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時間管理前,先了解〈番茄鐘工作法〉
番茄鐘工作法,因為2020年唐鳳的媒體採訪而被國人所知。一個智商160的人會用的時間管理法,究竟是甚麼?事實上,這個管理法在2006年國外媒體就大肆報導過,而這個方法是在1980年代一位Francesco Cirillo的大學生,為了讓考前讀書更專注有效率而發展的方法。當時Cirillo用一個番茄外型的計時器,為自己讀書的範圍章節,以及所需的時間做仔細的切割,來達到最高效率的專注。
小編其實以前就看過這個工作法,在遠見、天下、哈佛商業評論、商周、乃至Dcard,都有哈佛、MIT、台積電、UCLA等各界頂尖人士提過,但小編當時覺得,這不過是眾多時間管理術之一而已,並沒有特別留意,直到唐鳳那次採訪被大肆報導,小編重新審視、實驗、並改變了成一套管理術,而今天之所以想分享,是因為最近又在一篇文章談唐鳳的效率。
所以〈番茄鐘工作法〉具體是?
- 25分鐘設定為工作時間,這時只處理工作上的單一任務,任何Email、Line完全無視
- 時間一到,放下手邊工作,休息5分鐘,這時你可以藉機回復Email跟Line,或是去伸伸懶腰、上個廁所、喝個水。但就5分鐘。
- 時間一到,馬上回去工作模式,一天重複下來,你會發現你今天的效率跟以往完全不同
- 每天上班前/讀書前,先把工作任務/讀書章節進度,利用25+5的方式做合理切割,如果中間遭逢不可抗拒的因素被迫中斷(例如最近地震、消防演習、緊急開會、圖書館外違停的機車要被拖吊了),不要緊張,把這25分鐘該做的事移到下一個25分鐘來做
看到這有個疑問,為何要切割25+5?
這裡小編自己的解釋是(小編沒去找科學根據),學生時期學習力最強的年紀是高中,普遍課堂採取的模式是50分鐘上課+10分鐘下課,正是因為50分鐘是人類專注力能維持的極限,所以番茄中工作法採用25+5,剛好一半,是專注力最高峰的時段,透過數次的5分鐘休息,可以維持數次的最高專注力,正是這個工作法創造的初衷目的。
這跟用打氣筒打氣有點像,一直狂壓打氣,或是一次全壓-全放-全壓-全放,都無法有效把氣球灌起來,反而是壓-短放-壓-短放,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直談到專注力,專注力有多種要?
有一種說法,每個人每天的專注力是定量的,所以很多時間管理術都提到一個重點,早上做重要的,晚上做最不重要的,因為以一個普遍的作息來說,早上的專注力是全滿,隨著一天的活動消耗,晚上專注力已經用的差不多了。
這裡介紹一個番茄鐘工作法APP
小編的時間管理術呢?
為何小編前面不說改良/改善,而說改變一套管理法呢?因為小編覺得每套時間管理術都有其適用的人,沒有好壞之分,如此也不會有改「良」的部分。眾多管理術當中,選一個符合您生活習慣,以及您可以達成的為主。
小編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