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人生歷程中,比較少會思考到: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書中有一句話說:「學會死亡,才學會活著」。當我們瀕臨死亡,或面對死亡,我們才開始漸漸體認到自己捨不得的人事物、還想做的事情、還未完成的夢想是什麼。接續著前兩週關於「自殺者遺族」的主題討論,這一週我想要直接針對「自殺」的主題做闡述與分享。看完由中研院彭仁郁副研究員主持的公視之夜<自殺,到底想殺死什麼?>(見備註一)之後,想幫大家整理一下節目中談到的關鍵內容(以斜體字呈現),同時也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以正體字呈現)。想跟大家談談死亡、自殺是怎麼一回事,同時也談論怎麼活著。
節目中提到:自殘的人,是想讓別人了解自己的痛苦。會走到自殺,有時是因為太過痛苦,甚至痛苦到覺得空虛、感覺不到感覺,才想要透過自殺行為結束這樣虛無的狀態。與他人談論自己對於死亡甚至想自殺的看法,
從EFT取向的情緒調節理論來看,當我們可以透過向他人述說去梳理自己的痛苦情緒時,同時也可能讓你跟他人有連結,得到支持、感受到陪伴的程度增加,也會讓你比較不孤單,降低痛苦的程度。在心理專業人員的引導下,你會更能體會自己的痛苦,這時,你就更能增加對痛苦的承受力,這也是何以直接談論你想要怎麼自殺、你想要以什麼方式離開人世,並不會讓你更想死,反而是一種情緒的釋放與宣洩,感覺更不苦。
節目中也提到:活著所經歷的痛苦,有時是本質性的,無法透過藥物或任何物理的方式減緩。本質性的痛苦,只能透過高品質的陪伴來緩解痛苦,進而感覺到好一點、快樂一點。如果你或家人深受精神疾病或心理困擾的折磨,痛苦到無法自行出門與社會連結或尋求專業支持時,給予大家一個可以求助的管道:伊甸基金會成立的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見備註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去年常演講壓力調適的主題,跟學員談工作、感情、家庭中的壓力,與大家一同思考人生中各種造成我們壓力甚至痛苦的情境或來源是什麼,幫大家覺察自己的壓力、痛苦是什麼。在諮商室中,我也會與個案一同經歷被外遇/被劈腿、被暴力對待、被分手或蒙受心理困擾的痛苦。就我個人的生命經驗,我深信人生的本質確實是痛苦的。但這樣的痛苦,就我的實務經驗與個人體會,絕對可以因為親友、另一半加上專業的陪伴,稍微不苦一些。
然而,有些人的苦痛有時會超越他所可以承受的範圍,這時,就如節目中所述,死亡會是當下他唯一可以打開的一道門,所以他才會選擇自殺或安樂死。因為對他來說,朋友、家人這幾道門可能都封住或打不開了。剛開始的他,並沒有想過自殺或尋死這道門,也是很渴望好好活下去,但是當他發現自己對太多事都感到失望,痛苦已經超過自己所能負荷的程度時,他就會想要透過自殺的手段離開痛苦,得到一種解脫。因此,自殺實則是想殺死痛苦的感受,想讓別人看見、理解、陪伴自己的痛苦,也可能是不想再經歷那種絕望的感受,不想要那麼苦,解決掉活著好像沒有尊嚴或對人世間失望的那種感覺,而非真正想死掉。
所以,自殺,想要殺死的是什麼?自殺想要殺死的是痛苦的感受,是對人世間的絕望,是對人性的失望。既然自殺的人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死亡,而是不要痛苦,不要絕望,是對人性有相信,是對未來還可以懷抱希望。身為一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也身為一名自殺防治的助人工作者,我深深相信除了尋死之外,在活著的情況下,透過心理專業的陪伴,你也可以沒那麼痛苦,沒有那麼絕望,對人漸漸建立起一分一毫的信任。那麼,自殺就不會是在你經歷困境時唯一可以打開的一道門,心理專業的管道,永遠都是你可以開啟的那一道門!期許我們在經歷生命中各種波折時,永遠都可以看見不只自殺的那道門。試著轉開心理專業求助的門把吧!
*備註一:附上節目連結,僅供想進一步觀賞節目的讀者參考。