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的總和》金馬影展有上映聽說評價不錯,完全對導演不熟,也不知道劇情,海報上誤以為是青少年愛情片,看到前段發現不是,看到後面又覺得好像是愛情片。
一開始以為是青春校園片,精神不佳看到快睡著,直到電影前段出事了,整個人清醒。
日常的驚夢,《骨肉的總和》在驚悚、浪漫、獵奇與公路電影等等混血的形式熟練的轉換,或說給人在不同電影類型游移、不斷切換氣氛的嶄新感。令人想到同樣是來自歐洲並在好萊塢發展的保羅范赫文在商業元素與某種的寫實感中絲毫不突兀的置入讓人驚奇的驚悚、色情與暴力。
食肉情節,回想起學生時期看的《此恨綿綿無絕期》(Trouble Every Day)探索怪異的心理狀態,意味著情感與慾望的不可知深淵,而《骨肉的總和》顯然著重的是「怪胎社群」的政治性,與電影形式上製造日常出軌的驚悚感,電影前段營造的彷彿像是《血色入侵》:吸血鬼的日常與社群。
探詢身世之謎,像是不可知「傳說」,以記憶追尋的懸疑性劇本。並在後段漸漸必須錨定的意義中,可以看見如此四平八穩的劇本與出色的電影形式(攝影: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帶入一些事件「之外」的空景。與音樂詭譎氣氛營造很棒)。女主角漸漸拋開已經不太重要的過去,與面向未來,落向現實的存在條件,與必須負擔的道德責任 (吃人要尋找不會傷害任何存活者的目標,自己心想不然就跟醫院或是葬儀社合作算了)並且在恐怖驚悚的必要飢餓殺人感,如此平衡步伐中逐漸向,男女主角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浪漫愛情偏斜。
不知道如何結尾的電影,只好把電影中間把詭異感營造很棒的中立角色變成色老頭被犧牲掉了。
結尾因為破壞了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所以安排殺了那位突然變成反派,其實是中斷添加電影許多詭異氣氛的中性無害角色,相較之下的處理,比《寄生上流》的死亡還要遜色許多,但這樣說起來好像沒有要特別想表達什麼的形式主義(?)電影要如何結尾?
品味(Tasty),意味著品嘗味道是美學發展的濫觴,而《骨肉的總和》以同為食肉族人的氣味相互吸引,與傳說中全排(人)套餐(片名:Bones and All)的爽翻天滋味,企圖闡釋的美學政治化,其實就是一種政治性的美學;就像是時常聽到什麼,你是我的「菜」(my type),就是如同片中剛開始男主角Lee闖進死者房間判斷他生前的種種美式大麻宅男習慣,並播放KISS的重金屬黑膠唱片然後很嗨,內行人就會明白,這是我們擁有著共同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