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論是改變別人,甚至自己。
不論是明知早起運動看書對自己比較好,最後還是選擇賴床;又或是數據分析顯示這樣做對公司有幫助,但還是說服不了別人。
其實,不用為了經常選擇窩在溫暖的枕頭山,而非攻頂玉山而感到罪惡。《學會改變:戒除壞習慣、實現目標、影響他人的9大關鍵策略》提到,人們所追求的改變,多半要藉由短期的犧牲來獲得長期的回報。
但問題是我們的理智面(反思與意識系統)與情感面(直覺層面),就像是騎象人與大象一樣,騎象人手握韁繩,看似是領導人,但相較於大象,騎象人身形矮小,因此對大象的控制力不足。因此,每當這兩個系統有所衝突時,最後情感總是戰勝理智面。
「OK!再躺五分鐘就好,鬧鐘響一定起床。」然後又是拖過了好幾個「五分鐘鬧鐘」,直到快遲到了才匆忙起床。
騎象人跟大象的比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理智與情感面的拉扯,建立更健全的模式培養習慣。象徵理智面的騎象人不全然都是正義的一方,他可以提供計畫與方向,但也會猶豫不決;大象有熱情,但也貪圖當下的享受,缺乏方向感。
如果你想
- 戰勝惰性,培養習慣
- 改變其他人的想法
- 號召大家一起改變
那麼《學會改變》從指揮騎象人、激勵大象、型塑路徑三個面向,探討如何給予明確方向與激勵,並透過環境建立機制,達成目的。
🐘指揮騎象人
找到亮點
前面提到,騎象人的優點是懂策劃,但最大的弱點是原地踏步,而且分析的重點總是針對問題。
試想,我們在「檢討」自己的時候,經常是「檢討」自己哪邊為什麼沒做好,而非思考上次哪個部分做得還不錯。如果想要改變,就要把想法從「哪邊沒做好?」轉變成「是什麼發揮效果?怎樣才能做更多?」並在找到亮點後複製它。
制定關鍵行動
西維吉尼亞大學研究健康的兩位教授,從過去的研究中發現,對新行為的要求越明確,人們越可能改變。不過想要說服大家「攝取健康飲食」或是「吃得更健康」太難了,因為目標並不明確。因此他們從美國人常喝的牛奶著手,呼籲大家「購買低脂牛奶」,並在社區播放廣告,之後低脂牛奶的市佔率從18%上升到41%,六個月後還維持在35%。
「制定關鍵行動」就像是一把鑰匙,可以啟動行動開關,因此要思考的不是全局,而是具體的行動。所以,如果想要培養運動習慣,那麼「每天要運動」就不是一個好的關鍵行動,可以具體化變成「洗澡前出門慢跑20分鐘」會更好。
指向目的地
指向目的地,白話說就是要設定一個目標願景,避免騎象人迷失在分析之中;也可以藉由剔除目標的模糊空間,改善可能會出現的合理行為,黑白分明的好處是,有助於解決人性墮落的問題。
比如英國的石油探測公司曾宣布「杜絕乾井」的願景,雖然讓探勘人非常生氣,但最後該公司油井探勘命中率大幅提升。杜絕乾井的意思是,「雖然這次挖到乾井,但下次不能再有了」,而非「沒關係,我們命中率達2/3,已經業界翹楚了。下次再努力就好!」兩者有相當程度上差別。
🐘激勵大象
找出感覺、縮小改變幅度、教育群眾
大多數人認為改變發生的順序是,分析-思考-改變。但其實不然,幾乎所有的變革,順序都是看見-感受-改變。這讓西恩想到有個抽菸的朋友,菸盒上的肺癌照片也沒辦法讓抽菸的她戒掉,直到她懷孕了以後,為了肚子裡的小朋友好,就自然而然不抽菸了。
當然,大幅度的改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因為看起來相當艱鉅,如果可以拆解任務,縮小改變幅度,甚至小到能輕鬆完成,自然會比較被接受。比如今天要完成家裡的大掃除,想到就累了,不如先休息好了;但如果改成今天先整理廚房,第一步先刷洗手檯好了,這樣看起來就容易許多。
🐘型塑路徑
調整環境、建立習慣、號召群眾
有沒有想過,如何在看書的時候,不去看在震動的手機呢?
其實這一個偽命題。我們可以直接在看書時,把手機開飛航模式或用番茄時鐘就好。這就是調整環境的效果,與其探究自己為何抵抗不了手機的誘惑,不如直接把這些誘惑根除,透過情境的變化調整,就能根本改變自己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有許多習慣,習慣有好壞之分,但透過習慣養成,可以變成行為的導航,而當習慣變成自然,騎象人就不需要一直耗費精力,試圖拉住大象。進一步來說,當正面行為能夠輕鬆達成,自然發生,對於習慣養成絕對是利多。
西恩後見
《學會改變:戒除壞習慣、實現目標、影響他人的9大關鍵策略》運用許多實例講述找到亮點等九大面向,當中覺得最棒的是透過騎象人與大象的比喻,讓讀者更能了解如何運用騎象人與大象的優點,加速改變的發生。
理智不永遠正義,它也會讓你指分析不行動;情感不是只有貪圖當下享樂,只要激發情感,它的動力不可限量。面對總是想得多,做得少的現況,可以試著分解任務,這在很多探討習慣養成或是高效學習的書都有提及。
像西恩的目標是每週至少看完一本書,之前經常沒辦法看完,後來改用「每天至少看50頁」的方式,以一本書通常250左右來看,「每天至少看50頁」自然比較能達成「每週一本」;想到要花三小時寫讀書心得就寫不下去,後來改列出大綱分段分次寫完。分成小目標做完這些事,一來讓自己容易踏出第一步,二來也不會陷入「怎麼今天又做不完」的罪惡迴圈中,自然達成率會提升。
另外,讓西恩印象最深刻的實例是,研究人員給了房間內一部分的人吃香噴噴的餅乾,一部分的人只能吃紅蘿蔔。之後再給這兩群人做數學習題,結果只能吃紅蘿蔔的人放棄解答的速度,遠快於吃餅乾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懶,而是吃紅蘿蔔的人的意志力已經在一開始克制自己不要吃餅乾時消耗殆盡。
原來意志力就像時間,是有限的。
既然如此,意志力就該像時間一樣,花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創造能讓自己行動、專注的環境與系統,不要在意志力消耗完了後,再把一切都歸因於「懶散的人性」。如果一開始就能避免,又何必走冤枉路?
西恩的文章都是花費時間閱讀、整理與提出心得,如果喜歡或是覺得有幫助到你,可以日行一善,在下方幫我按五下拍手鼓勵(化讚為賞幫助我)、留言(交流內心想法),或是按愛心(讓我知道有幫助到你),一起用實際行動,營造正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