹦蹦跳,一不小心掉了一個,於是他難過地說:「上帝,對不起啊,你的五元丟掉了」。故事的目的,或許只是引發會心微笑。
馬可福音記載的這個小故事,卻引發我們深刻反省。故事發生在哪裡?耶穌身處耶路撒冷的聖殿,對著銀庫坐著觀看,這裡是聖殿外院的一個人來人往的公眾空間。耶穌在觀看眾人投錢的情況,鏡頭從人頭湧湧的熱鬧場面,慢慢聚焦在一個不起眼的寡婦身上。寡婦只是投進了兩個小文錢,卻觸動了耶穌,立即呼喚門徒前來聚集,教導他們如何欣賞那位寡婦。
兩個小文錢等於今天多少價值?或許難以在不同估算中取得共識,也毋須過分認真討論,鏡頭的焦點不是兩個小文錢,而是那位投進小文錢的窮寡婦。在當時的社會制度,女性沒有承繼財產的權利,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丈夫死了,就得依靠親屬的接濟。耶穌在前文批評文士侵吞寡婦的家產,又稱她為「窮」寡婦,可以推論那位寡婦得到有限的接濟,被不公義社會的苦待,生活有困難。
銀庫又是甚麼呢?銀庫不是聖殿的庫房,不是收集獻祭的奉獻。銀庫指聖殿內擺放的慈惠奉獻箱,估計擺放了十三個箱子,每個箱子寫上收集善款的用途。為了吸引眾人的注意,奉獻箱的設計令投進錢幣時發出聲音,所以一些財主特意換來大量小錢,製造聲音,或許為了吸引途人的羨慕眼光,或許只是享受貪玩的樂趣。
在耶穌眼前的,是一位窮寡婦,一位只投上兩個小文錢的窮寡婦,一位投進兩個小文錢已付上養生所有的窮寡婦。那位寡婦投進的,沒有發出甚麼聲音,微不足道。但主耶穌說,她比眾人投進的更多,因為別人投進「有餘」的,而寡婦投進的是「所有」的。
我們要小心謹慎,如何把「有餘」與「所有」作比較。寡婦投進的,按實額計算,寡婦投進的少,但按比例計算,寡婦投進的是巨額奉獻,因為她的確投進了百分百。如果觀點反映主耶穌只是換個計算方法,但還是在「計算」。正如在考試中,你進步了30分,我進步了30%,誰有較大的進步,不同計算方法得出不同結果,但背後還是一種「計算」。
回到現實中,從某個角度,財主投進「有餘」,對很多受惠機構是生存下去的救命草,怎能說沒有意義。我聽過一位社工的分享,一位空調機的店主,捐出了幾部空調機,還跟社工探訪受助的家庭,親自為他們安裝空調。我們怎會輕視這些「有餘」的奉獻。我又遇過一位生活安穩的長者,每次聽到教會有新事工,他都非常關心,常常追問事工的進展,追問有沒有財政上的需要。我們把那位長者的「有餘」奉獻珍而重之。
法利賽人與稅吏的禱告,耶穌運用了對比。但寡婦的奉獻,耶穌運用的是襯托,以其他人的「有餘」,只是襯托寡婦的「所有」,不是一貶一褒,而是聚焦於寡婦,一位值得欣賞的寡婦。
首先,那位寡婦雖然擁有的不多,但沒有自卑自憐,卻是擺上所有的。她依靠別人的愛心照應,同時明白有等候被愛被照應的人。主耶穌欣賞的是寡婦在自己不足的前題下投進一生所有。百分百的奉獻是寡婦的個人選擇。少年時,有一位導師這樣分享,奉獻至「肉赤」,奉獻是「心疼」,才算真正的奉獻。這樣的說法未必正確,但值得反思。
其次,那位寡婦沒有停留在自己的困乏中,只埋怨上天對她的窺待,而是發現自己竟然有奉獻的能力。她盡上全力去關心困乏人,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為此付出行動,不是閒來無事的活動,而是投進一生所有。今天我們是否過分關心個人需要,自己的問題未解決,何來心力。但調節一下想法,個人問題是沒完沒了的,那位寡婦的示範,是向我們的挑戰,還等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