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麼凡事只問結果?有夠無情」、「他邏輯怎這麼跳?真受不了」、「他怎麼那麼死腦筋,一定要用舊方法做,不知變通?」
每天起床到晚上睡覺,難免會遇到自己覺得「奇怪的人」,或是對方講不聽,又或是對方不知吃錯什麼藥暴走。雖然催眠自己這世界上沒有怪人,也太不切實際,但在現實生活中,主管、同事甚至是親友,總無法完全避免不接觸,在這狀況下,我們還是可以做些什麼,潤滑彼此的溝通,減少摩擦產生。
ㄒㄧ左腦右腦思考都沒有對錯,那獅子跟貓熊可以和平共處嗎?(西恩攝)
人際溝通大師卡內基在
《讓鱷魚開口說人話》提到,「我們所交往的對象,不完全是靠理性與邏輯生活的人」,且要以他人的需求出發。
以他人的需求出發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對方。《你沒問題,只欠缺找到自己強項》則進一步運用全腦思維分析,區分出四種思考取向,分別是分析型、概念型、結構型與社交型,讓我們可以從中了解這四類型的優勢。
四種思考取向。資料來源:《你沒問題,只欠缺找到自己強項》;西恩重整理製圖。
其中重點是,這四種思考取向並非各自獨立代表一個人的全面思維,而是「兼具」。透過每類型各十題問題,計算出這四個思考取向各佔多少比例。像西恩是43%分析型、30%結構型、社交型18%、概念型8%,73%左腦型的偏理論思考,概念型只佔8%,看起來想像力跟創新部分嚴重不足...
那這代表西恩要想辦法提升右腦比較不足的27%,就像小時候考試,總是糾結不及格的數學,而忘了自己的國文其實考得還不錯,也還蠻有興趣的嗎?
所幸人生不是考試,不用再去試著要達到全科滿分600分。人不是完美的,技能點有限,沒辦法敏捷、力量、迴避通通點滿。
看自己-優缺點沒有絕對
管理學有個「木桶理論」,意思是木桶能裝多少水,是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塊木板。許多自我成長的書籍,也都在教我們要如何改變自己,補足那塊短板,但有這麼容易嗎?
後來也出現「反木桶理論」,意即要想辦法發揮自身優勢,找出與眾不同的立基點。而這本書裡面所倡導的,就像是反木桶理論一樣,與其加倍努力補足弱點,倒不如搞清楚自己的強項為何?再想辦法發揮自身的強項。
以業務來說,社交型業務很容易就能在乎並感同身受客戶的情緒,爭取客戶的認同感;那麼分析型業務雖然冷靜,比較沒辦法快速拉近關係,但善於發覺客戶的目的、需求與背景,只要發揮所長,都能建立起自己的致勝模式。
那弱點就不用管了嗎?分析型的冷酷無情、結構型的墨守成規、社交型的情緒化反應與概念型的三分鐘熱度,怎麼辦?其實這些看似弱點的部分,也是自己的本質之一,只要在需要運用到這些弱項時,多加注意自己較不拿手的事,便能降低問題發生。
對別人-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思維不盡不同
每個人本質不同,都會有不同的執著。
在跟別人溝通合作時,一定要先有這個認知。如果不了解對方的個性,一味要求對方的想法要跟自己相同,那便很容易產生摩擦。
以位處於對角線的分析型與社交型來說,如果一開頭就對社交型人端出漂亮的結論與數據分析,那恐怕完全打不動對方的心吧?如果一開始能先讓社交型人感受到重視,那事情推展一定會更加順利。
西恩後見
《你沒問題,只欠缺找到自己強項》非常易讀,運用許多表格、案例,讓讀者了解這四種類型相互激盪會產生怎樣的火花。西恩認為,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不會有一種類型會是代表一個人,但如果可以先了解這四種類型的優點與特點,一來可以更了解自己,二來就不會執著於別人一定要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才行。
在更了解自己方面,西恩想到前陣子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問,龜兔賽跑的啟示是什麼?我們腦袋中的既有答案都是,兔子太自負懶散,所以輸了比賽。
不過我看到的答案是,烏龜一開始根本不應該上岸跟兔子比賽跑,而是要在水裡跟兔子比游泳!頓時覺得就這麼被說服了,也跟這本書所提的觀念一樣。
之前西恩職場上,也有位同事因工作內容被調整,來找西恩聊天,雖然這位同事覺得調整方向正確,但覺得大家都沒顧及到他的感受,最後甚至講到落淚。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中間溝通方式不對,最後也就不一定會朝正確的方向走。
「你最想要的理想假期是什麼呢?」
最後,西恩分享書中提到用這個簡單問題(不用管預算多少),詢問對方心中最棒的假期是什麼?從回答裡的跟誰去、渡假方式、地點等,或許就可以初步判斷出對方是哪一型人,下次不妨試試。
西恩的文章都是花費時間閱讀、整理與提出心得,如果喜歡或是覺得有幫助到你,可以日行一善,在下方幫我按五下拍手鼓勵(化讚為賞幫助我)、留言(交流內心想法),或是按愛心(讓我知道有幫助到你),一起用實際行動,營造正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