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期間,歷史曾經是我最愛的科目之一。然而在應試教育下,許多根本用不到的細節,以及枯燥乏味的背誦,逐漸摧殘了我對歷史的興趣。直到最近,開始接觸Podcast節目,聽到講者以生動又生活化的方式分享歷史故事,才漸漸發現想起原來歷史是一門如此趣味的學科,也慢慢感受到這門學科為我帶來的真正價值。
讓我受益良多的兩個歷史Podcast
分別是深度分析歷史事件與脈絡的
《己歷歷人》,以及以八卦歷史的角度,連結歷史與生活的
《時間的女兒》,如果讀完本文你也有些感觸,歡迎一起加入聽眾的行列!
何謂歷史?和故事的差別在哪裡?
西方的歷史概念源自於古希臘,在英文中,歷史一詞是
「history」,源自於古希臘作家
希羅多德紀錄波斯與古希臘戰爭的的經典著作
《Historia》,在希臘文中的原義,是指
「通過詢問得來的智慧」。在描述
希羅多德為了記錄下歷史,而四處詢問、訪談,並內化成著作的過程。
而在埃及、中國、兩河流域等源遠流長的文明當中,最開始的起源歷史,與其說是真實的歷史紀錄,更像是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
英文的「history」一詞,後來更衍伸出了「故事 story」這樣一個單字。有些歷史記載和事件,我們可以透過考古或和其他史書比對,來證明其真實性,但還有更多史書中記載的內容,我們只能相信,並在懷疑的過程中不斷傳承。除非某一天人們真的發明了時光機,否則大概沒有驗證歷史真相的那一天。
而近代,由於錄音、攝影的技術被發明,人們終於有更多的管道紀錄下事件真實的樣貌。但即使在擁有更多證據的當代,仍有許多潛藏於背後的史料不被看見,許多表面的歷史,背後更藏著超乎想像的真相。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歷史」,就只是特定人士,以自己的觀點、角度,所記錄下的「故事」。
那些偉大的君王,如何看待歷史?
從古至今,對於諸多歷史事件,史學家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場與想像。有些人透過考古證據來支持其論證,有些人則透過不同文獻的比對來拼湊出真相。不可諱言的是,這些資料終究有其侷限,記載得再詳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總有一些地方需要想像來補充。而這樣一份不完全正確的資料,究竟有什麼研讀參考的價值呢?
對中國的許多朝代來說,歷史都是君王必修的重要學科。歷史是否絕對真實,對他們來說重要嗎?他們學習的方式又是什麼?
古代君王學習歷史的方法並不是死背硬記,更像在玩一場場虛擬的朝代經營遊戲,由老師去敘述歷史上,那些先人曾遭遇的問題與困境,並問學生:「如果是你,會怎麼做?」等那些君王,或可能成為君王的人回答後,再去比對史實,回來檢討作答者的作法和歷史上的差異,並檢討這樣會讓後果變得更好或更糟?
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非常重視歷史的君王
開創了
「貞觀之治」,中國史上出名的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將歷史比喻成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裡可以看到朝代的興盛與衰亡。
「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每個朝代各自有其發展脈絡,也各有資源、經濟上的不同優劣。更別說紀錄上的主觀偏誤,導致真相可能跟歷史有所落差。然而對於這些歷史的學習者來說,重點在從諸多變化的因素中去把握一個不變的要素,那就是「人心」。
建築會腐朽凋亡,朝代會走向衰弱,唯有掌握人心才能掌握關鍵
現代人如何學歷史?
在國中小的基礎教育中,歷史一直被視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傳授著。然而回過頭看,這些課程教授與測驗的,往往是圖表、事件、年份等硬性的資料。即使在課本上出現宗教、思想的演變,也往往變成抽象、冷硬的名詞,需要以現場教師的專業補充教學,但在大考時仍流於單純知識性的背誦。許多學生往往在大考後就將這些上網就查的到的資料忘得一乾二淨,而真正可以從歷史中觀察到的人心演變、思想進步,卻少有提及。
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歷史脈絡固然有其重要性,畢竟我們得先建立起一個基本脈絡,才能去討論其中變化的原因。然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只要點一點
維基百科,我們就能得到那麼多經過反覆校正的資料,是否需要將這些年份、脈絡,如現代測驗的題目那樣,精準的將年份、人名刻在腦中?這點我持懷疑的態度。
當代,許多重要的知識和資料,早已記錄在維基百科之中
歷史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這幾年有一些重新學習、接觸歷史的機會,透過聽故事的形式,重新認識了一些歷史人物的事蹟,也才對歷史學習有了更多的想法與心得。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不再是課本中古人曾說過的一句名言,而是實實在在的切身體會。
開始接觸投資後,看著一次次投資市場的泡沫,乍看下各有不同的原因,卻一再反應了人性的貪婪與恐懼。看著國際關係的演變,發現即使主角不同,那些背叛、利用與合作,各種劇本在千年前早發生過。
比較過去式與現在進行式的那些故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難怪會有人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學歷史真正重要的,其實是教會我們洞察人心,以及從前人的錯誤中學到教訓。年代、人名、事件名稱,只是組成故事的一片片拼圖,真正重要的,應該是拼圖所組成的全貌。
給過去的自己一個建議
回顧求學時期的自己,對於歷史課,其實打從心底的不在意。曾經我也覺得在歷史中那些偉大人物,還有國家興亡的過程,像是一個個有趣故事而產生興趣。然而在應試教育下,不斷背誦人名、年代、圖表,漸漸的只覺得這是一個未來用不到的沒用學科。
「以古鑑今」是我想給當時不懂歷史重要的自己,一個最衷心的建議。
我們今日所經歷的種種,都將在明日成為歷史。試著在學習歷史時,和現今發生的種種事件做比較吧。回顧過去是為了幫助自己預測未來,知道了未來可能的種種走向,才能做出最好的準備與應對。當我們做好準備,才有可能迎接更好的未來。
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讚與追蹤,您的喜愛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若有任何感想,也歡迎留言與我分享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