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因緣際回到母校高職任職代理老師,完全沒有修過任何教育學程或是接受任何師範教育,僅擔任過活動講師或是單堂課的課程講師。
雖然大學完全沒接觸過師範教育,但經常從師範專業的朋友聽聞許多教育現場及教育界的問題,能發現到有些問題一直被詬病:
由於回來任職的科系也是我原本高職的科系,課程皆與以前一樣,但在
少子化、優先選擇高中的各種原因下,學生人數銳減,今年高一的人數一隻手就能數出來,全科三個年級相加,恰好和當年畢業時一班30人的人數差不多。
目前剛開學兩周,三個年級有各自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不同的時代問題,也有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教育問題:
高一|老師,再一個月你就會放棄我了
這句話是開學第一天學生對我說的話,他隨後又補充:「如果一個月不夠,那就再兩個月,我繼續這個樣子,他就不會管我了,就跟國中的時候一樣。」
我問:「那你有想做的事情嗎?對其他的科系有興趣?還是說有其他喜歡的事情?」
他回:「都沒有。我不知道為什麼要上學。」
另一位學生也同樣總是以「不知道」三字作為回應。
我:「為什麼不練習呢?這個甚至不用帶回家做。」
他:「不知道,但我不想寫。」他闔上會計術科練習本,呆坐三分鐘後趴下休息。
我知道就算對他大吼或是憤怒都不會解決現況,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反彈效應,畢竟我也是害怕大吼或是摔東西的人,我只能看著他們在課堂間放棄自己,同時在課程後尋找「不知道」這三個字的來源。
高二|都好、都可以、無意見的教室
「如果這樣上課可以嗎?」
「你們OK嗎?」
「這樣上課的方式需要調整嗎?」
台下一片靜默,除了偶爾有較活潑的學生會回應一兩句。
高二沒有任何難以控制的情形,甚至可以說非常安定,安定到連對課堂意見都沒有,明明教完立刻發考卷對他們來說過於急躁,但他們仍願意默默寫完考卷,看著錯誤一半的考卷。
我不曉得這在課堂是不是一件好事,或許沒有吵鬧或失序的教室才是好的教室?但我知道如果這堂課是一場演講,肯定不是一場好的演講。
「他們乖乖的。」
「至少他們乖乖的。」
乖乖是什麼?是一種零食、是產業間的某種信仰物──
一種我總是難以認同的相對形容詞。
高三|升學體制與未來相關性
「老師以前這個科是什麼樣子?」
「老師大學是什麼樣子?」
「老師在業界工作是什麼樣子?」
「老師高職可以上大學嗎?」
高三的問題大多環繞在未來上,以及踏入職場的想像,同時對於升學也有許多的隱憂。
原本對於高職的想法是「一技在手」,畢業後直接去就業也不是問題,和大學同學討論時也都有同樣的共識,但在逐漸偏向升學的體制下,高職生可以升學的選擇不多(大多為科技大學),高中生的選擇相較下多了許多(普通大學與科技大學皆可選擇)
當然談到高職還會有科系間的不同,但在商管群和其他科系有明顯的差異性:可替代性高
尤其在專業項目一的部分,數位科技兩項為原本「計算機概論」,內容與當年念書時相比變得更加簡單,商業概論裡的內容甚至和一般國高中公民課本比起並沒有相差太多,這幾年就讀商管群的高職生也是逐漸下滑,因為大多數的學生清楚這個群類僅只多了「電腦操作」。
Z世代的學生比前幾代的學生更加熟悉電腦、數位操作,傳統商業科目若需要走出新的道路,需要重新思考課程需要的是什麼?商業類的高職生和一般的高中生相差在哪裡?專二的項目也能在大學再補足,為何需要花上三年的時間去提前學習?如果學習完後能直接與產業接軌嗎?可以直接應徵嗎?
高中、高職、五專,三者之間真的有距離嗎?
此篇簡略寫出目前自己看到一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希望在未來的教職時間可以尋找出答案,同時也重新以一個教師的身分來看看教育現場是什麼樣子,我又能改變到多少,還是只是討個一年的苦吃。
在這之中又是另一個疑問:這個年齡的我們可以改變什麼?
*本文於2022/09/01發布於Medium、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